台灣群眾集資怎麼了!?2017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

by jie

嘖嘖杯大家都聽過,但 2017 年經典專案真的不只它!
回顧 2017 年,台灣群眾集資市場發生了什麼、又悄悄醞釀著什麼?

群眾觀點梳理一整年的台灣專案數據,彙整出值得你關注的三大趨勢,以及一目瞭然的贊助人次/集資金額排行榜,並將麥克風遞向三位業界人士,聊聊台灣群眾集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喂!誰說你只是小眾?

音樂 x 影視 x 遊戲 x 出版,四大類集資破億


還記得你去年支持哪些電影和音樂嗎?2017 年台灣音樂類集資計畫(含作品發行與實體活動)共集資超過 1,000 萬,影視類共 13 部長/短片則累積近 1,500 萬,其中以紀錄片居多,包括《日常對話》、《美力台灣3D》等口碑好評的作品。

而遊戲類件數相較去年無明顯提升,累積金額卻從 2016 年的 1,300 萬躍升到將近 3,000 萬、近 2 萬人贊助,尤以桌遊團隊大放異彩,《台北大空襲》、《厭世動物園:動物大逃殺》、《我滿懷業障的有病桌遊》、《說妖》都有超過 2,000 人贊助。

以往出版類有半數以上成案金額不到 20 萬台幣,2016 年破百萬的只有《台味誌》和《包包流浪記》;但到了 2017 年,大幅跨越百萬門檻的出版類專案有 6 件,題材橫跨報章雜誌、繪本、甚至佛經等。

光是以上四大類集資計畫,在 2017 年集資總金額已經破億。


新玩家加入提案者行列

媒體 x 知名企業 x 傳統產業,一起來玩更好玩


這一年來,台灣群眾集資還有些「新玩家」加入。以調查報導見長的《端傳媒》、撰有大量影評的《MPlus|云閱讀》、《釀電影》等,不同取向的媒體不約而同嘗試提案,而推出灌溉制度鼓勵媒體產製內容的「媒體小農」平台也在去年正式啟用。

經營超過 40 年的兩家老字號出版社聯經、遠流,各有成績斐然的出版品復刻計畫;前身為行人出版社的「行人文化實驗室」則與傳統產業職人合作提案,透過群眾集資邀請更多人一起推廣台灣工藝文化。

起初群眾集資大多是「素人起家」,新玩家的加入讓市場匯聚更多想像。



原生品牌力悄悄作用

二度提案 x 訂閱集資 x 課程集資,細水長流品牌力


我們常說,群眾集資能讓人「訂一個想要的未來」。

你或許對這些熟面孔有印象:過去曾提案的有病制作、綿羊犬百寶箱、Minfort、22 Design Studio、Nexum 等團隊,在集資成功後不僅穩定運作,2017 年再度提案時亦寫下亮眼成績。

除了最常見的產品集資,去年也有很多台灣人首度關注訂閱集資、課程集資等非以實品回饋為主的集資計畫,藉此鼓勵自己喜歡的內容創作者、參與線上課程追求自我成長,更有多位不同領域的名人嘗試開課,用自己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樹立品牌。

以群眾集資為起點的原生品牌力正悄悄作用著。


贊助人次與金額排行

往年的台灣群眾集資年度排行裡,科技類專案因產品單價較高、累積金額較吃香而容易佔下多個名額,但這個常態在 2017 年被扭轉,金額排行榜上各類分布均衡;在人次排行榜也有類似發散現象,儘管扣除嘖嘖杯後 2017 年就沒有破萬人贊助的超火紅專案,但超過 3,000 人贊助的專案數量卻高於 2016 年的兩倍!

2017 最狂焦點:嘖嘖杯事件

誰會覺得一個手搖飲料杯能集資將近 6,400 萬台幣?

又有誰能想見從竄紅到夢醒一場空,只需要 3 個月的時間?

嘖嘖杯命中台灣手搖茶文化,以極具生活感的實用性迅速打響名號,但提案者與製造商雙方事前沒有建立良好共識,在專利糾紛爆發後各執一詞、令贊助者躁動不安,最後決定以「全數退款」收場。

【延伸閱讀】不只嘖嘖杯!你可能也被雷過的群眾集資五大爭議


觀點與未來展望

Hahow好學校創辦人暨執行長 江前緯(Arnold)

名人也來集資開課,學習領域更多元

當斜槓青年(Slash)成為 2017 年全球熱議話題,「課程集資」在 2017 年的發展也不容小覷;多位早在特定領域頗具聲量的名人投入教學,像是相聲瓦舍創辦人宋少卿、財經部落客李柏鋒、手寫藝術家葉曄、動畫角色設計師水晶孔等,都在 2017 年接觸線上課程集資,培養屬於自己的學習社群。⇨ 閱讀專訪全文


嘖嘖zeczec 創辦人暨執行長 徐震(Quake)

台灣獨有「日常力」,小地也能創大局

「以前在台灣幾個比較引人注目的專案輪廓都蠻明確,就是單價比較高、幾千元的產品。大家可能覺得群眾集資一定要做科技產品,要新穎、要有噱頭才能衝出很好的成績,但我們在 2017 年看到所謂的『日常產品』,像文具、餐具、服飾這類很生活化的東西,只要透過適當的說故事方式,還是可以有非常驚人的散播力。」⇨ 閱讀專訪全文



貝殼放大創辦人暨執行長 林大涵(Tahan)

台灣意識不再成主打,權益型眾籌蓄勢待發

「群眾集資從『對抗』漸漸變成『創造』、從『立刻可見的改變』到『慢慢運用資金實現很多事情』,台灣意識不再是集資計畫主打,越來越多人講究『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而不是『它可以直接解決什麼』。」

綜觀全世界的發展,有兩個群眾集資模式在台灣還沒大幅度竄起。⇨ 閱讀專訪全文

【頁面完整版】2017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
【還想看更多】2016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2011 ~ 2015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右上角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