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銅板灌溉制」!媒體小農讓你用小額捐款就能改變台灣媒體亂象

by 大晴

還記得這些好氣好笑的採訪嗎?幾個月來那些佔盡社會資源的名人家務事是否也讓你覺得干我何事?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逞兇/偷拍/外遇的“報導”、真真假假的“獨家快報”⋯⋯不只是你無奈到猛翻白眼,其實無論國內外,都有越來越多人紛紛挽起衣袖,希望打破「媒體=譁眾取寵、煽情誇大、真假難辨」的印象,以新方式新管道重建媒體新形象,重擔起傳播人的社會責任。


例如 2015 年,英國 PositiveNews 推出群募專案,將團隊改組為「共同創作平台」,邀集讀者一起擁有、一起創作;同期間,《衛報》也推出月費訂閱會員制,為媒體經營嘗試新可能;今年初,臉書與多個組織聯合聲明將投入 4 億多台幣啟動「新聞誠信計畫」;Google 也與監督機構合作推出查核功能;維基百科創辦人開辦新媒體「Wikitribune」,要讓有憑有據的精神從維基百科延伸到新聞領域;國內外還有越來越多專業記者自創線上媒體,用深度的垂直內容打造社群影響力⋯⋯


這些長期經營外,也有許多令人敬佩的專案計畫:2012 年,獨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以《不能戳的秘密》揭露禽流感如何在政府失能下失控擴散(☛關注李惠仁新作《并:控制》;獲 2016 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爆焦點》,一群記者揭發天主教會的性侵醜聞;由南韓獨立媒體《打破新聞》製作人崔承浩執導的《共犯們─掌控媒體的陰謀》,揭露南韓媒體們被政府單位干預箝制的黑幕(Youtube 免費播映只到 11/3!)⋯⋯


社會的進步,需要這樣的記者/媒體產製這樣的報導,更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機制去支持運作。那麼,除了上面說的會員制、訂閱制、群眾集資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一群關心台灣民主、多元社會的理想之士:朱敬一(中研院院士)、黃榮村(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賴鼎銘(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與 5 所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政大)、吳宜蓁(輔大)、倪炎元(銘傳)、葉明德(文化)、羅曉南(世新),在今年初合作成立「媒體小農灌溉平台」,期望以「灌溉」新機制打破「新聞閱覽免費-媒體經營困難-品質難以提升-讀者更不願付費」的惡性循環,改以「鼓勵優質媒體文章」的社會運動創造良性循環。

不過,什麼是「灌溉」?又該如何「灌溉」?如上影片所示,我們不妨將網路媒體想像成一塊塊農田,當看到優質文章時,除按讚、分享外,你現在也能在文章的頭尾點擊「媒體小農」這個綠色按鈕,用金錢「灌溉」作者與媒體,表達你最實際的支持(你現在把滑鼠滾到文章最上方就可以看到這個綠色按鈕喔,歡迎你用力地點下去試玩、支持 XD)


灌溉前只要先登入帳號,接著選擇贊助額度(可線上刷卡、虛擬帳戶轉帳或超商付款),點數就會存入你的灌溉帳戶。日後看到喜歡的文章,只要動動手指,你就能 20 元、50 元或 100 元地輕鬆「灌溉」(扣除媒體小農平台運作的 8% 費用後,其餘將全流向媒體或作者)。假設每天有萬人灌溉 20~50 元,一天就會有數十萬資金催生助長優質媒體的這片農田!日積月累下來,媒體也許就能不須再看廣告商臉色,而是回歸傳媒應有的角色。

目前已參與的網路媒體

看完以上說明,你可能會說:「咦,這不就是『打賞』嗎?」沒錯,媒體小農的概念與打賞相近,但在運作上不盡相同。因為媒體小農並非僅限單一平台使用,而是上列合作媒體中的好文你都能一鍵灌溉,未來也將邀集更多平台加入。


這個「以公民力量支持優質網路媒體」的新模式,目前在其他國家未有先例,「會成功嗎?」沒有人知道,但不試,一定不會成功、改變一定不會開始。

吳念真、張大春、侯文詠、黃國昌、鄭麗君、葉丙成、劉安婷、熊仔、蔣萬安等人的支持背書

為了推廣媒體小農這個平台與理念,團隊於 10/31 中午啟動「媒體小農集資計畫」,希望號召 2,000 位以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這條媒體生態改革之路。若達標,每位贊助朋友的灌溉點數將會放大為 1.5 倍,讓好文章好新聞能獲得更多施肥。


面對低素質、腥羶色、抄鄉民的新聞,除了動口笑罵「媒體霉體!」、「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台灣媒體略懂製造業」外,我們也可以更主動地動手種出想要的作物與風景、根除內容農場/誇張標題/不實報導那些雜草般的存在。一起來 點此 用銅板價一鍵支持好新聞吧(更多說明與討論可 點此 參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