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 5 元,讓腦袋吃好一點:端傳媒集資計劃

by jie

5 元台幣拿在手裡連一包泡麵也買不起,但你相信嗎?每人、每天持續付出這個價格,就能壯大一個悉心對待世界的調查報導媒體,讓「好新聞」成為媒體與群眾一起實踐的可能。

(照片來源)

後真相時代來臨,我們還是需要真相
當「後真相(posttruth )」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 2016 年度詞彙,人們開始意識到「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而新聞報導幾乎是一場場被流量綁架的日夜接力賽——媒體努力以最敏捷的腳步將消息盛盤上桌、添點濃豔字眼增色,最好還有個嚇呆幾億人的標題⋯⋯,在這樣的習慣下,你我滑於指尖的閱讀有如例行儀式般的掃讀或飯後消遣,看進雙眼卻流不進腦袋。

我們潛意識裡都是渴望瞭解世界的,卻極易被漫天橫飛的雜訊拆離瓦解。翻開觸目所及的每一天,電視、報紙和網路充斥著八卦醜聞、惡意標籤、抹黑造謠、浮濫口水——我們用最多元的媒介,換來最遙遠的理解。

你一定也聽過吧?幾乎每天都有人在罵媒體,從智商 30 到「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從辛辣嗜血到無腦無情,想看而看不到、不想看卻被迫看到的,通通怪我們的記者不夠長進、沒有良心、不懂珍惜這片開闊的土壤⋯⋯,不過,既然大家這麼關心媒體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為什麼優質媒體不能在群眾支撐的力量下茁壯?既然你我對金錢堆疊出來的假象深惡痛絕,為什麼不能讓金錢成為後盾,買回值得信賴的真相?

機會來了,讓腦袋吃好一點吧:

以「價格」回應「價值」,是你我能做的事

以原創專題報導見長的知名網路媒體《端傳媒》近日啟動集資計畫,為即將轉型推出的「付費牆(paywall)」模式暖身、開啟華文媒體的付費時代——未來,群眾將直接以「價格」的支持,來回應深度報導的「價值」。

過去兩年來,《端傳媒》產製的深度調查式報導,數度在台灣引起不小的騷動——以篇幅更長、成本更高、產製過程更複雜的萬字專題,挑戰當今主流媒體所採用之輕薄短小、易消化的快訊式報導。

一篇免費閱讀的專題報導,成本高達 24 萬台幣!
以《我們會吃光海洋嗎?》為例,該專題披露台灣和中國漁業共同面臨著「近海無魚」困境,卻又在遠洋漁業上面對國際捕撈配額削減、撈捕規範趨於嚴格,乃至於消費者保育意識抬頭等問題。為此,《端傳媒》團隊耗費 2 個月的時間隨船出海、沿線追蹤、撰寫內容,光是以上的編採流程就花費高達 24 萬台幣的製作成本,還未計入 16 人製作團隊的人事成本。

Green Peace 綠色和平組織也對此表示,這種報導產製過程曠日費時、成本高昂,卻對環境保育和經濟永續發展有著高度重要性;然而,由於這些主題製作成本高昂,台灣媒體多不願深入調查,是《端傳媒》發佈這篇報導之後,該議題才慢慢受到主流媒體的重視,後續報導量和群眾的關注才慢慢被帶起來。

《端傳媒》有將近一半的讀者來自台灣,亦曾透過政治、文化、環境、教育等多個面向書寫台灣,既別出心裁又精準到位,很多人第一時間沒有發現它是一個成立於香港的媒體。

台灣選擇了端,端選擇了台灣

台灣人其實非常渴望高品質的新聞,對社會也有著更多的關心。」《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提到,香港的書店排行榜前幾名不是理財書籍就是心靈勵志書籍,相比之下,台灣人對於社會議題有更強的關注;而根據非營利組織「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的年度新聞自由報告指出,台灣在 2017 年的全球新聞自由排名亞洲第一,這得來不易的環境使組織決定將亞洲第一間辦公室設立在台北,也成為《端傳媒》選擇進駐台灣的原因——期望能藉著台灣獨步亞洲的言論自由,打造華文世界第一的深度媒體。

然而,這個宏願走得崎嶇。就在今年 4 月,端傳媒爆發財務危機、傳出大幅裁員的消息,令兩岸三地各界一陣譁然——慘澹的「媒體寒冬」下,即使是堅持產製優質內容的媒體,也無法單憑一己之力生存。幸運的是,《端傳媒》在危機爆發後一個月內,便以付費會員制得到 1,500 名讀者熱情支持;不幸的是,這股支持力道對團隊長期運作而言仍顯不足。

紐約時報的啟示:讀者比廣告商更重要

放眼國際,新媒體困境並非一時一地之事。當 facebook 吸引了絕大多數的廣告資金,媒體業者想獲取廣告商的支持就更顯困難,獲利的可能大幅縮減;有別於大多媒體仍糾結於「如何從更多廣告商獲利」,《紐約時報》大膽地推出「付費模式」,當時眾人懷疑:「讀者如果有免費的報導,為何還要付費去購買新聞?」;但《紐約時報》後來卻寫下令人為之驚艷的成績,在推出付費牆一年半後讀者訂閱收入便超過廣告收入,截至 2016 年年底,線上訂戶已達 130 萬人。

 《紐約時報》的實例驗證了一件事:新聞媒體不僅內容根於社會,財務重心也應該放在自己與深度讀者之間的連結,而非一味投靠廣告商;真實呈現世界樣貌的「好新聞」從何而來?奠基於以群眾為經濟後盾的產製流程,獨立於商業操作之外。

轉身即轉生:《端傳媒》集資計劃是一場社會實驗

受《紐約時報》的成功轉型鼓勵,《端傳媒》乘著「轉身即轉生」的期待邁向群眾集資,不僅希望群眾能用金錢支持編採團隊持續產製原創深度報導,也期待以此為媒體開拓理想的商業模式,讓敬業的媒體從業人員不再有志難伸。

自集資計劃上線後,目前已有破千人贊助、集資金額超過 200 萬台幣;《端傳媒》這次是否真能「轉身即轉生」、台灣人是否真能撐起媒體付費的未來,取決於每一個你的參與。

>>> 點我前往端傳媒集資計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