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歷時一個半月,【 台灣集資平台大觀園 】的專題報導即將畫下句點,不知道各位對台灣的集資平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嗎?聰明如各位,掐指一算就能發現引言中所提到13家群眾集資平台並未全部現身,其中包括 flyingV、創夢市集、OKing 和 LimitStyle 等4家平台在專題結束前沒機會親身訪問。雖然種種因素使得專題沒有辦法盡善盡美,不過每個平台都是台灣群眾集資領域中重要的一部分,怎麼能因為這樣就不好好的帶大家一同認識呢!
於是接下來將會透過編輯們的介紹,請四個主角依照反向的出道順序登場現身,一起參與【 台灣集資平台大觀園 】這場盛會。大家準備好掌聲跟尖叫來迎接他們了嗎?開始囉~
flyingV
台灣第一個突破百萬的專案《 ch+u:超電能飛行腕錶 》、掀起路跑風潮的《 進擊的太白粉 》&《 Zombie Run 殭屍路跑 》、3 小時集得 633 萬的《 紐時頭版反服貿廣告 》、創字型集資世界最高紀錄的《 金萱 》⋯⋯如果你聽過以上專案,那麼你一定對背後推手 flyingV 不陌生。
( ▲創辦人林弘全,圖片來源:Womany )
創辦人林弘全,曾是無名小站的共同創辦人,後進入 Yahoo 擔任亞太區社群主管。業界人稱「 小光 」的他,學生時期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搖滾樂手。後來一連串的意外與轉變,雖然讓他無法走上音樂之路,但他將這個未竟夢想的遺憾,轉而變成助他人一臂之力的推力,於是在 2012 年,他成立了群眾集資平台《 flyingV 》–這個英文名字,正是取自小光喜愛的一把電吉他款式名稱。
flyingV 上線前,台灣第一個類似 Kickstarter 的平台– 嘖嘖也恰好開站,因此,flyingV 與嘖嘖,是外界最常拿來比較的兩平台( 延伸閱讀:【 台灣集資平台大觀園 】嘖嘖專訪 )。兩者成立時間僅差兩個月,模式也都是回饋型群募( reward-based ),但在定位上,flyingV 與嘖嘖在成立初期的差異甚大。嘖嘖一剛開始最主要專注在設計、文創領域( 延伸閱讀:【專訪】嘖嘖X林大涵:群眾集資界最佳配角的傳奇外傳 ),而 flyingV 則是採規格審而非內容審,也就是說,只要文案內容完整、無違法或爭議情事,計畫不限類別皆允許上架曝光。在團隊組成上,嘖嘖的四位創辦人皆為兼職且多在英國,flyingV 則是有多位正職編制。
( ▲ 由上至下:VDemocracy、FreeBird )
自 2012 年 4 月 23 日開站以來,flyingV 已歷經三次大幅改版。除本站外,還有 2014 年初成立,專注深度採訪提案者故事的「 VStory 」;2014 年春季,因應一連串社會運動而生的社運專屬集資平台「 VDemocracy 」;群募專案成功後的延伸銷售購物平台「 VShop 」;以及 2015 年初,專為音樂人而生的音樂專門集資平台「 FreeBird 」。不過除 VStory 外,後面三頻道目前皆已關閉。
由於 flyingV 不限類別與不限內容的規格審制度,因此上線以來,專案數量持續攀升,全盛時期,有高達百件專案同時在線進行。各類別中的明星案件們,成功開啟台灣民眾對 flyingV 的認識,與對群眾集資模式的理解。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有哪些高人氣的集資計畫。
▕ 音樂影視:
▫ 生祥樂隊《 圍庄 》概念雙唱片,呼籲大家重視工業污染問題。
▫ 臺灣音樂史最高集資紀錄:閃靈 2015 大型演唱會—鎮魂護國。
▫ 描述一群被歷史遺忘族群的《 灣生回家 》,為臺灣群募最高金額的電影類專案 。
▫ 台灣影史首部空拍紀錄片《 看見台灣 》,匯集超過 3,000 人齊聚自由廣場進行戶外首映。
▕ 科技類別:
▫ 欲改造台灣電視生態的 OVO 雲端智慧電視盒。
▫ 專注於改變音樂播放方式的 TuneBox2 與微型耳擴機 AQUA。
▕ 設計領域:
▫ 從台灣紅遍全球的極仿真月球燈。
▫ 一秒讓手機變相機的手機殼 SNAP! PRO。
▫ 從 Kickstarter 紅回台灣的安全直覺錢包 ZENLET。
▕ 社會文化:
▫ 為醫院病痛孩童表演的小丑醫生紅鼻子計畫。
▫ 公民力量覺醒,罷免不適任立委的割闌尾計畫。
▫ 為台灣最大醫療缺口–南迴公路募集醫療資源計畫。
▫ 為什麼外國背包客不來台灣,影片觀看次數超越同期上檔的大尾鱸鰻。
四年下來,flyingV 已有約 700 件成功專案,累積集資金額達 1.3 億。無論是案件數量或累積金額,flyingV 都可說是台灣目前最大的綜合型平台。然而,這一年多來,有越來越多的新平台擠進市場,例如挾豐沛資源,由遊戲橘子一手催生的群募貝果;信義房屋以社區營造為主軸的勾勾gogo;104人力銀行的夢想搖籃⋯⋯。
除了數量增長外,還有在內容本質上,因發展越益成熟而衍生出的不同模式平台,如:股權群募平台創夢市集;專為音樂/內容創作者打造的「訂閱式集資」PressPlay 與 SOSreader;不受時間與手續費限制,自由度高的獨立集資(如:臺灣吧、ARRC 前瞻火箭、月亮杯 )⋯⋯在眾多競爭對手崛起的時刻,flyingV 雖然目前在平台上的經營未有特殊之舉,但在線下經營卻有新的突破。
(▲濕地,圖片來源:數位時代)
2015 年末,flyingV 在林森北路上成立實體空間「 濕地 venue 」,這棟建築共有五層樓,空間規劃包含共同工作空間、咖啡廳 T-Park、展覽空間、辦公室等。總經理林弘全表示,取名「 濕地 」,是希望打造一個資源共享、以合作取代競爭的「 創業生態系統 」。
空間外,今年另一個重點,是股權群募平台「 曙光 」的成立。最終,團隊希望將 flyingV、濕地、曙光這三者結合在一起:先透過實體空間的激盪,促成各方合作的可能。有了好的想法,可接受群眾集資顧問們的諮詢,並進一步至 flyingV 上集資測試市場水溫。有了集資來的第一筆資金,可再回到空間落實或展售。再進一步,可透過股權集資平台籌集資金擴大經營。透過這一連串的資源與服務,協助中產階級、新創團隊融合互助,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系統。未來,這三者的結合將產生怎樣的加乘效果?是否真能成為台灣文創的孕育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集資平台專訪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