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SOS」這三個字母,你想起的是國際求救信號嗎?
為寫作者而生的集資平台「SOSreader」,名稱其實是取材自 1960 年代美國民謠搖滾雙人組 Simon and Garfunkel 的經典歌曲〈Sound Of Silence 〉,歌詞批判著人們在五光十色的榮景下看似自由地高談闊論,卻忽略社會許多角落渴望發出的聲音,任憑生活被刻意的沈默一點一滴侵蝕。
台灣正在面臨的困境又何嘗不是如此?各家媒體都想引人目光,形成無所不用其極的亂象:拼命想跟上議題風向、討好廣告主,彷彿誰能免費提供最快最聳動的資訊,誰就站穩了地盤;在這個時候,SOSreader 卻反其道而行,要你用金錢支持優質的內容,要更多用心的作者被看見。
他們憑的是什麼?
這回,群眾觀點邀請到 SOSreader 的執行長翁子騏,聊聊 SOSreader 如何挑戰時下媒體生態,以嶄新思維為寫作者與閱聽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攝於閱樂書店,畫面第一排中間的便是 SOSreader 的執行長翁子騏)
SOSreader 團隊包含編輯、行銷企劃、工程師等,目前一共有六位成員;其中,團隊最大優勢在於編輯群,擔任編輯的夥伴有些本身也是作者,有自己的專欄,甚至出過書,熟悉出版業的運作模式,也瞭解一般作者常碰上的困難。平台採訂閱式集資,會員人數至今累積到一萬名左右,其中約四成會員有付費訂閱,最低每個月花 149 元便能閱讀訂閱的作者文章;待網站改版完成後,預計會有 60 多位作者同時在平台上。
如果用一般人比較能快速理解的方式來形容,SOSreader 就像多了金流支付功能的個人部落格,能讓作者隨心所欲地更新文章與個人簡介,並決定每篇文章的權限:無論是全文開放免費閱讀,抑或只提供給付費的訂閱者,團隊都會尊重作者的個人意願,不會硬性規定免費與付費文章所佔的比重。
在傳統出版模式下,許多作者光在文字耕耘就幾乎傾盡時間與心力,他們往往將寫好的文章交給編輯與出版社,接下來便「退」到作品背後,大多時候不需要、也不擅長直接面對人群,更別提要絞盡腦汁發想作品問世後的行銷策略。
而群眾集資不一樣,提案者隨時都得迎接社會給予的各種評價,計畫能不能被群眾認可,全反映在即時更新的贊助人數、金額、時間與 Q&A;對習慣傳統出版模式的作者來說,一次性的專案集資反而形成巨大又赤裸的壓力來源。
「他會覺得說哇我要開始集資了,然後要倒數六十天三十天,那對他來說很痛苦很可怕。」
僅僅三句話,就讓那份被數字追著跑的焦慮躍然於眼前。
團隊於是參考美國的訂閱式集資平台 Patreon ,認為把「達標進度條」和「專案截止日」抽掉的訂閱式集資對多數寫作者來說,或許是比較舒服的方式。
誰適合在 SOSreader 發表文章
想寫文章的人都適合到 SOSreader 成為作者嗎?事實上,這也是團隊內部一直在碰撞的考量:身為一個平台,究竟該「海納百川」地鼓勵所有想寫作的人自由加入,抑或保持一定程度的人為控管,以編輯的專業角度為文章品質把關?目前,團隊的做法較傾向後者,主要由以下三個指標來判斷適合的作者:
一、社群凝聚力
作者本身有在經營社群嗎?這裡並不是要狹隘地看網路平台累積的粉絲數量,而是包含作者字裡行間透出的社群凝聚力,例如:在他寫出文章後,有沒有人會表達認同,甚至行動?
二、寫作能力
不僅看文筆,也看作者是否有長期穩定寫作的意志與能力,因為「長期、定期」是訂閱式集資的關鍵。
三、題材
作者撰寫的題材是否吸引人?它可以是重要的議題、有趣的話題、新鮮的領域……,想讓人付費訂閱這些文章,題材必須先有記憶點。
有趣的是,最近還有來自中國的報社記者寫信給 SOSreader 團隊,希望能在平台上寫些「平常(在中國)不能寫」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訂閱者是從中國翻牆而來。
漸趨多元的作者行列
起初,會使用 SOSreader 的多是新聞從業人員或有志於產製深度議題報導的團隊;關注當代議題的《眉角》雜誌,2015 年便是在此展開集資。
這個時候,你可能馬上聯想到同樣扛起媒體改革使命的集資平台 WeReport (延伸閱讀➔【台灣集資平台大觀園】以重建新聞業為使命,讓更多深度報導出頭天:「WeReport」),在實際運作面上 WeReport 與 SOSreader 各有千秋,前者較傾向以具體事件為中心開啟專案型集資,因此有贊助進度條和截止日期,產出的報導可能是文字或影音;後者則傾向用書寫的「氣味」讓作者與讀者連結彼此,沒有達標率和截止日期,可以在任何時候支持你欣賞的作者或感興趣的文章類型(當然,不滿意也可以隨時取消下個月的扣款),就像訂閱了一本週刊,雖然不能明確知道下一期談論的主題,但內容調性大致會落在你想關注的範圍。
隨著平台不斷地發展與調整, SOSreader 近期已有愈來愈多不同領域的作者加入,如社運人士王丹、詩人任明信、影評人黃以曦、偵探小說家譚瑞等,未來更會在官網上將寫作題材分門別類,讓使用者更容易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訂閱目標。
在 SOSreader,作者就是主角
「現代人在一天內接收很大量的資訊,通常讀者看完一篇文章比較不會記得是誰寫的,但會認得文章被刊在哪一家媒體,這時候作者的角色是被放到比較後面的。但在 SOSreader,作者就是主角,像一個在舞台上表演的魔術師可以直接跟觀眾(讀者)互動,而我們比較像是幕後的機關設計團隊。」
更具體一點地說,SOSreader 能為寫作者提供的協助包含經營社群、投放廣告,甚至是蒐集每一篇文章的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 分析,從數據上觀察讀者可能比較喜歡作者寫出怎樣的東西,給予未來撰文的方向參考。
除了在平台上一來一往的文章發表、閱讀與回應,SOSreader 也期待作者願意和讀者有更多互動形式,例如這個月就辦了場主題為《影評人作為一種志業?寫影評的100種方式》的講座,講者黃以曦、張硯拓都是有在平台上集資的作者,活動當天現場一位難求,多數讀者很喜歡這種能夠近距離交流的機會。
「我們一直有想要做類似『遊戲化 (gamification) 』的概念,比方說讀者在平台上給作者一篇回饋就可以得到點數,累積一定點數可以有延伸的實體活動,用這樣的機制去擴張作者和讀者互動的可能。」
聊到這裡,團隊分享了近期正與筆名為「人渣文本」的教師周偉航合作,即將推出名為《渣誌》的集資計劃;屆時,訂閱者不僅可以在平台上閱讀系列議題文章,每半年期滿還會收到一本實體書,形同參與了這本書的出版。
傳統出版流程作業中,實體書銷量難以被精準預估,一旦銷售狀況不盡理想,龐大的倉儲成本就會壓得出版業一片死氣沉沉。相形之下,《渣誌》集資計劃在作品問世前就能確定好有多少人、是哪些人願意花錢在這本書上。
「讀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得到那本實體書,作者也可以更安心地推出實體書,整個過程除去一層層複雜的抽成,這是我們覺得最浪漫的地方。」
聽著聽著,筆者覺得也有點像是消費者直接向小農訂購農產品,基於對產出品質的要求與信任,雙方都能獲益良多。(延伸閱讀➔ 小農水果到你家:讓農民和消費者都安心的「果物配」)
化被動為主動,從「沉默之聲」到「擲地有聲」
「我們在黑暗中摸索,燈突然亮了,我們被罵了。」
電影《驚爆焦點》中,這段台詞顯露了一群記者如何背負著來自公司高層、事件當事人、媒體同業的多重壓力,邊跌撞邊謹慎地抽絲剝繭,持續奔走調查,最終以一份重量級報導,揭發世人難以置信的醜惡真相。
如果你也從中領會到寫文章的人不該只是追求快速大量的產出、文章品質不該遷就於譁眾取寵的競爭心理,讀文章的人更不該留在原地放任劣幣驅逐良幣;那麼,SOSreader 的精神對你而言就不難體會。
「SOS」既是不甘埋沒於喧囂的真實聲音,也像一記投向社會大眾的求救信號,希望每一個人對當今媒體環境能「有所感,亦有所行動」,拒絕被餵食粗製濫造的文章,一同跳出來付費支持你想看見的、寫你真正想寫的內容,以扭轉現有閱聽習慣的型態,還給社會一個健康的媒體生態圈。
更多集資平台專訪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