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平權大平台專訪 2】出櫃是一輩子的事,可是這世界歡迎同志嗎?

by 郁子

(圖片來源:彩虹平權大平台提供。)

2019 年 5 月 24 日,《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生效,台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2020 年 5 月,長期關注同志/性別議題的婚姻平權大平台正式立案更名「彩虹平權大平台」,並發起《看見彩虹好日|不再恐同集資計畫》。為何同志都能結婚了,同志團體還要發起集資?什麼是所謂的「彩虹好日」?

世界再不友善,人只要有歸屬、能被親近之人認可,也許都能在偏安一隅裡因得到足夠的愛而有勇氣,敢於稍微任性、小心翼翼地長出自己的樣子。如同對許多同志而言,家人的支持永遠是他們最渴望得到的認同。

家人一直相信我以後會「變回」異性戀

2016 年台灣同志遊行的主題為「一起 FUN 出來──打破『假友善』,你我撐自在」,在彩虹平權大平台擔任政治倡議組專員的默默表示,以前她的父母也曾試圖營造這種「假友善」。「我父母願意支持同婚,但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是同志,不然他們會質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孩子才變成同志。」默默說。無論是出於關心、或是單純隱性歧視,她仍曾對父母隱藏在開明態度下的不認同感到挫敗失望。

負責政治倡議研究的 Nai + 則從國中起跟家裡出櫃過 3 次,最後都以失敗作結。「家人總假裝我們從沒談過這件事,他們一直相信以後我會『變回』異性戀。」Nai + 回憶起第一次出櫃的經驗:國中時,她與心儀對象寫滿情意的紙條不慎被發現,間接導致其同志身分在家曝光。「老師的反應很開明,但媽媽整個人情緒崩潰,她覺得我有病、堅持帶我去看醫生,她說她對不起家裡的列祖列宗,不懂自己做錯了什麼、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小孩。

喜歡同性像某種罪大惡極的事,情竇初開的年齡裡,Nai + 在母親極端的激烈反應下變得壓抑。她開始不知道如何和家人相處、不喜歡回家,甚至一度想過傷害自己。「我當時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天大的錯誤。

(彩虹平權大平台社會教育組專案經理倫倫。攝影:郁子)

出櫃,其實需要雙向的準備

由於可預期的反彈,「出櫃」對某些同志而言,是再怎麼準備都不會周全的行動。然而反過來想,被出櫃的父母是不是也需要準備呢?「18 歲初戀時,我很衝動地直接跟爸媽坦承自己喜歡男生。」團隊成員倫倫笑道,當時的他也對父母的不認同感到失望,可參與同志運動這幾年,他有了新的體悟。「如果我們都花了 20 年的時間去認同自己的同志身分,那怎麼可能要求父母馬上接納自己的孩子是同志?

出櫃真的是一輩子的事。」倫倫指出,「我們常說『同志出櫃,父母入櫃』,當你說出口的時候,父母也不得不去面對孩子是同志的事實。」除了價值觀差異,父母還可能面臨親朋好友的異樣眼光,當他們在那些無法切割的社交互動中,因孩子的同志身分感到尷尬、不知所措、甚至被嘲弄羞辱時,這些後續的安撫開導其實也都是同志出櫃後要顧及的事。

(攝影:郁子)

同婚專法通過,同志還是不敢出櫃結婚

在同志身分認同上沒有太大波折的成員陳玉珂(珂珂),也在等她的家人準備好,只是她要出櫃的對象,是把自己帶大的阿嬤。「每個月回家時,阿嬤都關心我有沒有交男朋友。」珂珂無奈地說,阿嬤住的村莊民風極保守,大家彼此熟識,什麼消息都傳得又快又廣,她不只擔心阿嬤的反應,也害怕來自村莊阿嬤鄰里的壓力輿論,會給阿嬤帶來不小的困擾。

「對我而言,可能沒有百分之百準備好出櫃的時候,但我在家其實有很多的佈局。」珂珂指出,她的母親對同志沒有太多刻板印象,也見過珂珂的現任女友,而她在社群軟體上已經公開出櫃,也計畫讓兄弟姊妹先成為第一批戰鬥力。「如果可以,我希望在阿嬤還活著的時候,讓她知道這件事。」。

克服了同志身分的自我認同,堅強面對外界歧視的激烈抨擊,同志想走出櫃子、將自己的性向攤在陽光下,可能還得冒著被掃地出門、斷絕親子關係的風險,甚至必須考量到家人親朋好友、厝邊鄰里的價值觀。對多數同志和其家人而言,「準備好」的那天幾乎是遙遙無期。也許,我們該換個方式捫心自問:

婚姻平權已然通過,可我們的社會顯然還沒準備好。有沒有什麼方式,能讓這個世界對同志更友善、更溫柔一些?彩虹平權大平台未來又有哪些計畫?

>>> 點我前往《看見彩虹好日|不再恐同集資計畫》

【彩虹平權大平台專訪 3】同婚之後,願沒有風雨也能看見彩虹
【彩虹平權大平台專訪 1】同志身分是生命裡難以切割的,社會的惡意也是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