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生死接線員》監製籌拍,器官捐贈紀錄片《第二次人生》集資盼開啟社會對話

by 外部投稿

(圖片來源:《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
當生命將面臨終點,有多少人會選擇遺愛人間?2019 年熱播的台灣職人劇《生死接線員》,帶領大眾認識「器官捐贈協調師」一職,並成功掀起台灣社會對生死與器官捐贈議題的討論,更帶動器捐卡簽署率的提升,相較前一年同期平均成長 426%。然而,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即時統計,截至今日 (2024 / 04 / 12) 已有超過 11,000 位病患等待器官移植,去年 2023 年卻僅有 326 位得到移植機會。即便台灣的移植醫學及器官捐贈率在亞洲已屬領先,捐贈數量與等待人數仍然是失衡的天平。

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以及對器捐概念的不了解,讓醫療現場面臨重重困難。許多個案往往因家人離世前未明確交代、或自己未預先思考,希望用哪種方式走完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而少了一種遺愛人間的選項。還有更多器官捐贈背後的故事:遭旁人責難、陷入自我封閉的捐贈者家屬,和背負愧疚感的受贈者等等,更加需要被大眾看見、理解,讓他們獲得溫暖的支持力量。

《第二次人生》紀錄片由《生死接線員》製作團隊楊中天監製,以及曾執導電影《十二夜》的導演 Raye 拍攝製作,記錄多位器官捐贈者家屬、受贈者的真實生命故事,期待讓器捐的良善初衷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認同,甚至響應。為將器官捐贈的生命議題帶到大眾眼前,團隊已投入 1,000 多個日子完成 20% 拍攝內容,並為《第二次人生》器捐紀錄片發起拍攝暨後製經費集資計畫盼集眾人之力促成紀錄片推動,完成主要被攝者的拍攝,讓《第二次人生》成為開啟社會對話的溫柔力量!

>>> 點我前往《第二次人生》器捐紀錄片拍攝暨後製經費集資計畫


(左為《第二次人生》監製楊中天、右為《第二次人生》導演 Raye。圖片來源:《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

台劇《生死接線員》獲熱烈迴響,製作人楊中天再推紀錄片
《生死接線員》是台灣第一部以器官捐贈協調師為主題的醫療職人劇,劇中揭露了台灣脆弱又珍貴的器官捐贈體系,以及「器捐協調師」這個角色面對生死議題的困境與使命。該劇開播後獲得預期之外的熱烈迴響,不僅打破公視連續劇首週播出紀錄,更帶動國內器捐風氣的轉變。在戲劇播出後的 2 個月內,器捐協會註記人數顯示出器官捐贈卡的簽署,較前年同期平均成長 426%。

《生死接線員》的成功,讓製作人楊中天獲得對器捐議題的使命感與持續向前的動力,決定拍攝《第二次人生》紀錄片,以跟器捐協調師全然不同的新視角切入,採訪多位捐贈者家屬和受贈者的動人故事,將器官捐贈當事人的糾結與勇氣,以及重新迎向「第二次人生」的感人過程,透過鏡頭完整呈現在大眾眼前。

再度投入器官捐贈議題的契機,來自製作人楊中天的親身體悟。生死接線員》熱播的同一年,楊中天的父親過世,陪伴至親走過生死旅程的他,深刻了解到人生中必然的「生與死」,是極為重要卻總被人們所避諱、遺忘的生命課題。因此楊中天希望能藉由影視的力量,延續器官捐贈議題討論熱度,繼續為台灣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楊中天邀請到曾執導《十二夜》的導演 Raye 合作《第二次人生》。Raye 扛著攝影機走進一位又一位器捐家屬與受贈者的生命,每一次的掏心受訪,都是無盡的淚水。因為紀錄片而與這些接受生命考驗的勇敢人們相遇,Raye 感同身受說道:「希望能讓一直以來,感到非常孤獨的捐贈者家屬與受贈者,被看見、被理解。這是希望紀錄片能帶來的最大影響。


(《第二次人生》被攝主角楊大哥。圖片來源:《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

捐贈者父親走過生命幽谷,踏上器捐倡議之路

台灣器捐面臨的窘況,除器捐率低外,更關鍵卻時常被忽略的,是承受極大心理壓力的捐贈者家屬。紀錄片被攝主角之一的楊大哥,30 年前面臨到他此生最艱難的決定當年正值國三的女兒因嚴重車禍被宣告腦死,悲痛的楊大哥在醫院裡因緣際會看到器官捐贈資訊,在當時器捐觀念仍十分保守的年代,楊大哥說服家人,讓女兒以器官捐贈的方式,遺愛人間幫助更多人。

然而器捐結束後,不被家人諒解的楊大哥陷入自我封閉長達 9 年的時間,獨自承受著孤獨與罪惡感。楊大哥持續問著自己,器捐這決定到底做對,還是做錯?直到某一次器官捐贈的活動上,楊大哥親眼看見許多受贈者重拾健康人生的樣貌,他鼓起勇氣主動詢問與會的受贈者:「我可以抱你嗎?」那一刻,楊大哥近距離感受對方的心跳,就彷彿自己的女兒又再一次重生,讓楊大哥真切體悟到器官捐贈的價值,也終於不再懷疑自己的選擇。

現在,70 歲的楊大哥積極參與各種器捐宣傳活動,甚至在去年獨自騎著機車、掛上器捐宣導旗幟,走上南橫公路之旅。「繼續做這些事,是我懷念妹妹的最好方式;只要我能做,到 90 歲我都會繼續做下去!」楊大哥投入器捐倡議 20 年,不僅拯救了更多生命,也拯救了自己。


(《第二次人生》被攝主角許大哥。圖片來源:《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
器捐受贈者重獲新生,珍愛生命回饋社會
除了同意器官捐贈的家屬將歷經痛苦磨難,得到移植機會的受贈者,其「重生」之路同樣走得戰戰兢兢、步步為營。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後必須繼續治療、追蹤,確保外來器官可以在身上正常運作,一方面要承受身體上的不適,另一方面還得面對心中愧疚、自責、沮喪等等的負面情緒,無疑在肉體與精神上都受到極大折磨。

《第二次人生》紀錄片另一位被攝主角為器捐受贈者許大哥,多年前患上嚴重肝病,曾瘦到只剩 49 公斤,身上插了三條引流管。許大哥在鬼門關多次徘徊,經歷許久等待,才終於盼到接受器官捐贈的機會。而接受器官捐贈後的每一天,許大哥滿懷感恩,卻也對捐贈者家屬充滿歉疚,內心有著無盡的掙扎,每每提起這段故事總是止不住淚水。

在一場醫院舉辦的追思音樂會中,許大哥遇見了器官捐贈者家屬楊大哥,楊大哥鼓勵他:「其實我們很感謝你們,因為有你們帶著我們的家人,好好活著、看遍人生風景。」這讓許大哥突然大徹大悟,終於能放下心中的虧欠與不安,勇敢面對自己的第二人生。如今,許大哥跟著楊大哥跑遍全台灣,熱衷參與器官捐贈宣導,竭盡所能回饋社會,延續善的循環。「現在每年除夕年夜飯我也都會多擺雙碗筷,默默邀請他一起來。許大哥有感而發,雖與捐贈者互不認識,但生命傳承讓他們如家人般緊密連結在一起,成為一輩子的羈絆。


(圖片來源:《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

邀請大眾暖心響應 ,以影視力量開啟社會溫柔對話
器捐的社會認同,需跨越文化與宗教的高牆;而影視作品的播映,更是影響社會不可或缺的溫柔推手。深感台灣需要一部這樣探討生命意義的紀錄片,楊中天籌拍紀錄片近 3 年,已投入百萬自籌款,更四處找尋資源與機會,卻仍舊無法讓紀錄片有穩定的經費來源與拍攝進度。

因此,紀錄片製作團隊於 2024 年 4 月 11 日發起《第二次人生》器捐紀錄片拍攝暨後製經費集資計畫希望能夠募集社會大眾力量補足 450 萬經費缺口,一起完成紀錄片拍攝之餘,更預計與器捐登錄中心、協會合作,無償授權公益宣導,期待透過各界努力,讓台灣在器官捐贈的知識和理念更往前一大步!

>>> 點我前往《第二次人生》器捐紀錄片拍攝暨後製經費集資計畫

本文為外部投稿,圖文由《第二次人生》團隊提供、群眾觀點整理編輯。

延伸閱讀:
陳美鳳暖心號召!沒有血緣卻像家人,陪伴弱勢長輩安度晚年
【生死紀錄者 1】末期病人如何善終?大悲學苑紀錄片《回眸》:靈性照顧,圓滿今世的愛與修行
【生死紀錄者 2】死亡不是瞬間,而是過程:專訪大悲學苑紀錄片《回眸》導演陳志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