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Pixabay)
2021 年,你的日子過得還好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1 年台灣萬物皆漲,全年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較 2020 年上漲 1.96%,創下 13 年來 CPI 年增率的漲幅新高;加上 COVID-19 (武漢肺炎 / 新冠肺炎) 本土疫情爆發,三級警戒影響失業率攀升,直接或間接的衝擊,令許多人在生活學習、甚至溫飽生存上遭遇困境。
然而,正是這樣風雨飄搖的一年,我們見證台灣人彼此攜手扶持,能凝成多龐大的能量;邀你一起回首 2021,看台灣人如何以群眾集資點燃公益之火,將溫暖光亮送到社會不同角落。
(圖片來源:《大改少年支持計畫》、《重症孩童教育認養計畫》、「人生百味」facebook 粉絲專頁、《書屋花甲X而立書店》、大誌雜誌《疫情期應變線上訂閱方案》、《疫情相挺,我們一起》等頁面)
產業金額紀錄刷新,疫情下展現「暖」實力
2021 年,台灣的公益類群眾集資迎來不少新的成績突破──除了累積破千萬台幣的件數,較 2020 年有所成長;2021 年《桃園少年之家|大改少年支持計畫》(28,293,759 元)、《目目非營利|重症孩童教育認養計畫》(59,629,157 元) ,更雙雙超越 2020 年《失依兒救助計畫》寫下的 1,800 萬金額紀錄,刷新台灣公益集資金額天花板。
此外, 2021 年 5~7 月,COVID-19 本土疫情進入三級警戒,民眾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型態備受衝擊,部分族群甚至因此面臨生存難關。這段期間,我們也看見一波公益集資救助潮,為身分不同、卻同樣面臨迫切生存困境的人們,提供最即時的抗疫援助。
舉例來說,2021 年 5 月中,COVID-19 疫情急速升溫,除了病毒威脅,街頭討生活的社會弱勢與無家者,也因外出人流減少面臨經濟困境。為展開即刻救援,社福組織人生百味攜手芒草心、一碼 IMMA、浪人食堂等團隊發起《2021 街頭防疫物資計畫》,設法解決無家者生計與防疫上的困難;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方荷生,也透過「南機場樂活園地」facebook 粉絲專頁為弱勢家庭募集愛心物資包;長期為低收弱勢提供就業機會的 The Big Issue 大誌雜誌,則啟動《疫情期應變線上訂閱方案》,盼減緩旗下街頭販售員受到的經濟衝擊。
針對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事人員,台北市政府曾於 5/24 (一) 啟動線上捐款專戶,邀請社會大眾挹注資金,緩解醫療前線緊繃的量能資源。此外,由群眾集資平台挖貝 WaBay、鄰家鮮生、快一點、好事交易所等團隊發起的《疫情相挺,我們一起》助餐助菜計畫,也成功募集超過 20,000 份待用餐點、3,000 盒生鮮蔬菜;串連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業者,為醫事人員及其家屬送上暖心支持,共同撐起抗疫戰線。
(圖片來源:微光盒子提供)
既有管道開放捐款,為何需要群眾集資?
以群眾集資號召參與的公益行動,成功引起社會討論關注;不過回歸根本,同樣是向大眾尋求支援,許多公益團體平時都有開放線上捐款,或者在官方網站、facebook 粉絲專頁上提供匯款資訊。這些組織為何還要發起群眾集資?對贊助者而言,透過既有管道捐款和參與集資又有何不同?
首先,傳統勸募多半是在線下進行,團隊成員透過現場交流或電話連繫,向人們介紹組織的背景理念、行動規劃、發展困境,最後邀請他們利用既有管道捐款支持。相較之下,群眾集資更像是透過網路進行一對多的陌生開發,若事前籌備周全,再搭配社群廣告投放、KOL 合作、線下活動宣傳擴散,便有機會在短期內引起群眾迴響,獲得大量資金挹注。尤其 COVID-19 疫情期間,透過線上宣傳擴散的群眾集資,更成為許多團隊的及時雨:
2021 年發起《大改少年支持計畫》的桃園少年之家,過往主要靠政府補助、教友支持,以及執行長張進益外出演講募捐支撐組織營運;然而 COVID-19 疫情來襲,許多演講邀約、公益慈善聚會紛紛取消,張進益遂改以群眾集資尋求支援。長期陪伴安康兒少的非營利組織「微光盒子」,2021 年也因疫情被迫關閉舊有空間據點;為了持續提供服務,團隊除了四處爭取資源,也透過《共建玩心基地》集資計畫的資金挹注,填補部分營運虧損,從而為社區孩子打造更好的成長環境。
(左為桃園少年之家線上捐款頁面,右為《大改少年支持計畫》集資頁面。)
集資讓群眾感受彼此,共赴目標明確的彼方
除非本身擁有極高知名度,或者已然累積優良信譽;否則,一般公益團體若只有公開捐款帳戶,而無進一步加強推廣,可能僅有少數人願意主動支持。然而,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除了照顧服務對象,還得花心力處理行政庶務、政府補助申請、企業競賽提案⋯⋯等事項;對於行銷宣傳,許多團隊可能一來沒有資源,二來不擅操作,三來也無暇顧及。利用群眾集資擴散品牌能見度,團隊能找到的不僅金錢物資,可能還有更多關心議題的朋友,願意加入志工行列,或者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
當然,為了獲得更多人的信賴,發起公益集資之前,許多團隊會提早確認各階段集資目標、資金運用規劃、回饋方案;讓贊助者清楚知道自己的錢會被用在哪裡、團隊預計完成哪些事。相較而言,一般捐款管道無所謂目標門檻,性質上更偏向「多多益善,視資源多寡決定下一步行動」;支持者可能是源於過往經驗、或團隊累積的社會聲譽,對組織擁有一定信任,才願意捐款支持,予其更彈性的資金運用空間。
此外,集資頁面常見的贊助進度、達標門檻、倒數時間⋯⋯等元素,有助於凸顯集資計畫本身的時效性,並且強化群眾參與感,讓民眾更願意以行動支持,推進集資進度實現目標──「那麼多人都贊助了,好的行動怎麼可以少了我?」、「差一點就達標?那算我一份吧!」;相較於其他方式,群眾集資不僅讓支持者與團隊站到一塊,更讓他們在贊助當下,就能感受到同一陣線上有多少力量正與其並肩前行。
(圖片來源:《2021 毛起來愛》集資頁面)
汲取過往集資經驗:做好事,也得學著講故事
為了讓好的行動被更多人看見,公益團體除了既有捐款管道,也開始以群眾集資溝通勸募;不僅如此,我們也觀察到,許多團隊在重複提案過程中,不斷做出改變、挑戰進化,嘗試換種方式說故事。
比如連續 3 年為流浪貓狗發起集資的愛最大慈善光協會,2019 年提案時僅 50 多人贊助;而《2020 毛起來愛》、《2021 毛起來愛》兩個集資計畫,在 2021 年底前則分別獲得 4,403 人與 5,020 人支持。雖然 3 次同樣都有找藝人合作,但團隊最初僅以簡要文字呈現集資主旨、捐款方式、藝人支持名單;後來則嘗試不同集資管道,並改以精緻的圖文影音,詳細描述流浪動物及動保團體的困境,以及參與集資的意義,將整場集資行動,說成一個脈絡更完整的動人故事。
此外,2021 年寫下亮眼成績的目目非營利,過往均是藉由周邊產品,向大眾溝通重症身障患者的困境;此次首度轉移焦距,將重點直接放在救助對象的處境,以及組織服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向大眾溝通公益集資。曾有過失敗集資經驗的桃園少年之家,2021 年也切換溝通視角,以更精練的敘事節奏,呈現團隊與創辦人的背景故事,最後成功吸引 6,000 多人贊助。
「你的好事,關我什麼事?」人們有時並非不關心議題,只是公益團體得想辦法用力說、持續說、換種方式說,才可能在重複發聲的過程中,累積經驗打到更多不同受眾。好的行銷包裝,能讓集資效果更加分;但在此之前──團隊過往耕耘的成績如何?發起集資的原因是什麼?資金用途分配合理嗎?從提案邏輯的合理性,到行動規劃的可行性與後續效果,贊助者真正關心的本質還是──提案團隊值得信任嗎?我捐的錢能不能確實幫到想幫的人?
(圖片來源:「賈永婕的跑跳人生」、「瑞莎 Larisa」facebook 粉絲專頁)
集資暖意成爭議,好心做公益可能違法?
延伸來說,公益集資及相關勸募行動的合法性,以及集資結束後的資金流向,2021 年也因幾件熱門時事備受關注。比如衛服部為臺鐵 408 車次太魯閣號出軌意外成立捐款專戶,便曾遭人質疑未於第一時間說明善款用途;且該事件屬於「人禍」,不應於釐清相關單位責任前主動展開募款。2021 年 6 月,藝人賈永婕集資千萬台幣捐贈醫療器材,亦遭人檢舉違反《公益勸募條例》,也讓民眾對集資勸募的相關規範展開討論。
那麼,這兩個案子到底有沒有違法?根據《公益勸募條例》第 5 條第二款,「各級政府機關 (構) 得基於公益目的接受所屬人員或外界主動捐贈,不得發起勸募。但遇重大災害或國際救援時,不在此限。」;而針對「重大災害」之定義,法條中未明文細分或補充,故而太魯閣號事故捐款專戶的成立於法有據。至於「個人發起公益集資是否合法」,則牽涉到募捐行為是否為「公開進行」──由於賈永婕未曾公開帳戶開放群眾捐款,僅私下邀請友人支持;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已對此做出回應,「私底下互相捐贈、揪團,不受《公益勸募條例》限制。」。
同樣引起社會關注的,還有曾是烏克蘭國家體操選手的藝人瑞莎。2020 年瑞莎曾發起《瑞星韻律體操發展計劃》,集資超過千萬台幣幫助台灣體操選手;2021 年卻遭到不明人士指控斂財、集資款項去向不明。對此,瑞星韻律體操協會於 2021 年 12 月底,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發文回應──組織自成立以來,絕大部分收入均來自群眾集資,少部分則來自企業贊助,未曾不當謀取任何利益;「協會設立以來的進出帳目,將在年底關帳自結完成後交付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查核並完整揭露,預計會在 2022 年 3 月完成以昭公信。」。
公益集資是將社會各方善意,由無形凝成水珠蓄成的一潭清水;集資過後,仍需仰賴提案團隊確實分流,才能讓乾涸龜裂的土地重獲新生。2021 年,我們看見來自各方的力量串連,牽起更多人走過疫情帶來的動盪;相較前幾年,也有越來越多公益類提案取得亮眼成績,為正在籌備集資的團隊提供可參考的成功模板。建議各團隊發起公益集資前,除了留意《公益勸募條例》及相關法條,更可以嘗試向具有公益集資經驗的專業團隊請益;也讓我們秉著「贊助前謹慎查證、贊助後持續追蹤」的原則,樂見好的改變透過公益集資成功實現,為社會不同角落帶來更多溫暖的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