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傷口都渴望訴說──再拒劇團 2021《明白歌》巡演集資,回到故事原鄉走唱白色記憶

by 郁子

(封面來源:《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

時間或許是治療傷痛最好的藥,但苦痛過去、悲傷淡去,不等於曾發生的事可以被抹滅、理應被遺忘。2019 年,長期關注社會、人權議題的「再拒劇團」推出作品《明白歌》,讓原先冰冷的歷史檔案重新「現身 / 聲」,在舞台上重現戒嚴 38 年間底層人民的抵抗及遭遇。巡演至今,再拒劇團到過 7 個不同縣市演出,在 22 個場次活動中,與 1,209 名觀眾近身交流;底下看戲的爺爺奶奶,有時甚至就是受難者本人或其家屬。

而今,成立正好 18 年的再拒劇團,決定發起《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期望在群眾的支持下,《明白歌》能到更多偏鄉演出,讓被噤聲的歷史重現、被更多人看見、不斷往下傳承。

(圖片來源:《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

根據集資頁面說明,再拒劇團長年聆聽社會的聲音、關注社會議題,自 2002 年創團以來,陸續推出《沉默的左手》、《美國夢工廠》、《自由時代》、《諸神黃昏》、《新社員》等作品,內容涵蓋多種社會議題,演出足跡遍及澳門、東京、卡爾地夫、柏林、布拉格⋯⋯等地。而《明白歌》的故事,得從 5 封 60 幾年前的遺書說起。

1953 年台灣戒嚴時期,黃溫恭因政治犯背景被判死刑,33 歲那年處槍決。他在生命最後一夜寫下的遺書,直到 60 多年後才被家人看見。2019 年,再拒劇團與相關學者們,一同研究由國家檔案局歸還的受害者私人信件、手扎與家書──再拒劇團決定以「敘事劇場」的方式以聲述史,透過演出重新賦予這些檔案生命。

我們有一站來到高雄路竹,在黃溫恭舊宅的大樹下搭棚,邀請阿公阿嬤來看戲,讓原本對這段歷史沉默的在地鄉親,願意分享、述說地方的苦難與記憶。」團隊補充,演出之後,黃溫恭的女兒春蘭阿姨,首次在家鄉父老前,念出爸爸寫給未出世的自己的遺書,在場所有人都被深深觸動。

青年消失的鄉鎮、鐵窗下的自白、同志的背叛與承擔、受難家屬的漫長等待與追尋⋯⋯,戒嚴時期已經過去,沉默壓抑的白色恐怖,卻在人們心裡留下抹不去的陰影。再拒劇團相信,所有的傷口都渴望訴說,僅僅需要一個合宜的契機。「這些年,遭受國家暴力的受難前輩逐一老去與凋零,這讓我們有一種急迫感,希望能盡一切力氣,讓故事能夠在他們在世時被傳唱。」團隊表示。

(圖片來源:《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

為了將《明白歌》帶到更多受難人家鄉,再拒劇團在台灣群眾集資平台 flyingV 發動群眾集資,目標是讓二三級以下鄉鎮的阿公阿嬤,都能在熟悉的家園裡免費看戲。然而,團隊指出,劇團目前所剩經費,只夠支撐今年度的行政營運經費,因此需要集結眾人力量,把土地上的故事帶回原鄉。

回顧歷史,永遠是面對當下跟未來最好的一種方式。」前文化部部長、現任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的鄭麗君表示,《明白歌》大量結合文獻、口述歷史或書信,用聲音劇場、說書歌謠說故事的方式,有助於促進社會對人權價值的思辨與對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很可能在許多的空間、地點,它曾經過去都發生過傷痛的歷史,考驗我們有沒有重新認識的勇氣、與重新認識它的能力。」鄭麗君說。

此外,臺灣社會運動倡議者鄭南榕之女鄭竹梅、演員 / 創作歌手余佩真、導演鴻鴻、獨立音樂人鄭宜農、演員莫子儀、音樂人林生祥、琵琶音樂家鍾玉鳳也表態支持。「《明白歌》讓當地的人重新去發掘自己故鄉的過去。我覺得戲劇可以用更柔軟的方式,引起人的同理跟共感。因為首先要有這樣的氛圍,我們才能去理解原本想法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鄭竹梅表示。

(圖片來源:《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

《明白歌》原訂 2021 年 6 月到高雄美濃、台北景美、苗栗銅鑼巡演,集資金額達標台幣 80 萬元加開瑞芳場、110 萬元加開豐原場演出。考量到疫情嚴峻,目前演出確定將延後至 2022 上半年度舉辦。由於製作期程拉長,團隊決定 2022 年《明白歌》瑞芳場、豐原場巡演,將不採取集資金額階段達標解鎖的方式進行,改為瑞芳、台北、銅鑼、豐原、美濃五地都規劃正式演出。

再拒劇團說明,本次集資預計持續到 6/20 (日),贊助者的支持將用於明年度的巡演計畫,以及《明白歌》演出影像 DVD 的製作,希望讓實體影像穿越空間限制,讓更多關心白色恐怖歷史、以及人權教育的人,可以重新審視、記得這段歷史。

>>> 點我前往《明白歌》2021 臺灣巡演集資計畫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