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人》編輯團隊於 2016/5/31 開幕記者會的合影。)
還記得幾年前那部讓許多人轉發的影片嗎?
你以為自己是 100% 的冰島人,但其實身上帶著來自東歐、伊比利半島的血統;你不喜歡德國人,但事實是你身體一部份就是來自德意志民族⋯⋯你我身體的組成、意識的形塑,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闊、源遠流長,「如果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淵源,這世上就不會出現極端主義。」
寶島上的我們亦然——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荷蘭人、外省人、西班牙人⋯⋯我們自稱是「正港逮丸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與其以外貌、國籍劃出界線,不如以地球公民的心胸跨越界線,因為我們都來自世界各地,我們都是先來後到的「移 人 們」!
近 30 年前,台灣開始出現一批新移人,他們從東南亞陸續飄洋過海來到這裡,為我們照顧摯愛的老小、為我們捕獲餐桌上的美味海鮮、幫台灣拯救低落的生育率、協助你我照顧行動不便的至親,讓我們能放心打拼⋯⋯時至今日,我們身邊已有 40 萬新住民與 60 萬民移工。
然而,這麼大的一個群體,卻相對缺乏發聲的管道、缺乏社會的關注與認識。尊重始於理解,理解始於溝通,而文字則是強有力的一種媒介。因著這個缺口,在已故社長成露茜教授的支持下,一份專以東南亞各國文字製作的報刊《四方報》於 2006 年創刊,並由張正擔任總編輯,世新大學獨立發行。
(▲由左至右:越南文、印尼文、菲律賓文的四方報)
10 年來,他們致力於提供這些異鄉人在地資訊、工商新聞、法律知識,更鼓勵母語投稿,讓讀者「聽見四方之聲,看見移工之情」。「他們不是在幫助我們,他們是在鼓勵我們。」來自菲律賓,現任菲台組織創辦人的黃琦妮,感動地說著《四方報》帶給她的撫慰與改變。
以提高弱勢能見度為目標的《四方報》,在台灣的能見度也扶搖直上,內容豐富又具多種語言的他們,逐漸獲得來自「四方」的掌聲與肯定。然而,因為一連串的際遇發展,該是 10 年有成的《四方報》卻在一片驚訝聲中,於 2016 年 4 月宣佈停刊(後於同年 8 月復刊)。
(▲《移人》編輯團隊於《四方報》的畢業照)
「我們繼續做吧,靠自己的力量做也沒關係。」在一次畢業聚餐上,前編輯團隊成員們決定攜手延續《四方報》未竟的使命,因為「他們有好多好多話想說,只是他們不太能用中文講出來,如果跟他們熟悉的我們離開了,就再也沒人聽他們說話、把他們的事介紹給台灣社會了。」
因此,在離開一個多月後,全台灣第一個專門撰寫移工、新移民故事的網路獨立媒體《移人》誕生了!
(▲移人官網)
在 2016/5/31 開幕記者會的這天,總編輯李岳軒向眾人宣示了 2 個「100」的堅持:
1. 文章的文字、照片、影音將 100% 由成員原創製作,不做內容農場。
2. 站上將提供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四國語言專區,讓在寶島上的 100 萬民移民移工都可以母語閱覽。
開站營運百日後,這兩項堅持只成功了一半。第一個堅持的完成,靠著他們上山下海一步一腳印的紮實產出,但第二個堅持,對團隊來說卻是沈重的負擔。因為中文文章產出後,勢必須請翻譯者接力譯稿,這群譯者是需照顧家庭的新住民媽媽、是需打工賺取學費生活費的留學生們,因為有著將心比心的體貼,所以團隊不忍「凹」這些背負生活壓力的譯者們無償產出。
因此,這群沒有固定辦公室、也不支薪的 8~9 人團隊,去年 10 月開始在 pressplay(延伸閱讀:讓更多創作被看見,專為內容創作者而生的 pressplay)上發起訂閱集資專案,尋求大眾每月固定額度的支持。每月累積贊助總額扣除平台費用後,將用於翻譯費、團隊微薄薪水、印刷費、採訪差旅費⋯⋯的支付,並於每月初公布收支明細表。
目前總額累積每月雖已突破 3 萬、每月有近百人贊助,但這只是他們的最低標,若要達到每篇文章四國語言版本的堅持,每月總額需達 8 萬以上才能收支平衡。
「An open world begins with an open mind.」如果你認同這群全台最傻一群人的理念,請點這裡陪他們一起走完這趟旅程,直至這群「移人」都獲得平權的那一天。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