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創桌遊《我吃完了!》:惜食不挑食,教孩子吃「玩」剛好不浪費

by 郁子

(封面來源:《我吃完了!》惜食桌遊集資頁面)

產品名稱 《我吃完了!》惜食桌遊
集資管道 台灣 / WaBay 挖貝
集資期間 2023 / 07 / 20 (四)~2023 / 09 / 12 (二)
適合對象 煩惱孩子吃飯老是挑食、剩食的家長們

去吃到飽餐廳點餐,一不小心就點了過多的食材;親友送的食品禮盒,放在儲藏室太久過期,最後只能丟棄;過年前夕,從冰箱冷凍庫清出來的食物也不知放了多久、還能不能吃⋯⋯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2018~2022 年台灣平均每年回收近 52 萬公噸的廚餘,尤其 2018 年全國廚餘回收量逾 59 萬公噸,若以廚餘桶向上堆疊,其最終高度相當於 13,500 座台北 101。驚人的數字令人咋舌,更凸顯「食物浪費」議題推廣的重要性。

為此,台灣團隊 eFOOOD 特別設計了一款「惜食」主題桌遊,以「我吃完了!」這句在飯桌上常聽見、可愛親切的話語為名,希望透過 20~30 分鐘的趣味競賽,讓所有玩家了解到食物資源「過多浪費、過少飢餓」──除了不貪取、不挑食,更知道如何延長食物保存期限,減少剩食浪費!

(圖片來源:《我吃完了!》惜食桌遊集資頁面)
《我吃完了!》惜食桌遊的適玩年齡為 11 歲以上,單場可有 3~5 人共同遊玩。遊戲開始時,每位玩家都會有一個自己專屬的食物櫃,用來收納各種不同種類的食物。場上共計有 72 張「食物卡」,每張牌卡上方都有用顏色符號,標示該種食物是屬於熟食,或者需放常溫、冷藏、冷凍保存,讓玩家更了解不同食物的儲藏方式。

注意到牌上的標示了嗎?為照顧到色盲族群,《我吃完了!》惜食桌遊的 72 張食物卡的圖案標記,特別採用 ColorADD 顏色編碼系統,希望讓色盲朋友也能擁有良好的遊戲體驗!

(圖片來源:《我吃完了!》惜食桌遊集資頁面)
朋友寄了水果到家裡、考試壓力大想大吃特吃、停電導致冰箱食物壞掉⋯⋯,如同生活中會發生的各種情境,《我吃完了!》惜食桌遊也包含 36 張「事件卡」和 16 張「命運卡」,這些狀況的發生將影響到食物儲藏量的多寡。玩家需要隨時判定情勢,避免食物數量太多,導致廚餘產生;食物數量過少時,為了避免飢餓,則得盡快尋求社會救濟。

遊戲結束後依卡片計分,廚餘最少、分數最高的玩家獲得勝利!

(圖片來源:《我吃完了!》惜食桌遊集資頁面)
在這場遊戲中,玩家可以學到不同食物該如何保存,也會發現生活中隨時都可能有突發狀況、導致食物浪費;食物過多時不是只能淪為廚餘,若是狀態完好、還在賞味期限內,其實也可以選擇捐贈或分享,甚至透過再加工延長它們的保鮮期。而就算是廚餘,也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再利用。

提案團隊 eFOOOD 本身就致力於減少食物浪費,為推廣「惜食、享食、捐食」的理念,團隊不僅開發「eFOOOD 食物分享地圖」,透過網路力量快速媒合食物資源,更成立電商平台「福物配」,期望藉由販售通路商拒收的即期品,維持食物分享地圖網站的運作。

此次透過群眾集資推出《我吃完了!》惜食桌遊,團隊也和友善稻作社會企業「大米缸」合作,將推廣「友善耕作米」的主題桌遊──《搶救秧苗大作戰》,一同納入回饋方案。所有產品預計 2023 年 10 月開始陸續出貨,邀請所有家長和老師支持贊助,除了給自己的孩子遊玩體驗,也能選擇捐贈給需要的單位,將惜食觀念推廣出去!

>>> 點我前往《我吃完了!》惜食桌遊集資頁面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