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2 日,距離市中心不過 13 公里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機場傳出爆炸,驚愕的情緒還沒收拾好,歐盟總部旁的馬爾貝克地鐵站(Maelbeek)又發出大規模爆炸的快訊。整座城市,或是說整個歐盟,瀰漫著一股恐懼氛圍。
(圖片來源:轉角國際)
去年 11 月的巴黎恐攻事件恐怕只是前奏,IS組織的行徑更加猖狂,歐洲區穆斯林的處境也益加尷尬。27 日比利時自發性的悼念活動「March aginst Fear」,竟也成為高喊反移民、反伊斯蘭國等口號的右翼突襲行動目標。
是否有種似曾相似的感受?「動物方程式」裡當肉食性動物野蠻化的消息爆開,整個城市族群和睦的假象便立刻泡沫化,貼標籤的行為令彼此間的隔閡與誤解越來越深。
恐懼之下的我們並非理性,衍生出的歧見與仇恨,卻又加深了恐懼,於是無以復加的循環。這時候的群眾集資,某種程度成為暖流匯集的窗口。
(圖片來源:HUFFPOST IMPACT)
去年巴黎恐攻後,當地的群眾集資平台如 Leetchi、Le Pot Commun 便有一連串的集資計畫,為受難家屬的財政困難解套。
罹難的 Hodda 與妹妹 Halima 當天正在慶生,35歲的新生活才要開展,生命卻倉促的殞落,家中頓失經濟來源。
初為人父的 Eric 也是巴黎恐攻底下的無辜犧牲品,4歲的女兒與臨盆的妻子 Hercouet-Thomé 終究等不到他的歸來。於是親友發起集資,希望至少在未來的日子裡,母女的生活不會因為金錢再添煩憂。
「我不知道你是誰,也不想知道。你殺了我的摯愛,但不會激起我的仇恨」,Antoine Leiris 在巴黎恐攻後與僅 17 個月大的兒子相依為命,集資是為了讓未來能繼續好好生活。
至於上周二的比利時恐攻,專注於個人目標的平台 GoFundMe 率先跳出來為受害者及他們的家庭發起集資,平台自身亦捐出 $25,000 美金,期待在正式的受難者捐款機構建立前,能先成為承接全世界愛心的管道。集資計畫才上架短短五天,便有將近 1,100 位贊助者、$55,905 美金的救助金。〈延伸閱讀:Kickstarter競爭對手 GoFundMe如何成為眾籌之王〉
在這麼多集資專案的故事裡,受難家屬需要的從來就不是社會劍拔弩張的指責與對立,既然都希望社會更好、更安全,為何不能彼此溫柔的理解與對話?〈延伸閱讀:說好的正義呢?先別管群眾集資了,你聽過群眾正義Crowd Justice嗎?〉
一個以日本全版單頁報紙為尺寸的廣告設計,在底色略帶淺黃安定視覺與情緒的顏色裡,中間只簡單地寫了一句話:
「希望翻到下一頁時、
再也不會有任何人被殺。」
底下有兩行小字: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翻報紙。
即便只是如此也能讓這個國家的愛更加茁壯。」──摘自 設計發浪 Designsurf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