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報】疫後「心」商機:你花的錢,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by jie

(封面來源:《群眾觀點》以 Bing Image Creator、Adobe Firefly 等 AI 工具生成、後製。)
隨著世界各國 COVID-19 疫情趨緩、相關禁令陸續解除,2023 年 3 月,台灣各級校園室內戴口罩規定鬆綁,搭乘大眾運輸全程戴口罩的規定亦在 4 月全面解禁;步入 2023 年,疫情不再阻礙人們的實體社交活動、戴口罩與否已成個人選擇,攸關自我探索與精神健康的「心」商機,則有如「疫後顯學」般悄悄升溫:


少了口罩遮覆以後,臉部特徵與表情一覽無遺,對於自己五官長相不滿意的「容貌焦慮」成為共感話題;全球爆紅的「MBTI 16 型人格測試」,鼓勵人們了解自己、認識不同的人格特質;衛福部推動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以及國內多所大學實施的「心理假」制度,更喚起大眾對於精神健康的關注與討論。

摘下口罩後,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根據 Google Trend 搜尋趨勢數據,2023 年「容貌焦慮」關鍵字在台灣的搜尋熱度,上升至近 5 年來最高峰。容貌焦慮算是焦慮症的一種嗎?事實上,「容貌焦慮」一詞並非醫學名詞,而是用來形容人對於自己的外貌不滿意、在意他人觀感,進而產生焦慮、徬徨、沮喪等負面情緒。精神醫學臨床上與容貌焦慮較為接近的疾病則是「身體臆形症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患者會長時間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貌,甚至嚴重影響生活、工作與社交。

對於正在形塑自我認同的青少年階段,容貌焦慮也是一大挑戰。董氏基金會 2023 年 10 月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以台灣六都國高中職學生為對象、回收 1,700 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裡讓學生感到有壓力的前 3 名分別為 「課業考試」 (28.8%)、「對未來的不確定」(22.1%)、「身材外貌」(19.1%);若與前兩次 (2020 年、2018 年) 調查數據對照,「身材外貌」的比例上升至青少年壓力源前 3 名,排序已高於「人際互動」。

 長年提供輔導諮詢專線服務的「張老師基金會」亦曾公開分享,「對於部分孩子來說,戴口罩是一種保護的方式,用來掩飾自身的一些狀況,藉此獲得安全感。」2023 年,基金會也收到許多青少年在輔導電話中透露「不滿意自己的長相」、「不想讓自己的臉讓同學看到」等。

為了揮別容貌焦慮,有些人投入喜歡的事物轉移注意力、抒發情緒,也有些人開始研究如何讓自己「更好看」——比如以修圖軟體 AI 功能模擬出不同的妝髮造型,尋求「美容醫學」專業諮詢,或者是了解哪些生活習慣有助於改善膚況、氣色與髮質等身體狀態。不少訴求「美麗」、「保養」的商品也以容貌焦慮開展商機,從頭髮、肌膚到身材體態,瞄準人們「變美」的渴望加以行銷,在 2023 年的台灣群眾集資產業也可見相關案例。


(圖片來源:《居家先生|超級收納化妝台》集資頁面)
美容美髮電器夯,化妝台集資金額創新高
諸如「洗臉機」、「美顏儀」、「吹風機」等美容美髮電器產品,2023 年在台灣有 16 件集資成功,加總超過 6,600 人次贊助、超過 2,200 萬台幣集資金額,從提案數量、贊助人次到集資金額均創下歷年新高紀錄,此類電器產品以「簡輕|高速吹風機」最受市場歡迎,集資期間有 1,174 人次贊助,累積金額約 440 萬台幣。

而台灣品牌「MR.LIVING 居家先生」出品的「超級收納化妝台」,更以逾 2,800 萬台幣的成績,躋身 2023 台灣群眾集資產業「設計產品」集資金額第 3 名,也是台灣首件集資破千萬台幣的化妝桌 / 化妝台產品。(完整排行榜請見此)。

 

(圖片來源:《白璃萃膠囊》集資頁面)
集資訂單破萬盒,YouTuber 親自參與開發美容保健食品
另一方面,由 YouTuber 愛里 ALLIE 參與開發、主打肌膚保養的「白璃萃膠囊」,2023 年在挖貝集資破千萬台幣,成為台灣美容保健食品集資金額最高之成功案例;以單盒金額換算,相當於集資期間內累積了 10,857 盒訂單。

儘管單以集資金額或贊助人次來看,「白璃萃膠囊」(累積金額 NT$ 10,127,740 / 2,099 人次贊助) 熱門程度未及 2019 年集資成功後取消提案的「究是葉黃素」(累積金額 NT$ 10,283,000 / 5,653 人次贊助)、2022 年集資成功的「理科太太太空人維他命」(累積金額 NT$ 31,548,278 / 6,275 人次贊助),足見現代人在保健食品方面的需求已不光是補足營養、促進健康,也期待能為容貌加分。


(圖片來源:
小森拾光療癒探索卡》集資頁面)
卡牌、桌遊、繪本,心理題材集資型態多元
追根究柢,人們對於「美」的憧憬都來自於「心」——無論對於外型體態有哪些期待、想要變成什麼模樣,如何好好瞭解自己、建立自信與足夠穩定的內在狀態,不分性別年齡都是必修課題。

曾於 2022 年末啟動集資、一度引發網路社群議論的《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集資計畫,因授課者本身未具備心理師身份、課程內容可能觸及《心理師法》,最終平台方與提案團隊決議集資計畫以退款作結,並將內容免費釋出,「以此作為邁向心理健康與自我探索的第一步前導」。 

回顧 2023 年,諮商心理師暨作家周慕姿蘇絢慧都各自開設個人線上課程,引領學員認識「情緒」與「關係」;衛福部 8 月起推動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 15~30 歲民眾每人 3 次心理諮商費用,一個月內就累積破萬使用人次,經評估後加碼持續辦理,預計總共將有 4.9 萬人次受惠;全球蔚為風潮的「MBTI 16 型人格測試」則紅到台灣來,被大量應用於品牌宣傳或活動行銷策略、透過測驗設計帶動社群分享次數,延伸出剖析「I 人」、「E 人」行為的趣味迷因。

在 2023 年內,台灣各大群眾集資平台上亦可見「自我探索」、「認識情緒」、「提升身心健康」等概念相關提案共計 20 餘件且形態多元,包含孩童情緒教育的繪本、桌遊,以及適合成年人日常使用的牌卡、手帳等,集資金額加總近 1,500 萬台幣、贊助人次加總近 8,700 人。

「你花的錢,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嗎?」——顯然在短期之內,這不會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如果你曾經因為揮之不去的焦慮感,而想要贊助某件集資計畫、入手某樣商品,不妨試著先拿這個問題來提醒自己,把金錢運用在真心嚮往的方向上,避免一時盲目跟從流行。

>>> 點我前往《2023 台灣群眾集資產業年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