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集資平台的第一與唯一:GoFundMe 推出保障退款機制,讓你安心做好事

by 大晴

(▲首圖來源

本週二(10/4),群眾集資平台 GoFundMe 宣佈實施保障機制,內容除了確保捐款者的愛心不會被不當使用外,另一方面也會保護所有捐助金歸受益方所有,不被專案發起人/代理人據為己有。這項新措施,是目前群眾集資平台中,第一且唯一的保護條款。

GoFundMe 執行長 Rob Solomom 表示:「若沒有這些善心人士的捐款,GoFuneMe 就不會存在。因此,為了保障眾人的善意與權益,我們決定推出這項第一也是唯一的保障條款。每一分錢背後都代表著滿滿的愛心,平台將深化守門人的角色,讓大家都能安心做好事。」

(▲GoFundMe 執行長 Rob Solomom)

GoFundMe 成立於 2010 年 5 月 10 日,據官方統計,6 年多來的集資總額已超過 20 億美金(約 640 億台幣),而這些是來自全球 2,500 萬位捐款者的累積(Kickstarter 目前贊助者則有 1,200 萬,累積總額為 26 億美金

一般而言,在 GoFundMe 這類「無償型」集資平台上捐款,你並不會期望收到任何回饋品或商品,也就是你與受助者/提案者的關係,在你付款完成後即告終;但在其他「回饋型」集資平台如 Kickstarter、Indiegogo 上贊助,雙方的關係則在收到貨品後才算告一段落。(延伸閱讀:Kickstarter 記者調查報導出爐:橫奪上億資金的 Zano 徒留一場空 因此,在 GoFuneMe 上捐款,捐贈者對資金的使用了解僅限於專案頁面的描述,但後續到底有沒有用?怎麼用?卻不易得知。

此外,Kickstarter 與 Indiegogo 對內容的審核相對嚴謹,且專案本身需提出完整的商品描述、須製作精美的影片及圖片、設計具吸引力的回饋、提出令人信服的背景等,才容易獲得眾人青睞雖然仍有不少看起來完美,但後來令人失望的案例,但在 GoFundMe 上,創建一個專案的步驟十分簡單,也不需要影片、示意圖、繁複的文字解說、背景說明⋯⋯,因此讀者難從字裡行間判讀出真有其事?提案者真的就是代理人?亦或是假借為受益人發聲,卻是頭披著羊皮的狼?

你或許反駁「人性本善」,但真實世界,有善的發生,就必有惡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在人心道德之外,必須有法律這條底線來維持生活秩序。以今年 8 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史無前例的大洪水」為例,天災發生後,GoFundMe 上出現的相關專案就高達 6,400 件,湧入的資金超過 1,000 萬美金(約 3.2 億台幣),使得該州的檢察總長也不得不介入調查,以防止詐欺案的發生。

不過,雖然 GoFundMe 立意良善的推出了保障條款,但內容仍有諸多限制。

(▲圖片來源

● 如果你是捐款者,一旦有證據顯示款項被濫用或不當使用(細節說明請點此參閱),那麼你就能要求退回款項,但上限為 1,000 美金(約 3萬2 台幣)。


● 如果你是受益人,專案發起者卻未善盡代理人之責將款項交付予你,那麼平台將會補償全部金額,但上限為 25,000 美金(約 80 萬台幣)。

GoFundMe 解釋,金額的上限計算,來自於內部的統計數據:

  • 99% 的捐款額度皆低於 1,000 美金。
  • 專案金額平均落在 1,500~2,000 美金之間,補償上限 2萬5 美金的規定為其 15 倍。 

另外需提醒的是,由於某些“技術性因素”,享有上述保障的對象需具備以下 3 個條件:

  • 專案在今年 10/3 後上架。
  • 專案發起地在美國或加拿大。
  • 受益方具美國或加拿大身份。

未來,這項保障將會逐步擴及其他國家。  

根據 GoFundMe 團隊說法,站上詐騙案的發生微乎其微,以歷來數量來計,比例低於 0.1%。然而,即使比例再怎麼低,只要有一分錢被浪費、被欺騙,就該努力去杜絕,因為捐出去的每一分每一角,都來自支持者的努力、都代表滿滿的心意。

我們樂見開始有平台針對集資模式的漏洞提出補救措施,更期望其他龍頭平台 Kickstarter 與 Indiegogo 也能提出更多保障贊助者的方案,讓產業穩健發展。不過在這之前,提醒大家,無論捐款、贊助或購物,最佳的自保方法,還是多看、多聽、多問、多研究、多觀察,保障自己的權益,也讓角落之惡無機可乘。

|新聞參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