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首見!善慧恩基金會啟動《培力中心完備計畫》,助逆境少年勇敢做夢

by 外部投稿

(封面來源:善慧恩基金會提供)
疫情衝擊下,高風險家庭的青少年遭受更龐大的壓力,被家庭和學校遺落的他們,一不慎就可能走向偏差之路。非營利組織「善慧恩社會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善慧恩基金會)於 12 / 22 (三) 發起《培力中心完備計畫》,盼集資擴大培力職種與服務案量,讓更多逆境少年勇敢做夢。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的少年自立生活適應協助方案辦理成果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 1,500 位來自高風險家庭的青少年離開安置機構,但有近 9 成的青少年沒有繼續獲得政府的協助。善慧恩基金會飛夢林家園主任林鴻智表示:「這些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很多是沒有辦法在體制內學習的。尤其在青春期階段,心理生理上都面臨著轉變,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很容易誤入歧途。」


(圖片來源:善慧恩基金會提供)
提供安置輔導、培力、實習機會,引領少年航向正軌

當幫派組織、陣頭、犯罪集團都在強力徵人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善慧恩基金會社會資源發展處處長呂淑琪表示。逆境少年來自高風險家庭,因親人家暴、用毒、入獄等因素,陷入了別無選擇的困境,與家庭和學校脫了勾,他們為了生存,容易逃學甚至進入幫派。這些少年離開安置機構後,回不去原生家庭,只能一個人生活,隨時可能失去重心;踏入社會後,逆境少年因為不被認可的學歷、不成熟的工作技能和外界不友善的標籤,只能從事低薪低技術的工作,龐大的生活開銷更可能迫使他們走向歧途。

從 2011 年起,善慧恩基金會投入屏東地區的弱勢兒少與高風險家庭服務,目前所屬機構包含 2013 年即開始承辦、首創「學校中有家、家中有學校」,提供跨專業團隊服務的「屏東縣飛夢林家園」;提供有自立生活需求的結案生一個安穩居所,設有輔導員低度管理的「飛夢林青年宿舍」,以及提供工讀實做與社會適應的「飛夢林青年咖啡」。11 年間,善慧恩基金會輔導超過 2,600 位的弱勢兒少,陪伴每一位少年度過最混亂無助的時刻,將他們從偏差行為中拉回正軌。此外,飛夢林家園在五年內培育學員考取共 78 張專業證照,結案畢業生的升學率達到 92.6%,大幅降低了兒少的中輟可能。


(圖片來源:善慧恩基金會提供)
增強內外在能力,培養多元職業選擇
現任職於飛夢林青年咖啡的小剛,從小成長於單親家庭,因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家中無人管束的他開始逃學、流連網咖,學校記過多到無法消除,因為偏差行為更與爸爸產生了劇烈的衝突。國一那年,爸爸因為嚴重工傷失去工作能力,不得不獨立生活下去的小剛,在輔導老師的介紹下進入了善慧恩基金會承辦的飛夢林家園。​在家園的輔導下,小剛順利從國中畢業,取得中餐、烘焙丙級證照,並決定到飛夢林青年咖啡工讀,緩解家中的經濟壓力。

然而,因培力過程中受到其他朋友鼓吹,以為外界有更輕鬆就能快速賺錢的工作,而向咖啡館遞出辭呈,離開後卻發現朋友口中的「好工作」只是幻影,深刻地體會到真實社會的殘酷。​在善慧恩基金會的追蹤和鼓勵下,小剛回到咖啡館工作,學習勇敢、負責,全心地投入餐點製作。​現在,小剛已經高職畢業,不僅持續在咖啡館工作,更可以拿起麥克風擔任講師、到養護之家進行社區服務,指導長輩做糖霜餅乾。​



(圖片來源:善慧恩基金會提供)
啟動高屏第一所「一站式青少年培力服務」中心
和小剛相似遭遇的少年被遺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為了協助更多的逆境少年,善慧恩基金會今年在兒少人數較屏東多 3 倍以上的高雄,以「就業準備、社會適應、自立生活培力、個案深度輔導」為核心,設立高屏地區第一所「一站式青少年培力服務」中心——善慧恩培力中心。「透過培力中心的成立,希望將我們的服務擴及到高雄市,不僅擴大服務對象,內容也會更加深入。」林鴻智表示。

培力中心於 2021 年 7 月正式啟動,服務團隊包含社工、培力輔導員、就業服務員、技職能業師、諮商師等,服務範圍立基於個案管理,再提供中餐、烘培、資訊運用等技職培訓與就業協助。此外,更提供宿舍、可供實習的青年咖啡館,以及職場倫理、勞動權益、財務管理、生命經歷分享等各式素養課程,增強內外在能力。未來,培力中心也規劃增設美容美甲、寵物美容、照顧服務等技職課程,讓少年們有更多元的職業選擇。


(圖片來源:善慧恩基金會提供)
疫情衝擊資金中斷,邀請大眾伴少年跨越逆境

然而,疫情衝擊下,外界的捐助機會大幅減少,2021 年 7 月才正式啟動的培力中心,經費出現嚴重缺口,為逆境少年規劃的培力課程和服務內容將無法持續,進而限縮了少年們的選擇權與未來。為此,善慧恩基金會發起《培力中心完備計畫》,邀請社會大眾伸出援手,陪伴少年跨越逆境,讓他們擁有實現夢想的機會。自由贊助、定期定額都是很大的支持,每月募集 22 萬、55 萬、88 萬元便可分別維持培力教室、實習咖啡館營運以及培力中心軟硬體的穩定服務。

>>> 點我前往了解善慧恩基金會《培力中心完備計畫》

本文為外部投稿,圖文由善慧恩基金會提供、群眾觀點整理編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