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台灣地圖》立體書出版計劃集資官網)
如果要用一幅畫面來描述自己的家鄉,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曾兩度榮獲義大利波隆那插畫獎的台灣插畫家陳又凌,2017 年出版《台灣地圖》繪本介紹各縣市特色,可愛插圖融合景點記憶,成為大小朋友都愛不釋手的暢銷書;2021 年,《台灣地圖》立體書出版計劃由「聯經童書」攜手多位創作者發起群眾集資,計劃開跑一個月左右,累積贊助訂單數量已衝破 5,000 本。
這本《台灣地圖》立體書,有哪些令人期待的特色?對作者陳又凌而言,創作過程發生哪些好玩的挑戰?什麼樣的作品,尤其適合透過群眾集資來出版?透過以下專訪,讓我們逐一來了解:
(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打破縣市地理分界!跟著 12 個主題重新愛上台灣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畫知識類的書,其實最難的就是去平衡——你呈現它真實的樣貌,也要加入一點你的風格跟想像。如果你全部照實畫,其實大家看照片就好。」陳又凌透露,《台灣地圖》的繪製過程對她而言,也像是替未來開出一份旅行踩點清單,「雖然當時有些地方我沒有去過,但在找過資料、畫完之後我再去,我就會覺得『喔!還好我那時候沒有來!』——如果我來了再畫,我可能會畫成另外一個樣子。腦海想像的樣子,跟實際去過後的樣子,其實畫出來是會蠻不一樣的。」在 2017 年出版的《台灣地圖》繪本裡,陳又凌自己最喜歡的是苗栗篇:
「姑且不論我對這個城市的感情如何,但是就畫面上來看,它同時有自然景觀,像是雪霸國家公園、火炎山;也包含比較歷史人文的元素,客家油桐花、原住民矮靈祭⋯⋯,所以我覺得整個版面是很豐富的,各個面向都有。」
有別於平面的《台灣地圖》繪本以「縣市」來分頁介紹,2021 年集資出版的《台灣地圖》立體書打破縣市地理分界、以 12 個創意主題來介紹台灣,例如「多元的台灣」、「奇形怪狀的台灣」、「好高好高的台灣」⋯⋯。
然而,同一套 IP 從繪本延伸發展為立體書,構思過程絕不只是將現有元素再次拼組,「比較困難的地方是在於:你要怎麼讓這個版面空間感覺是協調的?因為我們要把來自不同縣市的點集合在一起,必須去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誰在前、誰在後,彼此的大小比例,再來就是名字之間的串連性⋯⋯」陳又凌進一步說明,比較參考資料照片會發現,各個景點的拍攝視角、光影變化不太一樣,有些靠山、有的近海,也因此部份插圖就必須重新繪製或調整配色,讓整體風格趨於一致。
插畫細節調整好後,結構設計則交由立體書紙藝師鄭星慧 (Star) 操刀,「我可能單純以平面設計的角度去看,那 Star 的話,她會去思考結構性的問題——比方說,如果我問她這個可不可以再做立體一點,她會說,可是這樣子旁邊會卡住、翻不開。」不同領域專業交流、對照,就能研擬出更佳做法,讓書本有更加細緻的呈現。
(《台灣地圖》作者陳又凌與其女兒。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在創作與家庭間平衡,女兒就是自己的「鐵粉」
身為接案插畫家的陳又凌,過往工作模式較偏向於獨自作業,每天早上 8 點到下午 5 點固定坐在桌前畫圖,「以前還沒有小孩時,我的工作時間可以非常長,而且我可能會變得比較鬆散一點。」覺得畫不太順的時候,她會暫時放下畫筆、做點其他事情來幫助自己調整狀態。
「可是當媽媽以後,因為你要利用小孩休息時間來工作,一天可用的工作時數就變得非常少。」陳又凌回憶,當年在畫《台灣地圖》時便是如此,「比方說她在午睡或晚上睡覺,我可能一坐下來就要馬上進入那個工作狀態——沒有得挑、也沒有得選。」。
為母則強的平衡考驗,也伴隨著些許對女兒的歉疚感,「我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小孩,因為即使我陪在她旁邊,但可能腦子裡還在煩惱有什麼東西沒畫好。」後來讓陳又凌驚訝的是,《台灣地圖》的創作歷程,竟也默默深植於女兒的成長記憶裡。
「如果我出新書時,她都會說『這是我馬麻畫的喔!』、『你看這裡面有畫到我喔!』,而且完全不怕生。有時候我都會想說,我好像也沒有跟她講過這些事情,她為什麼會知道?她自己就會很開心,想跟別人介紹這些東西。」《台灣地圖》立體書集資期間曾舉辦實體試玩活動,當天陳又凌和女兒一同到場,「她整個人就是把書抱在胸前滿場飛!」合作的編輯們也不禁讚賞道,女兒就是她最忠實的「鐵粉」。
(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不只是繪本和立體書!《台灣地圖》桌遊、有聲書齊登場
「我覺得《台灣地圖》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個朋友或一個角色,一直有它更多的延伸性,陪伴著我,也陪伴著讀者。」不少讀者是從《台灣地圖》開始記得陳又凌,繪本大受好評後曾推出適合幼兒的貼紙書版本;這次集資的立體書出版計劃裡,也同步推出桌遊卡牌與有聲書。
由《台灣地圖》立體書延伸的卡牌遊戲組,由具有豐富玩具設計經驗的設計師蔡宗翰 (Hank) 精心打造,讓孩子從好玩的遊戲中認識各個景點,即使還未去過這些地方,也像是走過了一趟趟紙上旅行。
陳又凌是第一次跟蔡宗翰合作,「我自己已經看這些圖看很久了,所以我可能思考方向就跟他完全不一樣。例如我們上次在玩卡牌的時候,(Hank) 他會直接說,『誰拿到的卡牌裡穿藍色褲子的人最多,誰就贏了』——我沒有想過這個方向,但這是一個很跳出來的、他用他遊戲的心態去想可以怎麼玩。
「我也很喜歡這次集資規劃的有聲書。因為現在小朋友很習慣有聲音的東西,但我們盡量不讓孩子這麼早接觸 3C;當孩子認識的字還不多時,如果你能用『聲音』來說故事,或者是介紹各個城市景點特色,我覺得那會讓整個產品更為生動。」陳又凌補充提到,「再來也有非常多家長的需求是,大人每天唸故事唸得口乾舌燥,有聲書就可以是小孩子蠻喜歡的一種陪伴,像我們家小朋友坐車時也會聽。」。
另一方面,2021 年台灣爆發 COVID-19 本土疫情後,各級校園因應採取「停課不停學」,家長們在家與孩子共讀、共學的時間變多,「小朋友其實會沒有辦法完全理解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出去玩?』,那《台灣地圖》它可能可以是一個行前準備,就是我們一起來規劃看看——如果現在可以出去玩,你會想去哪裡?」陳又凌認為,「有這樣的立體書,讓親子回味景點也好、預先規劃想去哪裡也好,我覺得都是一個滿好的方式。」。
(圖左:《台灣地圖》立體書實拍,圖右:聯經出版公司總經理陳芝宇 (Doris)。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適合群眾集資的「好 IP」有何特性?
聯經出版公司總經理陳芝宇 (Doris) 受訪時透露,「我們的初衷,剛開始坦白講就只是想把又凌的《台灣地圖》 IP 再延續、發展下去——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好的 content,我們想辦法來放大它!」。
然而,如何判斷一個 IP 適不適合群眾集資?陳芝宇分享,「首先我一定會想,這個商品它故事性夠不夠?這樣揭竿起義的一個心願、計畫,它必須要夠有魅力,是否值得讓大家去『許願』?」她也不諱言,假如出版人只是直接將作品都丟上群眾集資平台,那樣做意義不大。
《台灣地圖》立體書作者陳又凌亦提到,「現在集資平台已經算是大家蠻熟悉的管道,可以用來出版或推出自己設計的商品。我覺得群眾集資蠻特別的是,你必須要想,怎麼樣把這個作品的最大特色讓讀者理解?然後你要怎麼去說服他們?」她補充道,「在比較傳統的出版模式裡,當然我們也會跟出版社討論這些事情,可是那比較像是『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應該會受歡迎,而不是來自大量讀者的回饋。我覺得兩者出發點是不同的。」。
「整個 IP 發展到集資成功的這段過程,我覺得出版社也要做好心理準備。」陳芝宇強調,團隊夥伴必須意識到「出版集資」是一場多面向的跨界合作,「它是人力的跨界、資源的跨界,也是資金的跨界。」包含集資計畫的回饋方案設計、周邊品項發想與製作,一波波與外部團隊合作、短跑衝刺般的行銷策略,是傳統出版流程裡較少體會到的;群眾集資計畫在正式啟動前,往往會以網路問卷進行市場調查、預熱宣傳,這讓向來吃重經驗法則的出版社,得以在新書正式上市前先了解讀者的期待為何,進而做出更為準確的行銷判斷。
「一本書的行銷預算可能不太高,可是你看我們跟貝殼放大合作一檔出版集資,行銷預算是不可能只有幾萬元的,幾十萬或更高都有可能——在這種情形下,出版社要用什麼樣的規模、什麼樣的產品去打這場仗?這也是值得探討的。」
(《台灣地圖》作者群與聯經童書編輯。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群眾集資為出版業激盪新創意、促成創作者交流
「出版市場不容易,首刷印量越來越少,這種情形代表什麼?大家的理想在一開始就變小了。」出版集資計劃則有機會隨著集資金額的攀升,讓創作者對作品能見度更敢於想像,也連帶拉高出版社能夠運用的書籍行銷預算,「我希望我們的同業與讀者可以把群眾集資當作是一種全新的行銷和溝通方法。但群眾集資不是萬靈丹,它是一個蠻殘酷的舞台,數字很無情攤開在大家面前。」陳芝宇表示。
「回到《台灣地圖》立體書來看,我們原先抓的印量其實是:預計兩個月內賣出 1,500 套。但後來它在兩天之內累積超過 2,000 套,就把所有的解鎖目標達成了,這個數字是市場告訴你的。」陳芝宇認為,這正是群眾集資機制帶給出版產業的好處——在書籍上市前先看到讀者的真實反應,原先設定的書籍印量,就有再彈性調整的機會。
作為出版業的群眾集資先行者,陳芝宇以數位思維帶領傳統出版人才突破創新,2017 年便主動找上貝殼放大合作,發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國寶級珍善本復刻計畫。當時的她已明確意識到,「群眾集資」會是聯經團隊求變求新、開拓讀者群的其中一個重要管道。
「任何一家公司在它轉型的歷程裡,有自己的仗要打。要怎麼克服困境、邁向創新?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但每家公司、每個團隊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在聯經來講,當我們選擇群眾集資的時候,它也是我的策略之一。」
陳芝宇補充道,「我希望我們的同事不要只在自己的領域裡打轉。我非常希望他們能『跨出去』——在做群募的時候就有可能跟異業合作,對方會給你完全不同的觀點。」她說,儘管出版業常能接觸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寫作者,但合作模式若只侷限在「為人出書」,就不容易有跳脫框架的創意思維,「不同行業的人看出版,其實跟我們自己看出版是不一樣的;做行銷的方法,跟我們做行銷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其實聯經發展童書已有多年、出了相當多本童書,可是因為聯經的人文書比較知名,很多人會說『你們有出童書嗎?』、『原來聯經有出童書喔!』⋯⋯」陳芝宇語帶感謝地說,「我很高興這次能透過又凌的立體書,讓大家知道聯經童書的魅力、讓家長知道原來聯經的童書可以這麼活潑。很開心能幫又凌再開一條路,也很榮幸能第一次跟鄭星慧、蔡宗翰合作,把大家都兜在一起!」
(圖片來源:聯經童書提供)
從《台灣地圖》出發,我們都需要和家鄉有更深的連結
完成一本立體書,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台灣地圖》作者陳又凌觀察到,「現在大家很流行去一些主題式的親子飯店或遊樂設施、農場等,專門讓小朋友去玩的地方;可是那會變成有一點點⋯⋯,模糊掉每一個城市的特色了。」。
「比方說我可能問我小孩,我說我們上次去那家飯店好好玩,她記得的比較偏向是曾經去哪邊溜滑梯,或哪邊的室內遊樂場;對於自然景觀的感受,是比較弱的。」陳又凌笑說,「去任何地方其實都可以溜滑梯呀!但屬於城市本身的特色,我覺得還是要被記得——當然,親子友善空間能提供給大家更舒適的環境,我覺得這都是好的,但它是城市其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陳又凌舉例,「你居住的這個環境,它跟日本哪裡不一樣?甚至台灣的北、中、南、東,各個縣市哪裡不一樣?我覺得都是蠻值得大人小孩一起去思考的。」。
人之所以能好好感知身邊的精彩,是因為對未知的事物有所期待;和孩子一起翻讀《台灣地圖》立體書,當一個個景點插畫細膩生動躍於眼前,那將會領著我們想再去探索、記得更多關於家鄉的一切——也許是山的顏色、海的氣息,古蹟建築的年代感,或老街裡代代相傳的美好滋味。
>>> 點我看《台灣地圖》立體書集資限定套裝優惠
1 評論
[…]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