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都能安心呼吸:便攜式空氣清淨機 Wynd

by 柯瑜

「每呼吸一口,就離死亡更進一步」,這是文學性的悲情闡述,更是現下面對空氣汙染的真實。


根據今年 5 月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報告,全世界都市的空氣污染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OECD 的最新報告亦對此做出了呼應:若再對嚴重的空污置之不理,至 2060 年,每年因空污死亡的人口恐高達 900 萬人,等於折損了全球 GDP 的 1%,約 2.6 兆美元的天文數字。

空氣無所不在,正如空汙的問題早已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空汙會造成呼吸道疾病,更與智力發展、高血壓,甚至中風、精神疾病有關,其中最難覺察的懸浮微粒 PM2.5,連口罩都擋不住。空氣品質監測組織因此推出全球即時互動地圖,要讓民眾對於身處的空汙環境更「有感」,畢竟解決問題往往得從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開始。

還給你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

對抗空氣汙染的第一直覺方式,便是按下空氣清淨機的開關,然而因為大型機身的限制,往往在室內我們才有大口呼吸的自由。但,成為宅宅絕對不是一個好方法,如何在擁抱戶外的同時又擁有新鮮空氣? Wynd,便是針對這樣的需求而生。

相較市面上的空氣清淨機,Wynd 體積小易攜帶,且能隨時隨地、即時提供使用者周遭空氣污染的數據。

〈圖:將 Wynd 放在車內,只要 10 分鐘,就能淨化 70% 的空氣微粒〉

〈圖:於半封閉的兒童車裡,Wynd 能減少超過 50% 的 PM2.5〉

個人化的空氣品質監測與行動 app 的搭配應用,再加上小巧便攜的特性、具設計感的外型,皆使得 Wynd 在 Kickstarter 上的集資獲得許多關注。

Wynd 有多瘋狂?三大特色擄獲約 2,600 位贊助者的心

1.輕便可攜

不到一磅(約 454 公克)的重量,保溫杯大小的機身,再加上可持續使用 8 小時的電量,Wynd 不僅能參與使用者的每一刻都市生活,帶去旅行也完全不是問題!

2.迅速清淨空氣「機小志氣高」,Wynd 每秒能提供超過 8 公升的乾淨空氣,藉由除去空氣中的粉塵、過敏原、黑煙酸霧及汙染源,捍衛你在個人空間的呼吸權利。

3.隨時監測空氣品質

「我們不僅希望 Wynd 過濾空氣,更想告訴人們空氣品質的情況」,Wynd 的共同創辦人 Ray Wu 說。

Wynd 將空氣清淨的功能與空氣品質追蹤器二合一。主打市面上最小的空氣品質感測器──Wynd 追蹤器同樣能輕鬆隨身攜帶。

藉由追蹤器,可以偵測懸浮微粒的汙染源,如過敏原、黴菌孢子、黑煙油煙酸霧等,搭配一目了然的顏色提示及不佳空氣品質的警示,使用方式非常直觀。在「自動模式」底下,Wynd 甚至能自動調整淨化等級,隨時維持你周邊空氣的乾淨。

團隊耗時一年半開發的空氣微粒(PM)偵測器,號稱是全球最小的機體,空氣品質偵測的敏感度不亞於大型裝置,這項發明也成功申請到專利。

當然,輔助的行動 app Air Bubbles 能將監測數據的效益發揮得更完全,比如用生動的方式顯示 Wynd 過濾了多少毫克的懸浮粉塵。

還能關心親朋好友所處環境的空氣品質,以及整體的大數據。Wynd 團隊的終極目標便是藉由 Air Bubbles,以群眾外包(crowdsource)的模式,建立一個國際空氣品質地圖的互動網絡。

除了創新,團隊也貼心

Wynd 採用醫療級的濾芯,過濾器的銀層則有抗菌功能。在一般的環境(AQI200)底下,濾芯能夠維持三個月,這個時限談起來簡單記起來難,大概有九成的人會因為生活的忙碌將替換濾芯的日子拋諸腦後。

團隊想必也有切身之痛的經驗,於是設計了貼心的提醒,使用者不用實際去倒數換濾芯的日子,因為 Wynd 機身以及與之搭配的 APP 都能針對環境空氣品質及使用情況,提醒使用者甚麼時候該換濾芯,甚至還有自動配送服務,直接在該換濾芯的日子寄替換品到你家。

Wynd 使用 USB 接頭,完全充飽電需要 4 小時。而至於許多人在意的噪音問題,根據 Wynd 團隊的說法,它在運作時產生的聲量介於 30 分貝到 55 分貝,大概是郊外農莊至一般談話的層級,基本上是不會有讓使用者帶著噪音源趴趴走的尷尬窘境。

儘管發明 Wynd 的目的是為了讓個人環境空間的空氣能隨時淨化,但團隊仍舊嘗試了在格局約 8x10ft 的小房間裡空氣清淨的效果,上圖是實驗結果的數據,看起來執行成效似乎不錯。

「早鳥」這個詞其實非常不親切,因為通常伴隨而至的就是「已經搶購一囉,下次趁早」的相見恨晚,Wynd 也不例外,所以讓我們來看看集資優惠吧!目前整組 Wynd(含空氣品質追蹤偵測器)在 Kickstarter 的集資價格是 139 美金,換算台幣約 4,500 元,在空氣清淨機界可謂「此時不下手,更待何時」的便宜價格。看來就算不是早鳥,還是有蟲吃啦~

Wynd 預期在 2016年 11 月開始發貨。長遠來看,空氣清淨機終究是「自掃門前雪」的治標方法,曾轟動一時的紀錄片《穹頂之下》真實而殘忍地揭露中國空氣污染問題,台灣在工業區、發電廠、汽機車廢氣排放的夾殺底下,也難逃空汙難民的命運。「環保」,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延伸閱讀:用音樂對抗 PM2.5:生祥樂隊《圍庄》概念專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