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Pexels)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是人類至今最為深奧的研究。這項技術的革新,將比人類已知用火、用電更具深遠意義。」2023 年 4 月,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在美國電視節目《60 Minutes》如此表示。
2022 年 11 月,美國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OpenAI 發布「ChatGPT 聊天機器人」的 3.5 版本軟體更新,產品問世後在全球掀起熱潮,即便是不懂程式語言的人們,藉此也能感受到人工智慧的強大。此後,微軟 AI 搜尋引擎“Bing”、“Google Gemini”相繼出現,ChatGPT 亦迭代更新推出 4.0 版本,同步帶動“AI”一詞在 Google 的搜尋熱度,於 2023 年迎來近 20 年的新高點。
2023 年,被許多人視為「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元年」,國內外群眾集資產業中,也開始陸續出現與之相關的產品服務或內容提案。邀請各位讀者共同回顧──生成式 AI 的大勢崛起,如何體現在群眾集資的產業脈動?
補充說明:「生成式 AI」是透過機器學習模型研究既有資料庫,學習、生成、創造出新內容的技術,其生成的內容類型包含但不限於文本、影像、音樂、藝術創作⋯⋯等。ChatGPT 僅為其中一例,其他如 Midjourney、DALL•E 2、InstructGPT、Stable Diffusion、Adobe Firefly 均屬於「生成式 AI」的應用。
(圖片來源:《PLAUD NOTE 智慧錄音卡》、《Pubook Pro 10.3 吋彩色閱讀器》、《Wair Ambifly》、《More Terraforming Mars!》等集資頁面)
生成式 AI 結合群眾集資的 3 種形式
觀察目前市場上與「生成式 AI」相關的集資計畫,大致可分為 3 種類型 (以下提及之“AI”均代表「生成式 AI」):
- 結合 AI 功能的集資產品
- 由 AI 協作產出集資產品
- 由 AI 協作產出集資頁面
此段先談第 1、2 類。盤點挖貝 WaBay、flyingV、嘖嘖 zeczec 三大綜合型群眾集資平台,2023 年台灣共出現 5 個標榜「結合生成式 AI」的科技產品,具體應用場景多為語言翻譯、資料彙整摘要。其中,結合 OpenAI Whisper 與 ChatGPT 技術的「PLAUD NOTE 智慧錄音卡」,主打能自動將錄音檔生成逐字稿,再透過 ChatGPT 進行重點摘要,2023 年在海內外集資共吸引 1.6 萬人次贊助。
同樣是導入 ChatGPT 服務功能,由台灣團隊打造的「Pubook Pro 10.3 吋彩色閱讀器」,則標榜支援即時翻譯、查詢詞意等功能。2023 年 10 月集資結束時,該產品以 NT$36,820,700 的成績,刷新紀錄成為台灣集資金額最高的電子書閱讀器。
至於「由 AI 協作產出的集資產品」,目前台灣尚未有集資成功的案例。不過放眼海外,美國群眾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已經可見由 ChatGPT、Midjourney 協作設計的男性內褲,以及借助 Midjourney 設計的塔羅牌、藝術畫冊成功集資;累積近 2 萬人次贊助的《Terraforming Mars》桌遊擴充包,同樣也使用了由 AI 工具生成的設計素材。
(圖片來源:pixabay)
幫忙寫也能幫忙改!自動快速提高產能
前一段提到「結合 AI 服務功能」、「由 AI 協作產出」的集資產品,你可能好奇,真有人透過 AI 生成集資頁面的圖文內容嗎?答案是有的:
2023 年,挖貝 WaBay 群眾集資平台上,有個名為「為台灣勇敢!2024 手護台灣之全球大賽」的集資計畫,其頁面便有明確標示:「本專案圖片素材及人物影像經由 Midjourney AI 付費標準版、Canva 付費專業版設計製作」。國外一名腕錶設計師 Rafael Simoes Miranda,則曾在 Linkedin 分享他是如何透過 ChatGPT、Midjourney、Pictory AI,做出一個完全由 AI 生成的腕錶產品集資頁面。(該集資頁面目前已遭移除,無法預覽內容資訊)
對於缺乏群眾集資經驗的提案新手,AI 工具能助其快速了解市場概況、學習基本概念──比如集資頁面該具備哪些資訊要點?回饋方案該如何制定?同類型競品都強調哪些特色?不光是網路資訊,假如進一步提供提案團隊與產品本身的基本資訊,AI 也能從龐雜資訊中快速歸納重點,協助生成脈絡明確、可參考應用的集資頁面模板。包含情境圖片、集資影片、甚至是不同版本的宣傳貼文,只要善用指令操作相關工具,就能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創意,提高圖文影音的產製效率。
乍看之下確實方便,但是用 AI 生成集資頁面內容,真的沒問題嗎?
(圖片來源:Pixabay)
眼見不一定為實,AI 生成的資訊可信嗎?
技術本身無對錯,不過人工智慧之快速發展,確實伴隨種種隱憂──以 AI 生成的文字資訊,其正確性有多高,仍需進一步人工檢證,而就影像層面來說,「有圖為證」這句常見用語,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就無法適用。舉個例子:2023 年在嘖嘖展開集資的男性內褲「DD 機能褲」,便曾遭網友指出頁面中的「素人使用者」,圖像中有多個不自然、不合理之處,質疑團隊是以 AI 生成產品體驗者的照片。
問題在於:假如集資頁面中看到的「素人」並不真實存在,那些使用證言還可信嗎?隨著生成式 AI 的運算結果愈發自然真實,若有團隊使用 AI 生成集資頁面內容,卻無明確公開標示,贊助者如何判定哪張圖像是真實拍攝,哪張又是由 AI 生成?產品的性能表現有無如實呈現?
此外,AI 工具之所以能生成圖像,是因為開發者提供了大量圖像數據,供模型訓練學習而來;其伴隨的智慧財產權爭議,至今仍存在未能被清楚定義的灰色地帶。提案者以生成式 AI 製圖,又該如何確保圖片沒有侵權、能否合法商用?
(圖片來源:Kickstarter、BackerKit、Give Asia)
限制 AI 或開放?海外集資平台各自表態
因應生成式 AI 浪潮來襲,目前歐盟、美國、英國、中國均已就「AI 之使用或監管方式」,著手制定相關政策或發布白皮書;2023 年 8 月底,行政院也通過國科會研擬之「行政院及所屬機關 (構) 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授權各機關參考、制定內部規範。
台灣目前未有群眾集資平台業者,針對其站上之「集資頁面應用 AI 的方式或範圍」進行規範。不過美國群眾集資平台 Kickstarter、BackerKit 均在 2023 年公告相關政策:前者未禁止其平台提案者使用 AI 工具,但是強力要求、並規範相關資訊必須公開透明、在集資頁面清楚揭露;後者則強調其平台上的集資計畫,圖文內容均須由人類創造,AI 工具僅能用於輔助調整。
相較於此,同為群眾集資平台的 Give Asia,則是更加主動地擁抱未來科技,期待透過自行研發的“Sidekick”AI 工具,幫助使用該平台集資的公益團體,能以更少的資源精力,快速產製集資頁面內容。(該服務目前仍在測試階段,僅開放部分有意願體驗的提案團隊註冊使用)
面對已經到來的 AI 時代,無論我們是興奮或憂慮,科技的齒輪都已開始轉動: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於 2023 年研究指出,生成式 AI 對各行業工作產能的影響重大,未來每年有望為全球經濟增加數兆美元的產值;而根據調研機構 IDC (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預測,全球在 AI 解決方案上的科技支出,也將於 2027 年成長到 5,000 億美元以上。
雖說 AI 技術發展仍存在各式隱憂,不過「群眾集資」本是孕育嶄新創意的搖籃──面對即將問世的各種 AI 應用,若贊助者能以開放的心保持懷疑、謹慎求證;提案者也能對於 AI 的協作應用做到公開誠實,避免資訊落差,或許我們能更樂觀地去期待,各種超乎你我想像的 AI 服務工具,有天將透過群眾集資成功問世,甚至為群眾集資產業帶來革命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