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比賽、自我挑戰,個人夢想如何號召群眾集資支持?

by 郁子

(封面來源:Pexels)
無論在台灣或國外,廣義來說,群眾集資產業有著各式各樣的「夢想」。若能做出好產品,可能大家會因為喜歡或需要你的設計而支持;假如是想辦演唱會、出專輯、拍紀錄片,也許贊助者會因為認同理念,或者有機會實際參與活動、收藏產品而掏錢贊助。

然而,有些夢想極其個人,比如求學、比賽、旅行、精進能力、自我挑戰,它可能是提案者重要的人生大事,之於眾多贊助者的生命卻不會有太大影響。之所以願意贊助,主要目的是助人圓夢,而非是為了獲得或參與集資標的。

聽起來世界真美好,但群眾集資並非萬靈許願池。究竟這些「非關他人」的夢想,應該如何與群眾溝通,才可能打動人心獲得支持?過往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值得參考?

(圖片來源:葛如鈞王國勳吳政陽李明鴻 (River)張元植 & 呂忠謀詹喬愉曾格爾等人發起之集資計畫頁面)
教育或運動,出國追夢才能做集資?
觀察 WaBay 挖貝、flyingV、嘖嘖、紅龜⋯⋯等台灣群眾集資平台,過往集資成功的個人夢想類型提案,主要可分為「教育」和「運動」兩大面向,具體包括求學、訓練、比賽、自我挑戰等等。有趣的是,這些集資計畫有超過 9 成都具備一項共同點──「出國」。

近年來,台灣已有至少 8 位獲選進入 UWC 世界聯合學院 (不同分校) 的學生,向大眾募集學費出國念書,也可見海外學生為來台求學發起集資的案例。不過說到集資學費的案例,至今累積金額最高的紀錄,仍是台灣第一位錄取美國奇點大學的葛如鈞── 2014 年他凝群眾之力,募集了 125 萬元台幣作為學費。

在運動方面,2016 年,滑冰選手宋青陽為備戰 2018 平昌冬奧,在 flyingV 集資 68 萬台幣,創下台灣運動員「個人出國比賽」的最高集資金額紀錄;而後飛盤國手王國勳、排球選手吳政陽、職業拳擊手李明鴻 (River)、馬拉松選手楊皇蘭等人,均曾集資前進海外舞台。集資出國「自我挑戰」的案例相對較少,有人想開帆船橫越大西洋、有人想帶著畫筆走遍世界,台灣登山家張元植與呂忠謀詹喬愉曾格爾,則均曾為挑戰世界高峰啟動集資。

之所以有那麼多「出國追夢」的案例,不是因為有「過水」的夢想比較偉大,更適合跟群眾溝通集資。原因在於,當一個人必須飄洋過海才能圓夢,意味著他得設法填補更龐大的資金缺口,因此更需要社會大眾支援。那麼問題來了──

每個人都在努力,群眾為何要支持你?
台灣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曾分享:「有時候大家會對『群眾集資』抱持成見,主要原因在於,大多數的夢想在別人眼中,都是『沒聽過』、『不重要』、『不值一提』、『不會實現』。」回望台灣曾集資成功的個人夢想提案,至今累積超過百萬台幣的集資計畫不到 10 件,其餘平均集資金額僅 22 萬台幣,半數以上不到百人贊助。雖說群眾集資本就只需要「足夠少數」的支持,但有沒有方法能讓更多人參與、對提案內容多點認同感?

延伸上一段提到的「出國追夢」,此類型提案通常都會在集資頁面強調──贊助不只是為個人圓夢,更能讓世界看見台灣。像是來自排灣族的滑冰選手宋青陽,為前進 2018 平昌東奧發起集資,盼替台灣拿下第一面東奧獎牌。因家中經濟無法支持,集資赴德留學的高中生陳寬昕,也強調「希望自己在求學過程中,成為行銷台灣的出口。」

這類強調「某國第一人」、「讓自己國家站上世界舞台」的溝通手法,其實在國外群眾集資產業並不常見。原因在於,多數主權國家皆有在國際上得到承認,而台灣卻不然;尷尬的國際地位令我們處處被針對、被消失、被誤解,而每一個台灣人發出的星點微光,都能更照亮自己及這座島嶼。

因此,當提案者為其夢想賦予「為台爭光」的價值,一個原本與眾人無關的自我追求,重要性便大幅提升,甚至昇華到更高層次──當每個人成功踏出一大步,或許台灣也能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到世界面前。

(圖右為抗癌小天使湯佩姿。圖片來源:《讓癌末女孩勇敢吧》集資頁面)
夢想不只空想,提案者身分亦為考量
除了強調夢想價值的重要性,提案者的身分狀況,也可能影響群眾的支持意願。詹喬愉夢想完登 14 座 8,000 米的世界高峰,集資前她便自行爬完 4 座,證明自己有能力往上挑戰;排球選手吳政陽靠實力打出「最速快攻」的外號,並成功取得職業旅外合約,萬事俱備只差金援。過去累積的專業實績,讓潛在贊助者相信集資的夢想「可能實現」,進而願意在最後一哩路給予支持。

身分同樣特殊的人,還有抗癌小天使湯佩姿。19 歲那年確診卵巢癌末期,她沒有悲觀放棄,而是成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積極分享生活、勇敢面對病魔。24 歲時,佩姿決定為環島的心願和醫藥費啟動集資,最終吸引 7,085 人次支持、募集 8,530,939 台幣,創下台灣個人夢想集資的贊助人次、累積金額最高紀錄。

佩姿的案例比較特別,除了她在集資前幾年就開始經營社群,和潛在贊助者之間的連結相對緊密,還有個重點是『急迫性』。」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商業開發經理劉冠儀補充,雖然當時是長期集資,沒有設定集資結束時間,但「癌末」等同於生命倒數,促使贊助者趕在提案者辭世之前,趕緊透過行動實際支持。

另一種情況,是提案者為身心障礙病症所苦。比如帕運羽球國手葉恩銓、身障帆船選手吳其謙、聽障越野選手吳思穎、雙腳癱瘓的卑南鬥士陳富貴⋯⋯等人,皆曾為出國參賽發起集資。艱難的生命困境,令抵達夢想的路程更加艱辛,確實亟需外援支持。然而,無論能否代表台灣、有無經營社群、是否為身心障礙者,其實都不是溝通夢想集資的必要條件:

所謂「夢想」應該要難以抵達、值得實現、且可能發生。在此之前,「努力」是最基本的要素。所謂「天助自助者」,無論是設法精進自我,或者為圓夢奔波籌錢,集資之前,倘若自己沒有傾盡全力,非親非故的陌生人又憑什麼要支持你?

沒錢追夢才集資,回饋方案如何設計?
一般而言,發起群眾集資不僅要說明夢想規劃,提案者也得同步考慮到「回饋品」,明信片、徽章、紀念 T-Shirt⋯⋯,都是常見的回饋品項。不過,之所以向大眾集資,就是因為本身缺乏資金,集資所得難道一定得撥出一部分,製作贊助者不一定需要的紀念品嗎?

實現夢想雖是個人之事,一路上的學習收穫,卻能透過不同形式惠及大眾。比如出國深造,有人分享海外見聞、有人提供課程筆記,也有人選擇在回台後舉辦講座、工作坊、學習營,培力更多年輕後輩。登山家詹喬愉集資攀登世界高峰,亦是以救助尼泊爾弱勢孩童、舉辦講座、規劃淨山活動等方式取代紀念小物,取之於社會、亦用之於社會。

抗癌小天使湯佩姿提供給一般民眾的集資回饋,則是一張線上感謝卡,以及每月一封電子信。她在離開人世前的最後一封公開電子信,寫下對所有支持者的感謝,許多贊助者也紛紛留言祝福,感謝她的勇敢,並深感榮幸能支持她圓夢。其中一則留言如此寫道:「在妳追尋夢想的同時,我也得到了勇氣,相信除了我還有很多很多的人也受到妳的鼓勵,謝謝妳。

歸根究柢,無論是實體或線上、物質或心靈有所獲得,贊助者真正在意的,仍是他們的錢是否有被妥善運用。「所以詳列預算很重要,越具體越好。最好把需求明確『數據化』,比如贊助多少錢可支援一週的餐食費用,強化贊助者的支持意願。」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商業開發經理劉冠儀補充。

(圖片來源:《2023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 》活動頁面)
不只贊助者,集資平台也力挺個人圓夢
讀到這裡,我們談的都是提案者與贊助者之間的事。不過想集資圓夢,其實也能善用群眾集資平台提供的機會資源。

2022 年,WaBay 挖貝、嘖嘖兩大平台皆曾舉辦「提案大賽」,祭出實質獎金與行銷資源,幫助更多美好創意成功落地。《2023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更在「社會參與組」領域增設「個人夢想」子分類,包含就學比賽、急難支持個人創業、科學研究等相關提案,都有資格報名參賽。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商業開發經理劉冠儀指出,相較於國外的 GoFundMeJustGiving 群眾集資平台,台灣的個人集資風潮還不算盛行。「以學費、醫藥費、旅費作為集資標的的案例,現階段還是比較少。夢想不分貴賤,無論是具有公共性質,或者單純對提案者有意義的事,我們希望幫助各種不同夢想,藉由群眾集資成功實現。

《2023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自 2023 年 7 月底正式開跑,包含但不限定於個人夢想,凡是有好的創意設計、公益計畫、舉辦活動、文化內容出版,都可按照所屬領域報名參賽;成功晉級決賽者,可獲得價值 6 萬台幣的行銷資源。此次挖貝更邀請亞洲跨國群眾集資平台 MYFEEL、日本群眾集資平台 GREEN FUNDING 共同主辦,提供總價值超過 1,500 萬台幣的獎項、跨國市場機會,幫助各種美好計畫成功實現。⁣

「基本上只要符合平台規範,不違法或涉及仇恨暴力,想嘗試集資的朋友皆可把握機會。」劉冠儀說。有些夢想之遠大,單憑個人力量實在難以實現,但只要願意傾盡全力、勇敢嘗試,即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可能成為你的強力後盾──以群眾之力澆灌成長,無論最後成敗,願許下的每個夢想,令曾經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感到驕傲、且值得。

>>> 點我了解《2023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提案大賽》活動資訊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