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服務金額逾台幣 42 億!貝殼放大成立 8 周年,林大涵宣布「從集資迎向跨產業投創」

by 郁子

(左起凱娜創辦人凡妮莎、「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導演王小棣、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貝殼放大創意長蔡尚樺、聯經出版總經理特助周耕宇。攝影:jie)
台灣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自 2014 年至今成立 8 周年,迄今協助超過 600 件群眾集資計畫,共計 180 萬人次參與贊助,累積集資金額突破新台幣 42 億元。

貝殼放大於 12/8 (四) 下午舉行 8 周年記者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在現場分享 8 年來公司的發展成果,更邀請曾合作過的導演王小棣、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凱娜創辦人凡妮莎、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以及貝殼放大創意長蔡尚樺等嘉賓致詞,一同共襄盛舉。

(左為導演王小棣,右為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攝影:jie)
從群眾集資延伸無限可能,提案團隊現身說法
貝殼放大自群眾集資顧問服務起家,經手集資計畫領域包含實體出版、影視文化、社會參與、教育永續、生活服務、原創產品等;除了讓有價值的事物獲得更好的機會,也在群眾集資過程中,與許多團隊一起挑戰創新,共創新的里程碑。

2020 年曾發起《魔法阿媽》23 周年電影數位修復發行計畫的導演王小棣表示,群眾集資是製作團隊與群眾之間的媒介,令他重新看見自己作品的社群面向,也從中學習如何以新的工具讓群眾與作品產生連結。(專訪回顧: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法阿媽》: 專訪王小棣導演——群體之間擁有共同記憶,是這個社會最彌足珍貴的事情)

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也分享,過去與貝殼放大合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等復刻集資計畫,就是希望透過新的方式,打破現有受眾、接觸不同族群。2021 年集資出版《台灣地圖》立體書,累積贊助金額超過千萬台幣,也獲得許多同業關注。(專訪回顧:你看過這樣的台灣嗎?《台灣地圖》立體書出版集資,讓台灣之美層層「跳」出來!)

(左為「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右為凱娜創辦人凡妮莎。攝影:jie)
凝群眾之力,每個微小支持都有意義
現任「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的齊廷洹則提及,貝殼放大與父親齊柏林導演的緣分,最早始於 2013 年,那場 3,000 多人響應集資的《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2019 年《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集資成功,齊導的作品得以永留於世,更讓他有所感觸:「一個人的力量很小,能做到什麼事?群眾集資是很好的答案,每個人的參與都有意義。(專訪回顧:跟台灣談一輩子的戀愛:專訪齊柏林之子齊廷洹,俯瞰「齊柏林空間」的世代傳承)

曾以群眾集資推出台灣第一個月亮杯月經碟片的凱娜創辦人凡妮莎,最初是因為找投資人的過程一波三折,才轉而嘗試群眾集資。兩件產品集資金額累積超過 3,000 萬台幣,除了為台灣女生擁有更多元的生理用品選擇,更推動法規革新。她形容,與貝殼合作的過程,感覺產品被賦予了愛和信任,連帶也讓品牌方想更認真、積極地把產品做好。(專訪回顧:把月釀碟片開進陰道宇宙!月亮杯教主凡妮莎:實際嘗試前,所有困難都是想像出來的)

(貝殼放大集團自 2014 年開始,以顧問式服務協助超過 600 件群眾集資計畫。圖片來源:貝殼放大提供)
號召 180 萬人參與集資,累積金額成長 35 倍
過去 8 年來,貝殼放大累積集資金額超過新台幣 42 億,成長幅度達 35 倍,專案平均集資金額更是世界平均的 7 倍。贊助人次則共計突破 180 萬人,其中有 43% 贊助者支持 3 個以上的集資計畫,超過 400 位「超級贊助者」的累積贊助金額超過台幣 50 萬元。

 2021 年 4 月,貝殼放大以促進產業共好為目的,正式成立「 WaBay 挖貝群眾集資平台」,包含與獨立網站連動的集資計畫,一年半內累計集資金額迅速超過台幣 11 億元。為響應烏俄戰爭,2022 年 3 月展開集資的《為自由而站:烏克蘭難民援助計畫》,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集資超過台幣 1.8 億,吸引 5.6 萬人共同支持,讓台灣人民藉由群眾集資,在國際事務上盡一分力。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認為,群眾集資代表的意義不單純是金錢,它可能是一個品牌的起點、產業重啟與改革的契機、企業創新的可能、連結土地與人民的橋樑,甚至參與並直接影響到一個人或很多人的生命。面對平台快速成長,林大涵承諾,WaBay 挖貝將秉持透明公開負責的態度,為贊助者把關集資計畫該堅持的信任與責任;比如近期登山者曾格爾引起的攀登紀錄爭議,WaBay 挖貝除了在第一時間凍結該集資計畫的贊助功能,也在多方考量下,於 12/3 (六) 公告結束專案集資,開放贊助者全額退款。

作為平台方,應該選擇容易的方法還是正確的做法?很高興我們有能力,也一直堅持做對的事情。」林大涵說。

(貝殼放大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攝影:jie)
聚焦跨產業投創,盼以信任持續為大家開路
以群眾集資為核心,過去貝殼放大與其子品牌「天使放大」,以「收益回報型投資 (Revenue-Based Financing, RBF)」的概念,共同投資超過 30 個專案,致力於打造完整的投創服務鏈。「我們一直都在投資,從『投資勞務』到『投資專案』,再從『投資專案』到『投資產業』。」林大涵說。

未來,貝殼集團也將更專注於「投創」行動,將觸角延伸至群眾集資相關的新創領域產業,包含格萊亞模型、環保科技新創社會企業「PackAge+ 配客嘉」等等。曾經一度面臨停刊危機的《科學人》雜誌,也在林大涵與大江生醫林詠翔董事長伉儷共同投資之下成立新公司,預計 2023 年第一季發起群眾集資,展開台灣科普教育的新旅程。

很多人講到群眾集資,都會說『不要透過平台捐錢,會被抽成』。那麼,平台有沒有可能真的不抽成?」林大涵表示,美國群眾集資平台 GoFundMe 確實有類似機制,能讓贊助者在贊助集資計畫的同時,選擇是否多付費用支持平台營運。2023 年 WaBay 挖貝也將調整收費結構,針對「社會公益型」、「產品與內容型」及「投資分潤型」等三類型集資計畫提案,收取不同比例的平台服務費用。

「相信我們累積的信任資本,未來可以成功轉換成經濟資本。從第一個群眾集資顧問,到第一個 RBF 投資基金,再到第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集資平台;能為大家開路一直是我們的榮幸。」林大涵總結。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