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員前進美國】拜訪 Kickstarter,一窺全球最大集資平台的低調與堅持

by Christina
貝殼放大自2014年十月誕生以來,已經是許多國際群眾集資專案的幕後推手。這些國際專案都在哪兒集資呢?最常去的兩個知名平台,便是總部位於美國的 Kickstarter和 Indiegogo。
 
集資平台和貝殼放大,雖然在群眾集資領域各自扮演著平台及顧問的角色,然而都希望能幫助更多創意和動能化為實際產出,為人們的生活帶來驚喜、突破和便利。身為擁有共同願景的夥伴,今年夏天的尾聲,貝殼特派員在造訪美國的旅途中,也第一次跟這些夥伴見面了!
 
見面時除了討論許多集資實務的第一線觀察分析,以雙方各自的角色能如何在這領域更有效的幫助點子實現,也同時有一些有趣內容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站拜訪的人,是在Kickstarter科技團隊的Julio Terra.
(▲ Kickstarter在紐約Brooklyn有獨棟的辦公大樓。大門相當低調。)
(▲只有在按門鈴的時候,才在對講機下方看到小小的Kickstarter字樣)
 

 

群眾集資的趨勢

 
近幾年來,群眾集資越來越廣為人知,甚至在許多國家成為一個潮名詞。任何大大小小的點子一出現,身邊就有親友熱心建議:「啊!你該試試群眾集資!」
 
不過,Julio語帶保留的說,群眾集資其實尚處在 "crashing the surface"的階段,還有非常多的開發潛力。除了預期未來案件性質的多樣性仍會不斷增加,Kickstarter也期待看到提案者及贊助者間出現更多樣的互動模式,例如2013年成立的Patreon集資平台(關注特定創作者,於每次該創作者有新作品釋出時贊助,或是一個月給予該人一定額度的贊助),就是本於想讓創作者有更穩定收入的初衷,而非同一般集資平台的一次性收入。Kickstarter期待自己在這樣的潮流中,能持續扮演著創造者與社群能量間的橋樑。
(▲Kickstarter大樓內的辦公區)
 

群眾集資第一線:這個問題,你也遇過嗎?

 
科技產品或設計產品的專案,延遲交付、無法交付的問題層出不窮 ─ 付了錢、引頸期盼好久的商品,卻很久才拿到或最後根本拿不到,應該很令人失望,甚至影響對群眾集資的信任度吧。(延伸閱讀:能提升了MacBook 易用性的外接設備HUB+,今日宣布全額退款
 
Kickstarter是否會對此問題設計更多防範機制?Julio表示,目前已經有相關政策,也要求提案者提供 prototype,希望盡量減低風險。然而他也提到,贊助一個集資專案本來就有風險,如果什麼都要手把手顧好,可能會限制了創新的環境和氛圍。(相關閱讀:集資1.2億台幣的雷射刮鬍刀是場騙局?Kickstarter剃了它
 
在這個議題上,可順帶討論 Indiegogo之前更進一步的作法:提供保險服務 Optional Insurance。若贊助者願意在贊助時多付15美金作為「保費」,一旦該專案在承諾的出貨時間點後三個月內還沒讓贊助者收到貨,贊助者便可要求退費。但是此服務只在兩個案子中試用過,便宣告收場。原因除了牽涉到許多法律考量需要研究及克服外,這也是個需要找到非常多資源的計畫,加上找保險合作夥伴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他們決定「將有限的精力先投入到其他現下更重要的事」。
 
 

在趨勢的洪流中,穩定自己的步調

 
股權集資、房地產集資等各種發展越來越蓬勃,Kickstarter下一階段是否預計涉入這些領域呢?
 
「我們不會朝那裏發展。Kickstarter最終還是專注在『讓贊助者支持有興趣的案子』,而不是『贊助者想賺錢』。我們不把目標放在做遍所有事情,光現有的業務就有許多進步不完的面向。」「我們知道許多競爭對手想涉獵很多事情,但我們想專注在自己的重心上。」
 
陸續開放服務給歐陸、紐澳等的 Kickstarter,就連辦公室擴張的速度,也絲毫不求快。「考量當地需求、贊助者生態、法律等條件,每一次的判斷都十分複雜而沒有一定標準,但絕不會為了快速擴張而倉促決定適合自己的地點與下一步。」
 
果然是集資平台中的老大哥,始終維持著自己的個性和步調啊!
(Julio:「我們知道有些人會說我們不好親近,不過,基本上我們就是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上啦。」)
 
 

Kickstarter團隊是什麼樣子?

 
在業界中始終有幾抹神祕色彩的 Kickstarter團隊,有什麼樣的團隊文化,平常生活樣貌又是如何呢?
(▲Kickstarter大樓一隅。落地窗外是景觀陽台區)
 
「我們特別重視誠信和尊重 ─ 不論是團隊夥伴之間,還是面對提案者。」Julio認真地說。在會面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和整體氛圍活潑熱情的 Indiegogo團隊相比,Kickstarter似乎多了幾味認真和嚴謹。
 
同樣的現象,也反映在集資平台經營風格上 ─ 什麼都「也許可以談談看」的 Indiegogo,給了提案者相當大的自由,任何種類的案件都可能出現,平台經營的種種規範與常態裡,也多了幾抹人治色彩。至於Kickstarter,除了對提案的審核較嚴格外,團隊成員對於平台的運作則好似建立了一定的默契,例如不偏離營運重心與方向,和不同提案者的互動原則更顯明確等。
 
不過,Kickstarter成員間也和朋友一樣,互相支持關心,工作之餘一起吃飯,甚至三不五時會在禮拜五晚上一起去bar(你知道,當你週五晚上還想和同事們一起度過時,代表你們的關係很不錯XD)。除此之外,KS公司內也有一年一度的表演秀,讓任何想一展身手的夥伴跳上舞台!
(▲Kickstarter的吧台型廚房及用餐空間)
 
看完 Kickstarter拜訪記,是否也很期待我們跟 Indiegogo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請鎖定特派員在美國的第二集第三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