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天下】全世界唯一一本標註「福爾摩沙,挪威」的護照,主人是第一位 MIT 的挪威爺爺

by 外部轉載

傅吉安手拿中華民國國旗,站在挪威斷崖上。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屏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挪威醫生傅德蘭,次子傅吉安是第一位 Made in Taiwan 的挪威人。他放棄歐洲的舒適生活,只為「想念台灣」而跟著父親在屏東行醫,護照上堅持保留「福爾摩沙」。這個挪威家庭,在台灣留下了什麼故事?

2020 年 5 月 17 日,台北有場很特別的遊行。

在台灣數位外交協會號召下,一群挪威人與台灣人齊聚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挪威國慶日遊行,一路穿過建國假日花市,到社創中心舉行升旗典禮,還有挪威美食派對。挪威因新冠病毒處於封城狀態,這場規模不到百人卻熱鬧滾滾的活動,成為全球唯一公開的挪威國慶遊行。

2020 挪威國慶遊行。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在約 20 來位的挪威人中,白髮蒼蒼、身著挪威傳統服裝的傅吉安 (Geir Yeh Fotland) 顯得特別引人注目。他頭頂黑帽,黑色外套內有綠色雙排扣背心與白色襯衫,類似燈籠褲的傳統褲子在膝蓋下方接著白色長襪,就像從風景明信片中走出來的人。

「襯衫領口與袖口的刺繡是我一位挪威朋友做的,背心扣子有一顆來自挪威,剩下的是在中國複製,但整套衣服的布料都是來自台灣,裁縫師也是台灣人,我請他看著照片做出這套服裝,」個子不高的傅吉安,很自豪地介紹挪威傳統服飾。

特別的不光是這套「Made in Taiwan」的衣服,這位快 70 歲的挪威爺爺,竟也是「Made in Taiwan」!

「我哥哥是第一個在台灣出生的挪威人,但他不是在台灣『製造』的,我才是百分之百的『Made in Taiwan』,」傅吉安笑著說。

護照出生地是「福爾摩沙,挪威」

傅吉安是駐台唯一的挪威記者,父親是屏東基督教醫院 (以下稱屏基) 創辦人醫生之一傅德蘭 (Kristoffer Fotland)。傅吉安父母 1935 年被挪威協力差會 (The Mission Alliance) 派到中國張家口醫院行醫傳教,但二次大戰後的國共內戰,中共驅逐宣教士,剛好台北馬偕醫院有相識的挪威護理師邀請傅德蘭來台行醫,夫婦倆 1949 年經香港到台北,1951 年在台灣生下了傅吉安。

1967 年傅家全家福,左至右分別為傅吉安、弟弟、媽媽、父親、哥哥。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我父母搭船從香港到基隆,因為沒有簽證無法入境,也不知道要怎樣去申請。還是透過一位馬偕的英國醫生居中協調才讓他們進來,我就是在台北馬偕醫院出生,」兵荒馬亂年代的故事,聽起來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傅吉安挪威護照上的出生地竟是「福爾摩沙,挪威」!

原來,在挪威的戶籍資料中,他的出生地就是福爾摩沙。2013 年他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更換新護照,負責換發的人以為福爾摩沙是挪威某個不知名的鄉下地名,直接在後面加上挪威。傅吉安擔心一旦讓對方知道福爾摩沙就是台灣,說不定反而會變成「福爾摩沙,中國」,乾脆將錯就錯。

「我哥哥的出生地是寫台北,所以後面就加上台灣。我的是福爾摩沙,但現在挪威的年輕人只知道台灣,我怕弄巧成拙,就不多說了,」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就算延遠在 8,600 多公里遠的北歐國度,依舊剪不斷理還亂。

為何台灣沒被聽到?

熱愛台灣的傅吉安,不僅護照堅持保住「福爾摩沙」,也透過媒體替台灣發聲。長年居住台灣、也娶了台灣老婆的自由記者,他在挪威媒體上報導挪威人在台灣的故事,以及台灣人在挪威的故事,希望讓更多挪威人認識台灣,也在國際上聲援台灣。

4月中,他在挪威左派日報《Klassekampen》上發表一篇題為「為何台灣沒被聽到?」的文章,報導台灣在這次疫情中傑出的抗疫表現,分析台灣被擋在世界衛生組織 (WHO) 之外的原因,呼籲挪威支持台灣加入 WHO。

「台灣正在幫助世界,希望能夠參與 WHO。沒有了台灣,來自一個開放民主國家可靠的公衛資訊就不會被聽到。為了全世界人類的健康,任何可以且願意對 WHO 做出貢獻的國家,都應該要參與 WHO。WHO 與世界,可以從接納開放、民主且擁有高度相關經驗與專業的台灣,獲益良多。現在是時候了!」就像他父親透過手術刀幫助台灣人民一樣,傅吉安用筆替台灣發聲。

2020 挪威國慶遊行,傅吉安手舉中華民國國旗,同行人與“Taiwan Can Help”SGDs 倡議海報合照。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台灣正名運動 vs 挪威的鮭魚外交

報導發表沒多久,挪威出現一則令台灣人沮喪的新聞:「在挪威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失敗。

2018 年,一群在挪威的台灣留學生不滿居留證國籍被強制列為中國,不能改成台灣,透過群眾集資控告挪威政府,一審判決在 4 月底公布。挪威法官表示挪威政府遵行「一中原則」,不承認台灣是國家,將台灣人國籍註記為中國,符合官方的一中政策,因此判決原告敗訴。

傅吉安分析,挪威政府為了龐大的市場,立場向來親中。根據官方資料,台挪兩國 2018 年貿易量為 4.6 億美元 (約 138 億台幣),同年度中國與挪威的貿易量高達 112 億美元。2010 年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卻因在中國身陷囹圄,無法親赴奧斯陸領獎,當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把獎項授予劉曉波缺席的空椅,「空白的和平獎」撼動了國際,卻也讓中共更為惱怒,兩國關係急凍,中國並限制挪威鮭魚進口。

2010 年前,挪威原本對中國的鮭魚進口有著近乎壟斷的 92% 市佔率,隔年立即雪崩 70%。直到後來挪威政府採取低姿態,包括首相不接見達賴喇嘛、重申一中原則,雙方關係才自 2016 年解凍。被挪威媒體譏為「鮭魚外交」的做法,反映出國際政治的現實。

此外,台灣護照上面雖然放了英文的「Taiwan」,但「Republic of China」卻更顯眼,在國外往往容易造成誤解。反觀香港的護照上,最顯眼的英文是「Hong Kong」兩字,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的英文是小字,至少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香港。

「台灣的護照封面,英文是不是可以只放『Taiwan』,不要放『Republic of China』,中文可以放中華民國,反正全世界也只有台灣用 ROC,」講起台灣的正名運動,傅吉安忍不住提議。

傅吉安慶祝 2014 雙十國慶,在台北賓館與三太子合照。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地址都不用寫,挪威信件也能直通屏基

這麼支持台灣,跟他的家庭與成長背景有關。

他父親傅德蘭 1956 年南下屏東,與另一位挪威醫生畢嘉士 (Olav Bjørgaas) 接手由美國行道會宣教士、芬蘭籍白信德醫師 (Signe Berg) 所創辦的診所,成為 1964 年正式創辦的屏基前身。他們在當地行醫,巡迴山地醫療、痲瘋病人、肺結核與小兒麻痹病童的救治工作。在那個還沒有全民健保、南部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屏基不以營利而以救人為目的的義行,很快就聲名遠播。尤其,1958、1960、1962 年,台灣出現三波大規模的小兒麻痺症疫情,很多人都是由傅德蘭開刀救治。

「當時屏基是挪威本土之外最大的挪威醫院,我還曾收過從挪威寄到台灣的信,地址只寫了屏東基督教醫院,連福爾摩沙或台灣都沒寫,一樣寄到台灣。我父親開刀的病人至少就 5 萬人,」傅吉安回憶。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他們一家人也是過著簡樸的生活。住在一間傳統日式的塌塌米房子,廁所是在院子挖一個洞的獨立茅房,時間到會有人來挑糞當水肥。雖然收入並不多,但他父親秉持宣教傳愛的精神,自己捲起袖子捐血,連便當都分給病人吃。

1950 年代時期的屏基前身的診所。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1967 年在醫院接受復健的小兒麻痹兒童與傅吉安父親合照。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放棄歐洲生活返台,只因「想念台灣」

到了就學年紀,因為當地小學不收外國學生 (還有小兒麻痺生),他 7 歲時就一個人搭火車去嘉義的美國學校唸書。所以從小就通曉中文、挪威語和英文。9 歲時,母親帶著他跟哥哥回挪威就學。他高中畢業當完兵,又到德國學習物理治療。相隔十多年後,於 1978 年回到台灣,在屏基擔任復健師,跟著父親工作。

「小兒麻痺症開刀後需要復健,不然開刀也沒用,」某種程度來說,他等於是繼承父親衣缽,為台灣人民的健康服務。

1970 年代末期的台灣,儘管經濟開始起飛,但整體生活環境跟歐洲仍相去甚遠,為何當時年輕的傅吉安選擇回台?他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想念台灣。」

重返台灣,讓他跟父親關係更緊密。在講述畢嘉士生平故事的《奇醫恩典》一書中,傅吉安在推薦序中坦承,他小時候對父親較關注工作而不是家庭,難免感到悶悶不樂。但長大後跟著父親一起工作,他理解父親生命的意義。

他曾看過有病人來醫院指名要找父親看診,但父親剛好不在,病人也不願讓其他人看。後來他父親退休後回挪威定居,在高齡 101 歲過世,屏基舉辦了追思儀式,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前來致意,讓他感到很欣慰與驕傲。

「我遇到許多以前父親醫治過的患者,他們感激地談到屏基是如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我深深地意識到,畢嘉士醫生和我的父親,其實都是偉大的父親。他們奉獻一生,不僅造福別人,更成為兒女們最引以為傲的榜樣。」

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小兒麻痹兒童。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少年時期生長在屏東,傅吉安 (左) 與哥哥組隊,與醫院同仁一起參加兩人三腳比賽。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看米老鼠學中文,傅家三代都通中文

工作幾年後,他回挪威進修宣教工作,並在當地與第一任挪威妻子結褵,生下 3 個小孩。原先他希望帶著妻小回台灣定居,但因妻子擔心小孩有文化認同的困擾,因此僅來台灣度假旅行。即便在挪威,他的小孩還是接觸中文。他弟弟當時在挪威駐北京大使館工作,把自己小孩看過的中文版迪士尼電影錄影帶,寄回挪威給傅吉安的小孩看。他的么兒唸大學時,因為興趣也曾來台灣研讀中文。

彷彿是天注定,他跟台灣的緣分,在與第一任妻子離婚後,又重新串連起來。1994 年,他去德國拜訪挪威朋友,這位朋友的室友是個台灣女孩。原來,他們淵源很深,因為她有小兒麻痹,1965年正是由他父親開刀治療。當然,當時兩人並不相識。1978 年他回屏東工作才認識她,當時她在醫院幫忙照顧病童。在德國重逢後,兩人開始通信往來,展開浪漫的遠距戀愛,2000 年結婚並長居台灣。

傅吉安與夫人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這幾年,他自復健師的工作退休,開始執筆報導挪威與台灣之間的故事,希望讓更多挪威人認識台灣。 「現任挪威官員中有不少曾訪過問台灣,包括首相在內。財政部長在擔任議員來台訪問時,曾對我說如果她進入政府,要重開駐台代表處,我還因此投票給她,但現在還是沒有下文,很可惜,」談起政治現實,傅吉安忍不住搖頭。

挪威三鐵選手帶台灣宮廟帽奪冠,紅翻全台

官方關係難以推動,他透過自己的力量推動民間的交流。2019 年一則轟動全台的新聞,正是一個機會──挪威三鐵選手伊登 (Gustav Iden) 與彰化埔鹽鄉順澤宮鴨舌帽的故事。

傅吉安到順澤宮。圖片來源/傅吉安提供

伊登早前在日本參加賽事時,在路邊撿到這頂帽子,因為沒有贊助廠商,所以他就戴著這頂帽子,參加在法國的三項鐵人競賽,一舉奪冠的照片在台灣爆紅。一時之間,順澤宮的帽子成為搶手貨,彰化縣還邀請他來台替田中馬拉松賽領跑。

這樣的新聞,傅吉安當然沒有錯過。他不僅報導伊登爆紅的故事,還介紹自荷蘭人以降的台灣簡史,當時剛好是台灣總統大選期間,他還說明為何政治人物要爭相到順澤宮戴帽子參拜的宮廟文化,連台灣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捷安特與美利達,也一併讓挪威讀者認識。

他還介紹了教會在台灣的宣教行醫事蹟—除了屏基,加拿大長老教會創辦的馬偕彰化,而彰化基督教醫院則是來自蘇格蘭的長老教會成立。事實上,他父親正是 1980 年跟彰基當時的院長蘭大弼醫生 (David Landsborough Jr) 同時退休,兩人還曾合影紀念告別台灣的時刻。不僅如此,挪威傳教士 1950 年代初期在彰化宣教,還建立了中華協力會伯特利教會 (Bethel Church),最後一批挪威宣教士 1980 年代離開彰化 。

「我希望在挪威推廣台灣,」這些幾乎不存在於官方資料中的台灣歷史,透過傅吉安的紀錄,才得以被好好保存,不僅讓挪威人認識台灣,也讓台灣人更認識自己。

本文由 CSR@天下 授權 群眾觀點 CrowdWatch 轉載,原文標題為:〈全世界唯一一本標註「福爾摩沙,挪威」的護照 主人是第一位MIT的挪威爺爺〉,作者為顏和正。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