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Pixels)
說起群眾集資,只想得到集資平台上的計畫嗎?回顧 2019 年,不少公益單位、傳統 NPO 及媒體也開始以群眾集資的方式,發起定期定額獨立集資做勸募溝通。今天,就由《群眾觀點》帶大家盤點 7 個不在集資平台上,卻也相當值得被認識的定期定額募捐式集資計畫吧!
(圖片來源:熱原拳擊隊集資頁面)
1. 熱原拳擊隊
為了讓離開部落的都市原住民少年,不因現實的挫折與不平等待遇走上歧途,2010 年,曾是拳擊國手的泰雅族人陳泰宇,成立了「熱原拳擊隊」教原住民孩子打拳,也陪他們聊煩惱、談心事。拳擊教室不僅是練習場地,更是接住孩子們所有徬徨脆弱的一個歸處。
然而,由於社區政策改變,拳擊隊無法再使用原本的練習空間;加上拳擊隊的資金也將見底,無力負擔工作人員的薪水,陳泰宇決定發起群眾集資,希望借助群眾的力量,讓這個曾改變超過百位孩子生命的地方,能夠繼續被傳承下去。
(圖片來源:地球圖輯隊集資頁面)
2. 地球圖輯隊
好內容未必要有錢才能製作,但想專心製作好內容,前提是自己得先吃得飽。長期關注國際大小事的網路媒體「地球圖輯隊」,於其官網發起獨立集資,詳述網站營運的收支狀況及困難之處,希望大家能將對好文章的喜愛化為實質行動,透過每月贊助或年度贊助的方式,讓編輯能安心地撰寫文章,保持優質內容產出量,不用把撰文的時間花在尋找財源上。
(圖片來源:畢嘉士基金會提供)
3. 2019 馬拉威關懷計畫
「在馬拉威,多數人的人生,像是在玩一個註定破產的『大富翁』!」
你知道嗎?在馬拉威,超過 7 成的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費只有台幣 60 元左右,超過 3 分之 1 的人無法喝到一口乾淨的水,這裡的人無法選擇出生,卻必須面對貧窮帶來的無盡後患。
由屏基醫院協助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畢嘉士基金會,長期對馬拉威人民進行關懷援助,在離家超過 10,000 公里的異鄉,照顧 5,000 多位病患、寡婦和小孩。為了籌措每年超過 300 萬台幣的服務資金,2019 年畢嘉士基金會決定發起《馬拉威關懷計畫》,填補捐款所不足的經費缺口。
(圖片來源:在倒數歸零之前──野生動物救傷復健中心募款頁面)
4. 在倒數歸零之前──野生動物救傷復健中心募款計畫
自然環境有多重要,多數人都得等失去後才知道。集資平台上有許多以「山林保育」為主題的集資計畫,不過台灣的野生動物的存亡,其實也相當需要被關注。
在台灣,由林務局委託的救傷中心共有 6 間,位於台灣本島的 5 間都分布在西部地區;而生態較豐富的東部地區卻沒有合適的救傷中心,這導致在東部受傷的野生動物,將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治療,極容易因錯過黃金搶救期而不幸死亡。
為此,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發起《在倒數歸零之前──野生動物救傷復健中心募款計畫》,預計在池上設立東部第一個大型的野生動物救傷復健中心,希望能借助群眾之力,籌措到救傷復健中心的設備及裝修費,目標金額為 250 萬元台幣。
(圖片來源:窩窩報導訂閱計畫)
5. 窩窩──動物報導訂閱計畫
長期關注動保議題的獨立媒體──《窩窩》,從 2015 年創刊至今,發行了 16 期的雜誌《窩抱報》、累積超過 30 個網路專題、以及上百篇的動物報導。2019 年,他們除了在嘖嘖上發起《拯救臺灣石虎:吃雞.毒殺.衝突化解——全民募資計畫》,這回也為媒體營運本身發起集資。
團隊表示,發起《窩窩報導訂閱計畫》是為了能更心無旁騖地專注在內容的產製上,希望能寫出更好、更有深度的作品,一步一步將動保議題擴散成大眾議題。
(圖片來源:讓愛載出發──浪浪回家專車 + 捐款箱設置集資頁面)
6. 讓愛載出發──浪浪回家專車 + 捐款箱設置募資計畫
為了讓流浪犬貓找到下一個家,台灣有許多人與組織開始經營中途之家,希望能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小生命,古代媽就是一例。原先專門做「國外送養」的古代媽,在 3 年前辭掉工作全職投入救助流浪動物的行動,後更於 2019 年 1 月成立「米樂流浪動物中途協會」,希望能吸引更多相同理念的人加入,一起幫助流浪動物。
然而即便如此,古代媽在執行面上仍遇到困難。硬體設備的老化、協會名氣不足導致募資成效不彰等問題,對古代媽及正等待著下一個家的流浪動物而言,都是嚴峻的考驗。為此,古代媽和浪浪別哭團隊發起《讓愛載出發──浪浪回家專車 + 捐款箱設置募資計畫》,希望能透過此計畫讓協會永續發展,流浪動物們也都能找到一個家。
(圖片來源:LIS 大科學教材集資計畫)
7. LIS 大科學計畫
你喜歡科學嗎?國高中背的理化公式,現在還記得多少呢?
由於台灣國中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低落,致力於設計科學教材的 LIS 團隊針對國中小科學內容,打造一系列有趣的科學影集,希望讓孩子別再透過填鴨式教育及無止盡的計算背誦吸收知識,而是把課程與實境遊戲結合,重新打造一套讓孩子樂意親近科學的教材。
由於教材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資源,設計團隊於 2019 年發起獨立集資,希望能號召願意認同他們理念的朋友,以每月定期定額或單筆捐款的方式,協助他們完成生物科教材的內容建置。
浪潮退去,資金挹注要細水長流
爆紅的集資計畫講究產品力和社群操作,但許多時候,再多的努力成效都不及一個好的風口:時事讓民眾對議題產生共鳴,集資成績自然就水漲船高。而當浪潮退去,團隊勢必得找出方法確保資金來源以維持組織運作,才能繼續推動相關議題。
比起一次性贊助,定期定額的募捐方式確實能確保組織收入穩定,起碼維持在某個穩定的基準值;不過反過來說,由於是長期捐款支持,當議題熱度退潮,如何讓民眾願意花錢贊助便成了組織的挑戰。
然而,一般 NPO 組織常見的募款方式,不外乎利用社群媒體宣傳分享、請名人代言、或者在餐廳超商等地放置募款箱,不過這樣的操作方式其實不夠直覺:人們可能只是隨手捐零錢、因名人的響應而跟風,不一定是真正了解、認同募款單位的組織理念,也未必願意長期支持。
利弊分析:以獨立集資操作定期定額勸募
根據 2016 年《群眾觀點》發布的獨立集資專題指出,相較於直接在集資平台提案,以獨立集資來處理定期定額勸募的好處在於,提案內容不必侷限於集資平台格式,可決定頁面版型數量、圖文呈現方式、甚至加入別具巧思的視覺特效,以更強烈的視覺風格、更簡單直覺的操作流程加深民眾印象,強化其贊助意願。
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曾說過:「獨立集資最美好的部分,在於它能讓提案者形成自己的品牌。」明星、KOL 的社群影響力雖然不容小覷,但一件好的獨立集資能達到的效果遠高於此:贊助者捐款不是因為誰幫團隊代言,而是認同品牌理念和團隊在做的事情,值得大家出力一同完成。跳脫集資平台規格化的頁面設計,用更貼近團隊理念的意象做視覺呈現,若再搭配幾波適當的宣傳活動,獨立集資確實可能在短期內為團隊帶來高流量曝光,讓更多陌生群眾從集資活動認識品牌,進而使其轉化為長期支持者。
不過反過來說,少了平台帶來的基本流量與曝光度,團隊在社群經營上就得多用點力,想辦法聚焦目標族群。除此之外,團隊也得自主處理網站建置維護、金流工具串接等事項,若手邊無相關人才,也可考慮交由專業團隊執行,透過 CRM 客戶管理關係系統的導入,一次整合市場行銷、客戶互動、後台資訊金流等服務,在周全的市場調查後,系統性而有策略地針對核心客群進行深度推廣。
謹慎贊助,出一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對贊助者而言,不只是面對定期定額勸募式獨立集資,想贊助任何集資計畫或者捐款前,最好都能先謹慎查證。在確保資訊正確可信的前提下,如果我們都能為自己關心的任何事物投入一分心力,無論是為一篇優質的文章、一隻流浪犬能找到下個家、或下一代孩子學習能更快樂,也許因為我們的一點付出,那些努力產出、守護、改變的人們就能再堅持下去,世界就能不斷蛻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
還想知道 2019 年裡,台灣群眾產業發生了什麼事嗎?
>>> 點我閱讀 2019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
延伸閱讀
– 你領養的不是毛孩,你領走的是愛:浪浪別哭!分店拓展計畫
– 【同婚集資專題】當集資不只是集資:婚姻平權前後,我們都還有該努力的事
– 接住每一個徬徨的孩子!熱原拳擊隊給都市原民少年「可以回去」的地方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