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群眾集資總金額每年呈 2-4 倍增加。2012 年台灣所有集資案件總共集得約 1,500 萬,至 2015 年已達約 5 億,參與贊助的人數更達到 18 萬。有物報告曾在分析「金萱正體中文」字型集資案時,提到群眾集資已成為主流零售通路之一。
可是去年陸續爆出一些募到錢卻沒有出貨的案例。例如 Kickstarter 上集資達上億台幣的 Zano 遙控四軸無人機,以及國內的 CatFi 貓臉辨識器。根據 Kickstarter 自己的研究,約 9% 的集資案件最終都會失敗。〈延伸閱讀:集資上百萬的 Zano 無人機公司倒閉?Kickstarter 將深入調查〉
付了錢卻拿不到產品,贊助者當然會生氣的討伐集資者。但提案者是否應該退費?這就牽涉到群眾集資到底是什麼 — 是捐贈、購買還是投資?另外,平台是否該附連帶責任?
有物報告感謝林大涵分享他對群眾集資的展望。林大涵是群眾集資顧問貝殼放大的共同創辦人。他很早便投入群眾集資,對於台灣群眾募資的嫻熟度,『林大涵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其參與輔導過的著名案子包括國內的太陽花學運購買紐約時報頭版、電影「看見台灣」、電影「灣生回家」、割闌尾運動、生理期產品「月亮杯」、有機農食「稻田裡的餐桌」、動畫「臺灣吧」、金萱字體以及國外集資超過台幣千萬的「聚爆電影版」、「flux 3D印表機」、「月球燈」等。
以下為林大涵對群眾集資發展趨勢的分析:
收了錢卻不出貨,誰的責任?
從 CatFi 貓臉辨識器傳出無法出貨、英國四軸飛行器 Zano 宣布倒閉清算之後,許多人便問我:『群眾集資失敗了,誰該負責?』〈延伸閱讀:CatFi 貓臉辨識器延遲出貨,為我們上的硬體群眾募資四堂課〉
首先,群眾集資的回饋延遲狀況其實已經非常頻繁,根據非正式統計,一般專案的延遲比例甚至高達七成,而根據 Kickstarter 自己所發佈的調查報告,則顯示了有將近一成的集資成功者到最後都沒有能完成交付回饋。
未履行一成、遲交者七成,絕對是一般購物平台無法容忍的履約比例,但在群眾集資的領域中,由於混合了贊助團隊、投資開發的性質,贊助者的容忍度相對高上許多。例如台灣的 ARRC 前瞻火箭群募計畫,其目標是發送一枚台灣製造的火箭進入太空。這計畫跟贊助者的個人利益不相關。贊助者只是單純表達支持,並不期待得到什麼個人利益。因此只要資金均有用於火箭計畫的發展,就算最終因為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試射無法一次就順利進入大氣層,也不至於導致過多的責難。
但若提案者的主訴求是產品,贊助者是基於對產品的效益和需求有明確的想像下才進行贊助時,本質上就更貼近預購,當未能如期交付時,憤怒的成份自然也會高上很多。
Catfi 貓臉辨識器屬於產品性質,許多贊助者也是第一次參與群眾集資案件,在風險也沒有完整清楚了解的情況下付了錢卻沒拿到貨,又沒有得到第一時間的道歉或退款方案,在社群內很快延燒並不意外。
目前國外案例僅指出提案者可能需付法律責任。包含全球指標性的 Kickstarter 與 Indiegogo 兩大平台在內,大多數群眾集資平台都在使用合約內有免責條款。平台的義務僅是善盡最大責任。台灣最大的群眾集資平台 flyingV 的「常見問題」即聲明:
「在 flyingV 上發起的群眾集資案件,本質上不同於一般的「贈與」或「交易」。. . . 當集資專案成功時,平台會向提案者收取集資金額的 8% 作為手續費;當集資專案失敗時,平台會退還集資金額予贊助者。. . . . 專案回饋之履行與遞交 . . . 為提案者之責任。」
當集資產品做不出來,提案者有可能面對集體訴訟(class action)。美國已經有成功的集體訴訟案例,桌遊 Asylum Playing Cards 無法出貨,法院判決提案者需要賠償贊助者。
而在台灣的集資平台上發生的各種爭議,通常消費者僅透過消保官處理,或訴諸媒體報導,透過大眾輿論施加壓力。截至目前為止曾發生過最大的糾紛是由未見遊戲公司提案的月之潮集資計畫。該案在回饋未能準時履行的同時,提案團隊也接連遭到前任員工與合作廠商的爆料指控,輿情延燒下,刊載該案的 flyingV 平台發表了公開聲明,正式要求提案團隊應履行回饋,否則即有背信或詐欺之嫌疑。最終,未見遊戲在 2015 年 9月宣告所有回饋品已寄出,事情即告落幕。
美國 Kickstarter 委託華頓商學院所做的群眾集資提案完成度調查,顯示有 9% 的提案最終無法如期交貨。不過該研究結果僅限於 Kickstarter 上的專案。當群眾集資失敗,贊助者常遷怒平台,要求平台出面負責。因此平台也在持續開發降低專案失敗風險的方法。
曾出現過的避險機制
平台為了保護贊助者,防範提案者無法出貨,已經陸續嘗試一些避險機制。目前嘗試過的防範方法有三種:保險、第三方認證,與延遲撥款。
無法出貨險
美國第二大群眾集資平台 Indiegogo 曾推出「退款保險」。贊助者額外購買 15 元美金的保險;若產品無法準時出貨,贊助者可以要求平台退款。這概念類似廉價航空的「變更行程保險」,讓贊助者付費降低風險。
目前只有特定案件上試行保險。不普及應該是因為風險過高。平台需在開案前就決定是否開放保險。一旦開放,若集資案贊助金額突然飆高,退費風險可能會超出集資平台的承受範圍。
第三方認證
另一種方法是認證,由第三方企業認證出貨的穩定。例如中國硬體顧問公司 Dragon Innovation 曾輔導過許多硬體案件產品,後來更提供認證服務。Dragon Inoovation 等於為提案者「站台」,認證集資案將成功生產。它宣稱對著名群眾集資案例 Pebble 的順利出貨有莫大的貢獻。
不過,有權威的第三方機構並不多。缺乏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必須願意做提案者的保人才有說服力。由知名度較高的群眾集資平台自己做認證,可能還比較有可信度。
分期撥款
第三種方法是由群眾集資平台暫時保管部份的籌資金額,之後視完成進度分階段撥放資金。一般是先給 50%,出貨完成後再撥 50%。另外也有七三分。中國的點名時間即有這樣的設計。
但這個方法非常依賴集資平台的判斷能力。平台必須能夠判斷提案的進度,決定是否撥放資金,這會很耗人力與財力。提案者也不喜歡這種制度 — 『我就是缺錢才會來集資,你還卡我的資金?』集資平台最需要的就是案源,這種得罪提案者的方法不容易普及。
趨勢:品牌的獨立集資
群眾集資最早是為了「去中間化」而誕生,而隨著金流工具和開店工具的盛行,近來有越來越多團隊在平台集資後持續獨立集資、或直接跳過平台進行獨立集資,正式進入了群眾集資的「去中心化」時期。獨立集資的提案者雖然失去了平台既有的流量和會員瀏覽,但也省下了手續費,同時也能做出各種客製化的設計。〈延伸閱讀:想要群眾集資?除了集資平台外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這兩年來,國內外獨立集資的成功案例很多,包括破美金一億元的星際公民、Glowforge 家用型 3D 雷射切割機與智能信用卡 Coin 和國內的ARRC前瞻火箭、口袋相簿、月亮杯、台灣吧、Remix Mini 等等。
這些團隊透過自家管道傳達產品集資訊息,與贊助者間的關係更直接,集資頁面、付款方式也可以更客製化或多元。而且贊助者對於「預購」也比「群眾集資」更好理解。當然,在獨立集資的狀況下,一旦產品有延遲或不如預期,贊助者究責的對象也更加明確。
獨立集資雖然盛行,但在短期間內尚不至於完全取代集資平台。除了平台上已有的特定類別會員資源(如 flyingV 上的公民性質專案、嘖嘖上的設計愛好者、HereO 平台上的獨立音樂聽眾)外,平台的上稿也相對較為簡易,同時,相當多媒體已經習慣在集資平台上尋找新聞話題,這些都是透過平台集資的特殊優勢。
反觀獨立集資需要的技術和資源門檻則較高,大部分的流量也需要靠自己宣傳創造,現階段比較適合目標金額較高、團隊已經成熟或與專業顧問公司合作的大型專案,但隨著超大型社群網路平台或如臉書、Line的金流普及和群眾集資概念更加的深化,不具有足夠差異化和會員資產的小型平台最終被取代也是可預見的結果。
展望:認證與評價機制的建立
隨著群眾集資的熱潮持續延燒,為了群眾集資環境的健全發展,我們正透過「臺灣群眾集資協會」發展自主申報的認證基準和評價系統,同時串聯其他專業廠商,發展保險與資金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務。
比如說,若提案者願意接受無限責任條款、完整揭露身份資訊、設計完整的退還款機制或同意資金透過第三方服務質押較長時間等各種條件,則可以透過協會認證為「低風險案件」,增加素人團隊的可信度。
另外還有一個重點是評價機制(review)。評價在各種通路如 Amazon 、Appstore 、Yahoo! 超級商城、甚至是 Uber 上都已非常普遍,但在集資平台上仍付之闕如。大部分的集資平台上只有簡單的留言或問答功能,贊助者就算對集資結果不滿,也只能以個體留言的方式進行,難以揭露整體的出貨和使用狀況。
因此,除了在公開討論區上透過討論揭露案件的相關進度或弊端外,群眾集資平台應主動提供評價功能,讓對提案者的評價得以用更清楚的量化方式呈現。雖然評價機制無法杜絕第一次的欺騙,卻能杜絕未來第二次、第三次的欺騙。
在本文一開頭,有一個問題:『群眾集資到底是預購、團購、捐獻、投資,還是行銷平台?』我想都是。最終針對這些不同的需求,會細化出不同類型的集資專案、集資工具,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顧問公司、第三方服務平台的出現。
這一兩年連續數個群眾集資大型案件失敗的案例,並不是代表群眾集資走到末路。相反的,這代表群眾集資已經進入成熟的主流期。就像 Groupon 曾帶動了一波團購的熱潮,但到了今天 Groupon 的股價慘得不能再慘;並不是因為團購消失了,而是因為團購已經遍及所有的平台、品牌、臉書粉絲團等 ── 今天大家都可以做團購了。
群眾集資正由創新期逐步邁向廣泛採用期,工具和服務也將推陳出新,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陣痛,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正是環境健全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