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學苑德嘉法師與病人瑤華。封面來源:大悲學苑提供)
死亡。簡單兩個字,總筆劃不超過 10 劃。兒時嘻笑間談及,總被長輩嚴厲訓斥,說是不吉利;好像不談、不想、不觸碰,就能不被死亡言靈束縛。生死事大,多數人反而談得少。
曾拍攝《醫院》、《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一念》等生命議題紀錄片的陳志漢,大抵是台灣「離死亡最近」的紀錄片導演。繼「大體捐贈」、「無效醫療」等生命議題後,陳志漢的最新力作《回眸》目前正透過群眾集資募集上映經費,預計 2021 年正式上映,帶大家跨越生命長河、來到最接近死亡的那一端;看「大悲學苑」關懷人員如何藉由「靈性照顧」,引領末期病人解開心中的結、找到勇氣面對死亡。
(大悲學苑紀錄片《回眸》導演陳志漢。圖片來源:舊視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提供)
靈性照顧是什麼?他花了至少半年來理解
「最初大悲學苑邀約合作時,給了我一本書,裡頭記載了許多靈性關懷的個案。」關懷他理解,不過什麼是「靈性」?訪談的那個午後日光燦亮,陳志漢黑框眼鏡下的眉目疏朗,微笑溫煦如風,和我們聊起與大悲學苑相遇的開端,以及他所知的「靈性照顧」。
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20 年前投身靈性照顧領域,與德嘉法師走進一間又一間病房,給予末期病人臨床關懷、伴他們圓滿離世。2012 年她成立「大悲學苑」,帶領專業關懷人員走入社區,為末期病人進行免費居家靈性照顧。後來他們想拍紀錄片,聽聞陳志漢拍過不少生命議題作品,於是先邀請他來為關懷人員進行主題講座;之後便正式提出紀錄片合作邀約,希望「靈性照顧」能被更多人認識。
「靈性兩個字,聽起來有點虛無吧?」陳志漢說,表面看來,靈性照顧就是法師與病人說說話,引導他們放下執念、安然離世;但光是理解這 4 個字,就花了他至少半年時間。他邊拍邊找答案,發現同是「靈性」,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解讀,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但我們盡量吧!有多靈性就多靈性。」他笑著說。
(大悲學苑透過靈性照顧,給予每一位末期病人力量。圖片來源:大悲學苑提供)
道謝、道愛、道別、道歉,伴末期病人「四道人生」
人多怕死,怕痛苦、怕遺憾、怕別離,可新生與無常,皆是世界的日常。醫學技術能治療病症,靈性照顧,則是為了撫慰病人煎熬的身心、幫助他們直視死亡。
「身、心、靈,三者在靈性照顧中,其實是一體的。」陳志漢舉例,病人身體不舒服,注意力便會聚焦在生理的痛苦。因此,法師和關懷人員會透過幫忙按摩、洗澡盡力排解病人的不適;必要時,也會委婉建議病人轉安寧病房,不要做太多侵入性治療。
「很多人都誤解了,以為進安寧病房就是去等死。」他解釋,不接受侵入性治療,不代表放棄治療。法師們的建議,是為了讓病人身體上的痛苦盡量舒緩;而非採用積極治療、將遊走生死邊緣的病人,強留在某個生命狀態,徒增痛苦折磨。
心理上的困擾,則大抵躲不過各種情感的因果糾葛。人生在世,總有幾道過不去的坎兒,以為會隨時間過去。未料死亡忽地闖入視線,那些來不及雲淡風輕的,一時間喧囂不止,都成了放不下的「執」。生命最後一段,人最是脆弱混亂。
道謝、道愛、道別、道歉。2 年來,陳志漢跟著大悲學苑關懷人員進入醫院、走進社區,陪伴病人在有限時間裡「四道人生」、了結前緣。「當心裡再沒有罣礙,回過頭來就只剩自己。」陳志漢頓了頓,「面對死亡,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德嘉法師擁抱無助的育姍。圖片來源:大悲學苑提供)
信仰沒有絕對正解,但靈魂不能無處可去
身心之後,靈性照顧的需求層面,上升到「靈」。
人死之後,靈魂究竟歸往何處?網路上有人分享瀕死經驗、也有書描寫死後世界,只是看得再多,還是難以真正相信。看不見、無法感知、沒有可信的前例可循,未知總最令人恐懼。陳志漢想,如果人們看得到靈魂呢?「例如我阿公走了,隔天就看到他的靈魂在身旁,或許人們對『死』,就不會那麼悲傷害怕。」。
《回眸》一片中,末期病人育姍躺在病床上,年幼的女兒說是隔天中午就到,育姍卻唯恐自己等不到,嚶嚶地哭了出來。「再一下下就好、只要再一下下⋯⋯」她不斷重複,身體顫抖地越發厲害。德嘉法師溫柔擁住育姍,「好。我們去跟菩薩說,再一下下⋯⋯」她輕拍育姍的肩頭,「我幫你加持、我幫你迴向⋯⋯,沒問題的。」。
法師如何接住病人的焦慮無助?陳志漢從旁觀察,關鍵是給他們一個精神寄託──「信仰」。病人信佛,法師就教導病人平穩呼吸、在心裡一遍遍誦經,死後到佛祖身邊去。他們也遇過信天主教的病人,法師說,一樣要回歸病人本身,陪他探尋內心的需求與渴望。病人往生前,就跟他一起念哈利路亞,協助他善終。
陳志漢覺得有趣,「你們好像也沒有一定要人信佛?」法師說,如果病人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信仰、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這樣就好。不一定要去佛祖身邊,但一定要有一個地方去。「不是像在幫佛祖做業績啦!」講完,他自己都忍俊不禁。
陳志漢想起大悲學苑的關懷人員培訓課程,有一張圖表,清楚標明順序、整理病人的各種需求。「當然也不是按順序、一項一項完成,病人就一定能功德圓滿。」靈性照顧,終歸得回到病人自身狀態──生命盡頭回首來時路,心願皆了;闔眼後的世界雖黑,去處已明,面對死亡,大抵就不會那麼害怕。
「靈性照顧的核心本質,是以病患為主,讓一個人用最舒服的狀態安然面對死亡。」他總結。
(道濟法師與冠瑋的雙胞胎兒子佑佑和廷廷。圖片來源:大悲學苑提供)
心中虔誠仰望,「相信」讓亡者安心遠颺
亡者好走,生者也才能好好活。一般人可能以為,所謂死後的歸處,不過是安慰病人和家屬的說法;但陳志漢發現,法師們是全然地、虔誠地相信這件事。
他想起《回眸》中罹患直腸癌的冠瑋,和他年幼的兩個雙胞胎兒子。為了讓爸爸安心,兄弟倆緊緊相擁,大大的眼裡滿是淚水,哽咽著向爸爸保證以後會相親相愛、不吵架。道濟法師替冠瑋取了字號「安覺」,告訴孩子:安覺菩薩死後,會變成天上的星星,繼續看顧著你們。「所以不哭了,不哭。」她一遍遍順著孩子的背。
後來冠瑋過世,孩子們去靈前上香,回來說是「看到過爸爸」。陳志漢心中微詫,但想來是童言童語,就沒在意;道濟法師卻皺了皺眉,下午親自去了趟靈堂。「我以為是要去上香,但她是專程去跟冠瑋說:『家人都有得到很好的照顧,不要擔心,趕快去應該去的地方。』」道濟法師轉過身,又告訴雙胞胎:想念時,就看著天上跟爸爸說話。
「其實人都過世了,在心裡講也就算了。但法師們真的專程到現場講這件事。」陳志漢形容,那種「完全的相信」是有力量的。「你會覺得,」他想了想,語氣裡悄然多了幾分誠敬,「好像真的有發生什麼事⋯⋯」
繼續閱讀 👇 【生死紀錄者 2】死亡不是瞬間,而是過程:專訪大悲學苑紀錄片《回眸》導演陳志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