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kstarter,群眾集資平台?商品預購平台?

by 大晴

今年 3 月,我所在的公司發起了一個群眾集資專案《 LiftUp: Strength training reimagined 攜帶型家庭健身設備》(注:專案雖成功,但後於 4/22 取消該計畫)。因此,過去 4 個月,我花了許多時間深入了解 Kickstarter 與其運作模式。

(▲ LiftUp 產品圖)

在此之前,我和許多人一樣,覺得 Kickstarter 就是「像 Quirky 之類的⋯」群眾集資平台(延伸閱讀:硬體群眾集資平台 Quirky,宣告破產 ),協助一些團隊實現他們創新創意、新奇古怪的點子,就像 Coolers Cooler 最酷冰箱,以及知名的奇葩專案馬鈴薯沙拉

不過,如果你現在問我「Kickstarter 是個怎樣的平台?」我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

這並不是說 Kickstarter 上的專案不再有趣有創意,而是我不再認為 Kickstarter 是個「真正的『 群 眾 集 資 』平台」。為了避免爭議,我得先定義我認知中的群眾集資––「集眾人的小額支持之力,產品/計畫才得以實現的過程。」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最近看到越來越多專案,將 Kickstarter 當作「預購商城」,而不是「群眾集資平台」。(此篇的討論雖是針對「科技類產品」,但我同樣在各類別的「產品型」專案觀察到同樣的情形。)

以 Pebble 為例。2012 年,他們因為在矽谷找不到看好對這類穿戴式裝置的投資人,所以只好轉向 Kickstarter,希望籌得量產所需的 10 萬美金。沒想到,「眼光精準」投資人的不看好,換來的則是 10,266,845 美金(約 3.3 億台幣)、 68,929 位贊助者的群眾支持。

(▲ Pebble)

不過,就如同其他 Kickstarter 上的專案一般,Pebble 的交貨日期相當長。2012 年 5 月 19 日集資結束,團隊至隔年的一月底才開始寄貨。然而,這並不令人意外,一般而言,「 idea ➡︎ 打樣 ➡︎ 量產」這整段歷程的完成,基本上就是從 6 個月開始起跳計算。

2015 年 2 月,Pebble 又再度於 Kickstarter 上架新專案「Pebble Time」,時隔 3 年,氣勢未減:贊助人數 78,471,贊助金額超過 2 千萬美金(約 6.6 億台幣),人數與金額雙雙打破前次記錄。

打破紀錄的還有出貨速度。Pebble Time 在同年 5 月就進行了第一批出貨,也就是在專案結束後的 2 個月!能有這樣的時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Pebble 團隊必定早在專案啟動前,就已開始生產製造。

(▲ Pebble Time)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 Pebble Time 真的是「群眾集資」專案嗎?或者更適切的說法,應該說,團隊用 Kickstarter 作為「預購平台」以製造話題呢?

你或許會說,用一年多前的一個案例不夠客觀,那麼,我們不妨來看看其他讓人「群募/預購傻傻分不清楚」的專案們吧。

◎ SpeedX Leppard

這台智慧公路單車於 2016 年 3 月 23 日開始集資,根據 Kicktraq (注:Kickstarter 開發的專案數據分析工具 )的資料顯示, 該產品在不到 8 天內就集得超過 100 萬美金,最終累計金額達 232 萬美金(約 7,500 萬 台幣)。

不過早在 8 個月前(也就是集資計畫啟動前),SpeedX 就已獲創投挹注約 800 萬美金的資金,公司員工人數超過 50 人,超越一般新創公司的規模。單車本身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不過很明顯的是,Kickstarter 並非是讓這一切美夢成真的關鍵推手。

◎ SOUNDBOKS 大電池音響

專案剛於今年 4 月 3 日結束:1,559 名贊助者,78 萬美金(2,549 萬台幣)。根據回饋項目的說明,首批出貨日為 4 月,也就是  結  案  當  月!這樣的出貨速度,應該「快速」的可讓你分辨是群募還是預購了。

 Sense 睡眠監測設備

專案於 2014 年 8 月 22 日結案,共有 19,349 人支持,金額超過 240 萬美金(台幣 7,800 萬) 。背後團隊 Hello, Inc 在 Kickstarter 計畫開始前就已獲得超過 1,000 萬美金的資金。Kickstarter 上的 240 萬,與原有的 1,000 萬相比,若說前者是產品量產與否的推手,不如說是市場測試的水溫計更為合理恰當。 

不過,我要強調,對於上述這些專案,我都是抱持正面態度的,因為這些產品既創新又具設計感,也受市場歡迎。另外也要說明,Kickstarter 目前站上預購型專案的數量,與其他超過 700 件的科技類專案相比,其實仍屬少數。

但現在的問題是,當 Kickstarter 越來越成主流,我們會不會看到越來越多「不需要 Kickstarter」的專案出現在 Kickstarter 上,然後將它視為產品上市發佈的一種管道?

也就是說,未來的 Kickstarter 會不會從「我們助你實現創意!」變為「 Hey! 來看看下個月可以買到哪些酷炫商品吧~」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以下結果:

▲ 不合理的出貨時間要求。「這個商品下個月就能出貨了,為何你的要等七個月呢?」

▲ 不合理的價格要求。一般來說,提案者往往會在專案計畫上提供早鳥價、優惠價。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危險的,因為,

1.  過早揭露未來通路價並不恰當,尤其是當你未能算出確切訂單量的時候。

2. 折價可能導致大麻煩,這非危言聳聽,讓我們回顧一下 Coolest Cooler 最酷冰箱AdaCubiiZano 這些前車之鑑,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優惠價的提供,對資金雄厚或產品已進入生產階段的公司可能還負擔得起,但對求「財」若渴的團隊來說,可能反而是拿石頭砸自己腳的囧境。

▲ 減低「沒有大筆行銷資金」的公司的能見度。Kickstarter 上有「熱門推薦」,這部分的演算,其中一部分來自支持者的贊助數量。若你有較多的資金能花費在行銷廣告上,或是請專業的 PR 顧問公司協助報導曝光,當然就有更多機率能被大眾看到或贊助。然而,真的需要「群眾集資」的公司,行銷預算往往趨近於 0。

我真心喜愛 Kickstarter,以及它這些年來造成的正面改變。我們團隊在 Kickstarter 上的專案不僅在 2 周內達標,這段時間的經驗也讓我們收穫良多。我的擔憂並不是針對現在,而是擔心在不久的將來,Kickstarter 真的會變成一個預購的平台。

若這一切真的發生,這不僅會導致 Kickstarter 的認同問題,也將導致一批喜愛科技、熱衷創新的忠誠用戶的流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