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群募挾着社運與微型創業熱潮,開始一飛衝天,更創下了許多世界紀錄。攝:徐翌全/端傳媒
「你出錢,幫我圓夢」是一種集體共好的訴求,群眾募資帶動了資源、創意流通,實現了把夢想做大的可能性。
2014 年,《紐約時報》國際版出現了一幅全黑廣告「Democracy at 4am」,這篇廣告的出資者,是你也是我,是每一個支持 318 學運的一般人。
這幅廣告,成為當年 318 學運最深刻的影像,這是一個透過群眾募資所買下的廣告,在短短 3 小時內募得 633 萬元(新台幣,下同。約 154 萬港幣/19.5 萬美元)的廣告費用,創下當時亞洲史上募資最快紀錄,後續的紀錄片、攝影集發行,群眾募資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資金挹注角色。
2009 年以來,「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中港譯作眾籌)一詞成了熱門新創字,更是一門顯學!社運的推動、設計師的新發明、獨立電影的戶外首映,都得靠它才得以夢想成真。立基於網路行動科技,結合了社會、政治與文化意涵,群募可以說是一條新經濟解方,讓計畫發起人、贊助者與募資平台獲得三贏的局面。
群募的3大模式 |
在台灣,去年9月以「留下一套屬於台灣的字型」為號召的「金萱字體」募資案,上線 76 分鐘就達標 150 萬元(約 36 萬港幣/4.6 萬美元),最終募得 2,600 萬元(約 634 萬港幣/81 萬美元)。在國際,一款多功能行動冰箱募得 4 億元(約 9,750 萬港幣/1,250 萬美元),智慧型手錶Pebble創下 1 小時募資 100 萬美金的驚人成績,群眾募資不斷「吸金」寫下新紀錄,在全球累積超過 1,700 億(約 414億港幣/53 億美元)的總金額。
全球趨勢,群眾募資金額最高的分別為科技、設計、遊戲3個類別。但台灣另闢蹊徑,群募力量來自於由下而上的社運,透過小額贊助,用實質行動參與,擺脫了以往「萬人響應一人到場」的鍵盤鄉民標籤;甚至到了「反服貿」運動時,變成「千人響應萬人到場」的逆轉勝。
群眾募資儼然成為台灣社運最強大的後盾,讓沒有金主、沒有政黨支持的一般人民,都能透過鍵盤發聲、「一指」贊助,參與改變。
群募或有去無回
台灣的群募風潮起於 2011 年,到了 2014 年,挾着社運與微型創業熱潮,開始一飛衝天,更創下了許多世界紀錄。例如台灣設計師賴柏志設計的八輪滑板,原本計畫在「嘖嘖」募資平台募得 20 萬元(約 4.8 萬港幣/6,250 美元)的模具費試試水溫,想不到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就獲得 3,500 萬(約 853 萬港幣/109 萬美元)資金,以及 8,000 筆訂單,創下當時亞洲群眾募資的最高紀錄。
然而就在我們讚嘆「團結力量大」的群募精神時,群募運動的本身也開始演變:一方面是部分提案出現道德爭議,或者募資方之前預告的產品並沒有如期成功問世;另一方面則是「本土化」和「獨立募資」的風潮方興未艾。
在群募的機制中,出資方看似擁有更高的掌握權,在產品設計的群募最為明顯。而「履行回饋」在募資過程中,被視為提案者的責任,平台不參與擔保履約的角色,只能在身分查證的第一關審核,後續的履約與否,都必須仰賴募資進度與提案者的良心,這種不對等的風險,讓「帳目支出」成了提案者的「承諾」之一,但會不會跳票,又是另一個未知的變數。〈延伸閱讀:名之所在,謗之所歸:群眾集資失敗變多,是因為邁向主流〉
出資方在產品製作前已經參與了生產體系,設計者也會因為募資達標的速度,還有與網友的互動,對產品的最終成品產生影響,像是功能的增減、延後出貨時程的可能性。換個角度說,投資方也正承擔着未知的風險,買的是一個還未成形的「夢想」。
這個夢想,有可能伴隨的是群起撻伐的負面聲浪,出資者更承擔着有去無回的風險。
「今年6月起……Paypal宣布退款保障服務不再適用於群募案型,原因就出在太多產品無法如期出貨,超出金流業者的預期,也造成企業運作的負擔,寧可不碰」。〈延伸閱讀:PayPal 將不再提供群眾集資專案退款服務〉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去年底,曾經紅極一時的「貓臉辨識餵食器」群募跳票,創辦人坦承低估量產所需成本與時間,無法如期出貨也沒有能力承擔退款。除了台灣的例子,空拍機 ZANO 集資了 340 萬美元,開發公司最後表示產品因為技術門檻無法量產,宣告計畫失敗,即使募資平台上的贊助者群起抗議,但由於在募資平台上的投資人不是債權人,加上發起人表示資金已投入研發,因此無從退款。
募資跳票的後果,像是一場變相的「網路詐騙」,出資者無法尋求《消費者保護法》的保障,大大打擊了群眾募資的士氣。其實,根據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統計,硬體設計群募案,只有2成的案子會如期出貨,「預購跳票」已經成為常見的群募現況。
募資平台本身的中介角色,並不涉及資金的運作,更不承諾擔保的責任,但為了重拾贊助者的信心,國外募資平台開始導入金流服務業者保管資金的做法,像是 Paypal ,藉由募資保管、退款、撥款的時程機制控管,讓出資者可以清楚看到錢的流向,也讓群眾募資多了一份消費者保障。
但從今年6月起,金流業者卻也縮手了,Paypal 宣布退款保障服務不再適用於群募案型,原因就出在太多產品無法如期出貨,超出金流業者的預期,也造成企業運作的負擔,寧可不碰,也不讓群募退款成為痛點。
走味的美意
回到台灣,如何避險更是模糊未明,第三方支付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起步已慢,如何結合群募機制運作,至今仍未有相關的擔保法律依歸,風險仍落在出資者單方。
除了投資方承擔的「跳票」風險,發起人同時也要背負道德批判的風險,取決於,「是否真的具備募資正當性」。
去年 5 月,台大學生發起的「Climb for Taiwan」以 50 萬(約 12 萬港幣/1.5 萬美元)為募資目標,希望社會大眾能投資這群「未來領導人」爬山,理由是,這群領導人未來會成為改變台灣的重要角色。這個群募案掀起了社會輿論的撻伐,「你要爬山,找我拿錢?」的質疑聲浪,痛批大學生籌資遊玩的變相索求,讓群眾募資的美意變了調。〈延伸閱讀:集資爬山錯了嗎?〉
「回歸到群募的價值……一旦有了欺騙、不真實,就會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連鎖效應」。
原以資金導向的群募目的也開始變形,許多新創團隊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進行募資,為的是多一個行銷宣傳管道,比起一般砸廣告的宣傳,成本更為低廉,上群募平台的意義,變成行銷目的大於募資本身。
其實,「募資正當性」沒有一定的標準,撇開目的不談,全取決於出資者的「認同感」,當提案者說服了出資者認同其理念,所有的募資案都建立在「你情我願」的共享價值。
回歸到群募的價值,一個理念如何實現,無論是資金的到位、眾人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一旦有了欺騙、不真實,就會造成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連鎖效應。
新趨勢:本土化、獨立集資
小小的台灣,從 2011 年起陸續誕生 13 個群募平台,從設計、藝文,到 2014 年的社運點燃爆發,成為全球群募平台密度最高的國家,群眾募資在台灣發展近 5 年,也自行走出一條不同於國際的路,「本土化」與「獨立集資」是兩大發展趨勢。
群募,還反映了台灣社會變遷。愈來愈多結合台灣本土意識與在地需求的群募案子誕生,每個群募案的軌跡,都可以看出台灣本土意識的演進。
在其他國家前所未見的罷免立委「割闌尾計畫」,還有原生台灣的金萱字體,創下世界字型集資金額最高的紀錄,隨着一波波公民運動的愈演愈烈,台灣人尋求集體意識的認同渴望,在強調本土化的群募案上可以顯見。
有別於一般商業機制的理性、功能訴求,台灣群募發展出的「集體意識」、「在地認同」等感性訴求,成功填補了台灣民眾的情感缺口,也成為本土化群募最有力的利基。
「獨立集資」指的是,透過多元的集資工具跟網路宣傳手法,打破了缺乏知名度與資源的限制,新創團隊利用自有網站集資,不僅可以延長募資的時間限制,還不用交手續費給募資平台,還可以保有贊助名單,後續轉為會員經營的名單。〈延伸閱讀:想要群眾集資?除了集資平台外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募資平台為了爭取案源,也開始更為主動導入新創者需要的生產、銷售資源,成為多方媒合平台,連帶發展出了無限的周邊服務商機,如群眾募資顧問的輔導角色」。
網路工具人人在手,「獨立集資」的成功祕訣就在於抓緊「情感認同」與「使用需求」,讓產品本身成了自媒體,持續透過網路互動的宣傳方式,吸引着源源不絕的「粉絲」。
像是用動畫述說台灣史的「台灣吧」,以幽默口吻論述二二八事件,喚起台灣人民對歷史經驗的反思,即使是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也能用理性討論取代立場批判,還有專為台灣女生設計的生理用品「月亮杯」,解決了台灣女性到網路上找國際代買,買來的產品卻不適用於亞洲女性的困境,讓主打「台灣在地生產」、「為台灣女性量身打造」的月亮杯,創下近億元的募資金額。
獨立集資的興起,也同時代表着募資平台的優勢消失,集資案都可以透過群募顧問自行上線,像是「貝殼集器」,就是群募平台的變形產品,提供集資者專屬的網站設計與金流系統,取代過往一定要嫁接於平台的必要性。
最後,一個和「獨立募資」相關的趨勢,是募資平台為了爭取案源,也開始更為主動導入新創者需要的生產、銷售資源,成為多方媒合平台,連帶發展出了無限的周邊服務商機,如群眾募資顧問的輔導角色。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群募如何變形演進,但絕對不會消失,只要有個好點子,再加上宣傳手法的包裝,任何提案都有被看見、實現的機會。「你出錢,幫我圓夢」是一種集體共好的訴求,群眾募資帶動了資源、創意流通,實現了把夢想做大的可能性。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端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