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集資經驗談:怎麼搞砸專案,就怎麼東山再起

by Lee Hsin

本文編譯自〈 How we screwed up our Kickstarter campaign 〉;作者 Rick Turoczy

「社群,就是我們的資產。」

對位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一家以高度投入於 Kickstarter 平台聞名的育成加速公司 PIE 而言,這已可說是公開的秘密。在 PIE 發展早期,當時波特蘭高度活躍於 Kickstarter,PIE 因而獲得了整合集資平台與提案者資源的機會,因此 PIE 向來企盼著建立自家 Kickstarter 集資專案的那一日到來。

八年過後,時候終於到了。PIE 在過去的八年間以支持者的身分,見證各專案的起起落落,歷經與提案者的來回溝通、幾乎讀遍「 如何建立成功 Kickstarter 專案 」類的文章……直至親自上陣,他們仍然失足了。請注意:是「 失足 」,不是「 失敗 」。

縱然結果未按照 PIE 預期的方向發展,他們在這一次的失足經驗中仍上了十分紮實的一課。PIE 共同創辦人,同時為現任總經理的 Rick Turoczy,特以文章揭示團隊歷經初戰失利,後於中途翻盤成功救援的經驗:

在開始前,先了解 PIE 的產品內容很重要。正在 Kickstarter 上集資的 PIE Cookbook,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提供開放資源指南的社群,分享 PIE 過去創造並進行加速器的過程與 know-how。這個目標乍聽之下有點獵奇,但我們的觀點是這樣的:

1.比起資本,開發社群遠來得更重要。
2.無論專案達標與否,我們都達到推銷產品的作用。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用 Kickstarter 這個平台,我們也相信這個平台絕對辦法做到。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也是我們失足最大的原因……

1. 人們到 Kickstarter 是來灑錢的!

這是個供人集資的平台,到訪的人們抱有投注金錢的預期也言之成理。我們雖說也打算讓他們這麼做,但最讓我們驚訝的是,這個預期對於贊助者行為影響之深:他們不光是「 贊助 」,還要來「 消費 」。

我們的目標不在錢,而在人及社群,讓贊助者的焦點從「 消費 ( buying ) 」轉移至「 參與 ( joining ) 」。我們相信,我們的宣傳素材足以讓大部分的贊助者用低門檻促成高參與,甚至更熱衷的投入。理想上的狀況是:只需要 314 位贊助者各出資一些,我們便能達標。

但現實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我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過度高估推翻贊助者行為的能力。縱然團隊已經事先向既有的社群說明集資的目的,他們仍然認為他們的義務在於贊助更多的金錢;而無意投入更多參與的人們,則全盤拒絕給予任何支持,原因無他──出於平台本身的性質──Kickstarter 作為集資,核心仍與「 資金 」脫不了勾。

集資平台的受眾,本因錢而匯集。若挖不了投錢的坑,贊助者便失去參與的興趣。要在集資平台說服群眾「 錢不是重點 」近乎不可能,群眾已經被制約了,他們來到平台就是灑錢的時機,能灑愈多愈好。提案者要做的,就是把坑「 挖好挖滿 」。

2. 人們不太看(甚至不看)宣傳影片

有在研究 Kickstarter的人都會同意一個觀點:絕對不能缺少宣傳影片。


是的!就是宣傳影片!就是要用影片抓住潛在贊助者的注意力,他們就會願意買單。但是,圖表的跡象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

先不爭論影片到底重不重要,在這裡談的,是群眾對於影片的參與度。如上方的圖表,的確有很多人會點擊播放影片,然而,就連兩分鐘不到的影片,卻少有人真的把影片看完( 在撰文當時,大約是 30 % 左右 )。

縱使看完的人不多,在Kickstarter 放上影片還是能增加一定的可信度,它還是可必要的籌碼。在你了解到流失觀眾不過是幾秒之內的事( 而不是分鐘 ),最好的方式就是抓緊,有力又快速地抓緊。

3. 影片重點往前擺

我們把影片抓在大約 1.5~2 分鐘的影片,既有時間閒聊想傳達的理念,又不至於太過冗長,能充分善用宣傳影片的效益。

時間上的確是如此,但問題在於我們搞錯了順序。

專案目標的是建立社群,我們卻在影片過了兩分鐘才帶到最重要的「 社群面向 」,也就是說,影片的前 80 %,完全不是要強調的重點所在。綜合人們幾乎不看影片,這意謂著,有將近 2/3 點開影片的人,一開始根本沒辦法了解我們進行集資的完整理由。

千萬不要預期人們看到的亮點跟團隊內部所認為的一致,要完整呈現專案的概念,要像從頭說故事一樣,在影片中先提到最重要的部分,再慢慢展開故事情節。

4. 我們的內容漏畫了大餅

文案再看多次,甚至找其他人看,但你( 或說是團隊內部 )身處於局內,跳脫不了既定的立場框架:我們總認為已經切到重點,而且講得明確、清楚。

實際上卻非如此。我們雖然一再提及集資目標,卻從未明確說出「 社群>資本 」或是「 社群就是我們的資產 」,甚至是「 你要做的就是:贊助一美元 」。亦未點明:這是提供你作為新創公司育成加速器的模型,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新奇或創新的事物,應用於新的領域、公司新的發展階段,甚至是新的客群。

如同宣傳影片一樣,想表達什麼就說出來,先開門見山再舖陳。一次又一次告訴他們:你要做什麼、你要他們做什麼?

縱使我們錯估的情勢,我們仍然很幸運。有許多人願意認同我們的想法,以行動協助我專案達標。此外,我們有中途轉向,重新調整並定義走向的可能,直至專案截止的最後一刻,我們仍持續扭轉劣勢,並成功校正了偏誤:

1. 延伸目標。縱使專案的焦點仍然在於「募集愈多錢」,但由於社群對我們的重要性遠重於資本,於是我們利用延伸目標,轉個彎走到目的地:與其設定一個「贊助一美元」的坑,我們改以「社群的數量」作為吸引支持的賣點

2. 社群工具。我們發現 Kickstarter 提供的專案管理工具,十分適合用於與增長中的群眾互動,並適時更正先前我們犯下的錯誤。更重要的是,因為得以不斷更新最新消息,我們建立起一個與贊助者、潛在贊助者溝通的活絡平台,得以直接傳達發起專案的初衷,正好補足先前沒做好的部分。

除了成功逆轉了局勢,從中吸取經驗值也是相當重要的資產,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對於專案的了解,然後付諸於實行。最後,我們記錄下這些曾經踏錯過的足跡,希望留給你們作為借鏡,帶著公司或團隊向前探索,在新的錯誤裡繼續做中學。

我們探討 PIE 曾經面臨的失敗、從中學習,最後重新東山再起。因為犯了錯,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來填補、需要更開放的心態面對不足的部分,這一堂因「 失足 」而意外上到的實務課,更成為我們初衷──建立社群──的推手。

社群,永遠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