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林以涵提供)
若此刻手中有 100 塊錢,你會怎麼花?一張鈔票,可以解決一頓午餐、喝一杯咖啡、買一張刮刮樂⋯⋯。或者,你也可以拿來贊助一個好媒體,讓它持續為你報導重要的議題。
在台灣,關心社會企業的人,一定聽過「社企流」這個名字。2011 年,當時在美國工作的執行長林以涵看見社會企業在全球發展的潛力,相關中文資訊卻屈指可數。她決定和朋友共同創立一個平台,讓有志於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人能夠交流資訊。2012 年,《社企流》正式成立。
8 年來,網站累計了逾 4,200 篇文章、13 個深度專題,有超過 500 家社會企業在此刊登徵才或活動資訊。如今的《社企流》就像林以涵當初的期許,已是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資訊平台。但她和夥伴的期待並不止步於此。2019 年底,《社企流》發起網站集資計畫,希望能為這個產業創造更多美麗的火花。
每一篇用心撰寫的文章,都可能是促成改變的開端
26 歲創業,林以涵說起《社企流》這些年的轉變,也像是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逐步邁向專業成熟的歷程。
成立之初,《社企流》僅有一位總編輯,絕大多數的內容都由志工自發性的寫作。雖然文章數量不少、議題面向多元,但供稿情況並不穩定。總編輯光是潤稿、聯繫志工和洽談異業合作就已分身乏術,幾乎無暇構思如何長期經營內容。因此,當時社企流網站上的文章,有極高的比例是轉載自其他媒體。「一個充滿轉載稿的網站,不是我們對《社企流》的理想。」林以涵說。
為了提升網站的報導品質,一年多過後,《社企流》正式登記為公司。編輯台的人力也從一位總編輯,逐漸擴編至今日有 3 位正職編輯、1 位兼職編輯和多位特約寫手。編制完整的編輯團隊,每週可以寫出 10-20 篇採訪報導、國外新知編譯,每 1-2 個月會推出一個報導專題,提供讀者知識含金量更高的原生內容。
(林以涵指出,不少在社會企業工作的人,都是因為看到社企流發布的徵才資訊才找到就職機會。圖片來源:《社企流》)
8 年來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林以涵指出,有讀者看了《社企流》的報導,決定出國在相關領域深造。許多人受惠於《社企流》的徵才資訊,得以在社會企業發揮所長。也有人因為一篇文章,獲得創業的靈感。例如,《社企流》曾介紹過一家培訓街友當導遊的英國社會企業 Unseen Tours。一位讀者看到報導後,真的遠赴英國參加行程,並將這種經營模式引進台灣,讓無家者擔任台北的城市導覽。
回顧社企流一路走來的成績,林以涵說,她最欣慰的是看見平台確實凝聚了一群關心社會創新的「關鍵少數」。每篇文章都可能在讀者心中激起小小的漣漪,進而化為實際的行動,讓社會有更多不同的可能。
每年 400 萬支出,堅持不賺「沒有理念」的錢
然而,媒體影響力的背後,是大量人力、資金的投入。為了傳播重要觀念,《社企流》網站的內容皆為免費公開。讀者不需要付一塊錢,就能閱讀所有文章。林以涵推估,每年網站的營運、人力、行政等成本,大約得燒掉快 400 萬台幣。
林以涵指出,目前《社企流》主要的經費來源有二,一是舉辦付費活動,另一則是和企業進行異業合作專案。另外,網頁也出售廣告版位。創造營收的來源看似不少,但很多生意找上門時,卻是林以涵主動婉拒。例如,在和企業合作時,她只選擇真正深耕議題的夥伴。雙方可以共同倡議理念,但《社企流》不會為特定產品背書、也不刊登企業自行撰寫、具有強烈商業宣傳性質的稿件。
林以涵苦笑說,企業來稿無需編輯採訪、產製成本極低。對媒體而言,可說是「最容易賺的錢」。但她始終認為,「如果《社企流》變成內容農場,任何企業都可以來自吹自擂,我覺得是辜負讀者對我們的期待。」
正因這樣的堅持,讀者在《社企流》的網站上不會看到減肥、手遊、房地產等和社會創新創業無關的突兀廣告;點開粉絲專頁,每一則被分享的活動訊息,都是由編輯團隊確認過安全合法才同意刊登。寧可不賺錢,也不能辜負讀者對《社企流》的信任。
不要等到媒體快餓死了,大家才想到該支持好內容
近年來,台灣媒體普遍遇到經營轉型的難題:紙本式微、數位興起,過往賴以維生的廣告收入不斷下滑,品牌預算多轉移至社群媒體、搜尋引擎廣告。亦有媒體嘗試推廣付費訂閱或定期定額贊助,希望能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內容付費在台灣能夠成功嗎?
林以涵坦言,成立《社企流》 8 年以來,最讓她挫折的正是人們對智慧財產權缺乏尊重。未經授權任意轉載的盜文是家常便飯,她曾在擔任社會企業競賽評審時,發現參賽者提供的資料幾乎全都照抄自《社企流》的報導。也曾有學校老師將《社企流》製作的剩食議題懶人包當成教材使用,卻沒有事前詢問授權費用。
「大家似乎認為,好內容不需要花心力產製、不值錢,想用就直接拿走。」林以涵說。也有不少單位詢問《社企流》能否授權轉載文章,但聽到需要付費後就再也沒有下文。她認為,若智慧財產權無法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支持,願意製作原生內容的媒體只會愈來愈少。「以後,我們是不是只剩下內容農場可以看?」她反問。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上線 3 個月以來,已獲 100 多人贊助支持,但和團隊原先設定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對此,林以涵坦言,「我們不想一直喊缺錢、打悲情牌。對讀者來說,贊助《社企流》好像變成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她指出,《社企流》確實沒有立即的財務危機;然而,歷年來網站的年收入平均僅 50 萬元,約是成本的 1/8,長期負擔其實不小。
(每個月 100 塊錢,就能讓媒體獲得穩定的收入,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圖片來源:《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
用一頓午餐的錢,讓認真的媒體得到應有的回報
林以涵指出,若定期定額的集資計畫能為社企流網站帶來穩定的收入,團隊會花更多心力製作原生內容、更有規律地分享社會企業徵才、活動等訊息,也將針對食農、環保、弱勢就業等社會議題建置方便查找的雲端資料庫。當重要事件發生時,也能扮演社會創新創業領域「前哨站」的角色,即時報導、反映產業的變化。
例如,今(2020)年 3 月,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不少社會企業的經營受到影響。《社企流》為此發布問卷進行調查,在短短一週內收到近 40 家社會企業的回饋。透過專文報導,具體呈現當前社會企業在嚴峻的情勢下所面臨的衝擊,也整理政府近日頒布的可用資源供讀者參考。報導一出,即有許多公、私部門的政策制定與資源提供者與《社企流》聯繫,詢問是否有可以協助之處,也有多家媒體詢問轉載授權。「像這樣報導其他媒體較少關注,卻對產業非常重要的題材,就是小額贊助社企流網站能創造的效益。」林以涵說。
此外,這次集資計畫也設計了不少讓贊助者深入參與編輯台運作的方案。例如,每月贊助 100 元,就能加入《社企流》成立的「電力小兵專屬社團」,票選自己想看的專題。每月贊助 600 元,還可以選擇成為獨立特派員,跟著編輯出外採訪心儀的社會企業。贊助者不只是付錢的人,也是團隊的一份子。
資訊氾濫的時代,網路上從來不缺免費的文章。但你所花的每一塊錢,都將決定這世界的樣貌。用一頓午餐的預算,就能讓認真做內容的媒體得到應有的回報,陪你走得更遠、更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