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公益企業的眾籌鼻祖Kickstarter,在創辦六年裡都改變了什麼?

by 好奇心日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好奇心日報,作者:鐘舒婷

本週二,聯合國難民署在Kickstarter 的眾籌項目結束了,7 天籌得177.7 萬美元。

“聯合國難民署正在努力補救一個全球性危機。你可以伸出援助之手。”——作為Kickstarter上月宣布轉型公益企業來的第一個公益項目,Kickstarter與聯合國難民署共同發起了這次旨在幫助敘利亞難民的募款

除了在首頁的活動圖,在其他項目的頁面中也露出了碩大的藍色橫條,佔據網頁1/10 的空間,提醒大家幫助難民。

Kickstarter 敘利亞項目頁面Kickstarter 敘利亞項目頁面

2009 年4 月創立以來,Kickstarter 從零開始建立了互聯網眾籌模式。所謂眾籌,就是發起人在互聯網上發布創意,形式不限,以各種方式吸引大眾為其捐助金錢的活動。

根據Kickstarter提供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已經有960萬人在這個全球最大的眾籌平台資助過項目,總計超過20億美元。現在每分鐘的捐助額都超過1000美元、每天至少有40個項目達到目標金額。

在新聞報導中,Kickstarter 往往和智能硬件產品同時出現,而國內的效仿者點名時間、京東眾籌等看起來幾乎等同智能硬件線上商城。但在Kickstarter 成立的六年多時間裡,硬件科技產品卻不是主流。

 

除了硬件,Kickstarter 上還有些什麼?

儘管我們對Kickstarter 的印象通常停留在科技類硬件上,根據公開資料,音樂、藝術、影視類是Kickstarter 上最大的類別,成功募捐項目占到一半以上,而遊戲類則常年佔據募捐數最多的寶座。

Kickstarter 各種類項目數量

曾經默默無聞的音樂人Amanda Palmer,曾做過一個主題為“The Art of Asking” 的TED 演講,講述她在Kickstarter 上眾籌新專輯,最後得到了120 萬美元的支持的故事。項目成功後她為了回饋支持者,還另外舉辦歌迷家庭聚會,並完成了巡演的夢想。(延伸閱讀:Amanda Palmer轉戰音樂類集資平台 Patreon

Amanda Palmer 眾籌頁面Amanda Palmer 眾籌頁面

也有人在上面為了眾籌個性T 卹、書本、繪畫、紀錄片等,例如記者Anderson 靠Kickstarter 完成了獨立電影Wish I Was Here 的拍攝,並在影院上線;母親薛曉嵐將教導孩子中文的經驗出版成書,並獲得了設計雜誌《Wallpaper》的年度生活革新獎……

Kickstarter 各類別項目成功率

但在Kickstarter 募資最多的前20 項目中,前三名都是科技類的硬件:2015 年的Pebble Time 和2012 年的Pebble 第一代產品、Coolest Cooler 等。

科技類的項目成功率只有20%,是所有項目裡最低的。科技硬件類項目呈現出明顯差異,獲得大量媒體報導的人氣項目聚集了大部分的資金,而其他項目大多會失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常聽到Kickstarter科技類硬件的消息報導。

Kickstarter 各分類項目成功率排行

 

這些項目是怎麼到你面前的?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公開和流通,是Kickstarter 能成立並發展的原因。

2002 年,當創始人之一的佩里·陳(Perry Chen)打算和朋友一起舉辦一個DJ 秀時,但卻無法確定是否能賣出足夠的門票,同時也籌不夠15,000 美元的前期投入。

DJ 秀泡湯了,但這讓佩里開始思考:新事物的出現都有風險,怎樣才能讓有創意的人能夠先拿到資金展開嘗試,並且又能將風險降低?假如辦不成DJ 秀,就把門票錢退給大家。

理論上說,在現有的市場下存在著很多尚未被滿足的小眾需求,常見的如個性化的T 卹、只有自己喜歡的歌的CD 等,以前沒有人知道怎麼找到這部分需求的人,在互聯網誕生後,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集中到一起的可能性才終於誕生。

Kickstarter創始人,左為佩里·陳,右為揚西Kickstarter 創始人,左為佩里·陳,右為揚西

2009 年,佩里在紐約一家咖啡館遇見揚西·斯特里克勒(Yancey Strickler),兩人對這個想法一拍即合,隨即誕生了Kickstarter 這個網站,使命是幫助有創意的點子成為現實。

假設你有一個很好的想法,並打算上Kickstarter 眾籌,那通常要經歷哪些步驟呢?

首先需要保證項目符合Kickstarter 的分類,因為這個網站通常只接受創意的項目,如果你的項目是關於硬件的,還需要有實物原型以及製造計劃。

然後,眾籌發起人還需要向Kickstarter 提交一份完整的項目策劃,例如是一個能通過太陽能充電的手機殼,就需要提交這個手機殼的詳細信息參數、製造計劃、截圖、原型、回饋方案等,最好還有一個吸引人的視頻。通過Kickstarter 的審核後,再確定項目的最低募資金額和截止日期。

最後就是宣傳和等待了,在Kickstarter,如果項目失敗,那麼所有金額就原數退回,發起人一分錢也得不到。反之Kickstarter 在扣除5% 的手續費後,會將籌款轉給項目發起人。

 

這六年半,Kickstarter 給世界帶來了什麼變化?

Kickstarter 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大牌唱片公司和好萊塢不願側目的音樂與電影項目以及藝術、戲劇、連環畫和時尚項目提供一個平台,因此Kickstarter 鼓勵的,是那些不會被擺在超市貨架上的、製造於工廠流水線之外的項目。

它提供一個展示和募資平台,不參與項目的任何過程,任何人都可以登陸網站展現他們的創意。每個項目或產品都由發明者自己負責,專利權也屬於發明者。

在Kickstarter “全部或者零” 規則下,如果一個產品失敗,也許就說明這個產品能吸引的用戶過少,相當於市場調研。如果一個產品成功了,那麼發起人就得到一筆早期資金,為實現自己的創意踏出第一步。

而項目投資人作為產品的第一批用戶,也能獲得創造某個事物的參與感和自豪感,他們可以在社區向發明者提出建議,並向身邊的人推廣。

Kickstarter Top 20

其中,兩次打破Kickstarter 眾籌記錄的Pebble 智能手錶可能是最耳熟能詳的例子。2012 年4 月,創始人Eric Migicovsky 和團隊無法為自己的硬件創業項目Pebble 拿到風險投資,只好試著將產品放上Kickstarter 眾籌。

出乎意料的是,兩小時內他們就完成了10 萬美元的籌款,一天過後就突破了100 萬美元,最後他們完成了1026 萬美元籌款。

三年前,矽谷地區的風險投資人對智能手錶稍顯猶豫,認為這還是個未被證明的市場。儘管畢業於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但Pebble還是拿不到投資。走投無路的Pebble卻在Kickstarter上籌到了資金,推出了兩代產品。雖然智能手錶有沒有未來還不知道,但超過數十萬Pebble用戶正是因為眾籌的存在才有可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手錶。

並不是每個人想要的東西都適合其他數億人,Kickstarter 讓這些小眾的夢想有機會變成現實。

 

在Kickstarter 的影響下,還誕生了哪些眾籌模式?

在Kickstarter 後,也衍生出產品眾籌、股權眾籌、債券眾籌、公益眾籌等概念。

Indiegogo 則是另一家人們常提起的眾籌網站,後者雖然比Kickstarter 早一年成立,但上面的眾籌項目不限定客戶類型以及項目限制。

而且Indiegogo 項目發起者可以選擇“全部或者零”模式還是“靈活資金”模式,選擇後者的話,不管是否能達到目標金額,項目擁有方都可以將捐資收上來。然後Indiegogo 根據規則收取4 – 9% 浮動的佣金。

國內的點名時間,由於商業環境不同,基本是一個智能硬件的電商預售類網站,專注於做國內硬件產品的首發和預售,以較低的預訂價格來吸引用戶投資。

而京東的眾籌平台,除了眾籌智能硬件、好妹妹樂隊的工體演唱會外,今年3月上線的私募股權眾籌平台,讓普通人參與到創業公司股權投資中來。具體來說,京東採取“領投+跟投”的方式參與投資,領投者一般來自風險投資機構,或者比較有名氣的天使投資人。

目前海外的股權眾籌平台有FoundersClub 、Crowdcube、Seedrs、 Angels Den、Crowdfunder、Funding Tree 和Investing Zone 等。

以FoundersClub 為例,它的誕生得益於美國《創業企業融資法案》(JOBS 法案),該法案允許小投資者進入初創公司股權融資市場,在天使和風險投資機構之外引入更多資金。

該公司和Y Combinator  孵化器、500 Startups合作,選擇那些經過孵化器預先篩選的優質項目,找到那些具備“高客戶增長、錢途樂觀、受投資者追捧和其他增長信號”的初創公司,供給符合標準的投資人。

此外,Kickstarter 還衍生了各類細分眾籌網站:只捐助科研項目的Experiment、只捐助給創意生產者的Pozible、挖掘創業公司的Crowdfunder……

 

Kickstarter 變成公眾企業是因為賺不到錢么?

並不是。和免費甚至倒貼起步的科技創業趨勢不同,Kickstarter 從每一筆成功項目中徵收5% 的手續費。

目前Kickstarter 已有93,925 個項目成功籌到目標金額,總額超過20 億美元,那麼這家公司六年來的收入約有1 億美元。

Kickstarter 逐年募資金額

根據創始人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的說法,過去三年,Kickstarter平均每年淨賺500 – 1000萬美元。

目前Kickstarter 只在2011 年進行一輪11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人包括Twitter 的新CEO 傑克·多西、知名創業者投資人Chris Dixon 等。同在紐約的熱門創業明星Foursquare 同樣在2009 年創立,以每年一輪的節奏已經融資6 輪,總計1.6 億美元,但還沒開始盈利。

Kickstarter 沒有尋求更多融資,儘管催生了很多其他眾籌模式,但Kickstarter 並沒有試圖進入這些市場,沒有進行擴張和上市的打算。

投資人在Kickstarter上轉型為公眾企業後也表示,Kickstarter從第二年開始就已經盈利,這些錢已經給予創始人、投資人、員工足夠的回報,賺錢不是Kickstarter的目標。

 

但Kickstarter 確實不會有特別大的擴張潛力

Kickstarter 的名字來自kick start,意思是摩托車的腳蹬啟動器,而它確實幫助了數萬個項目起步了。

但問題是起步之後,絕大多數公司便不再需要繼續通過Kickstarter 平台來繼續融資。

通過Kickstarter 證明自己的項目,其中有少數團隊成長起來,甚至被收購,但Kickstarter 提供的投資並不佔有股份,因此不能夠像風險投資一樣,隨著這些公司的成長而賺到錢。

從Kickstarter 獲得第一筆資金的虛擬現實項目Oculus Rift 可能是另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例子。

2012 年,Oculus Rift 在Kickstarter 上籌得250 萬美元,用這筆錢做出了第一個開發原型。

靠著這筆錢,Oculus 的團隊一路發展到被Facebook 以20 億美元收購。假如它的早期投資者像Y Combinator 孵化器的標準做法一樣,抽取7% 的股權,就能在收購時獲得1.4 億美元。

但無論是Kickstarter 還是那些早期投資人,都沒有從Facebook 的交易中拿到一分錢。

Kickstarter 大多數籌到的金額在1000 – 9000 美元之間,目前Kickstarter 上募資超過100 萬美元的項目為127 個,只佔總成功項目的0.01%。

Kickstarter 項目最終募資金額分佈

對於成規模的公司而言,通過Kickstarter 實驗想法、進行宣傳的意義更大。因此儘管Kickstarter 的項目數​​、投資人、融資金額每年都在提升,但Kickstarter 的收入並不會呈現爆發性增長。

 

Kickstarter 變成公益企業意味著什麼?

公益企業(Public Benifit Corporation)不是福利機構,Kickstarter 依然是一個盈利性組織,但在做決定時會更考慮社會影響,而非完全跟著股東的意願走。

傳統商業公司的唯一目標是最大化滿足股東的收益,公益企業則是一個折衷。根據該公司的新章程,Kickstarter 會抽取稅後5%的利潤去支持藝術和抗爭不平等的活動,並保證向公眾保持透明,每年報告社會和環境狀況。

給敘利亞難民籌款,是Kickstarter 的第一個慈善項目,改變了項目必須得有產品才能上線的傳統,也許未來Kickstarter 還會專門開設公益分類。

其它方面,Kickstarter 和正常的公司沒什麼太大區別,這意味著它還會繼續發展,並從中​​獲得收益。

雖然不是又一個蘋果、Google 式的賺錢奇蹟,但Kickstarter 以及它所引發的眾籌模式讓那些只有少數人感興趣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就挺好的,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