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對 facebook、line、instagram 等社群軟體又愛又恨呢?愛它讓人無時無刻與各方資訊接軌,恨它讓人視線黏著螢幕、一天不滑就像生活少了一塊。每個人對社群軟體的期待不盡相同,但從 2011 年的茉莉花革命開始人們便發現了,社群軟體的即時便利性,確實能在某些時機讓需要的人匯集足量關注與幫助、產生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近日,facebook 官方對外宣布即將開放「個人籌款(Personal Fundraisers)」功能,意即使用者可以在特定需求類別下,以個人名義透過臉書直接發起群眾集資。
使用者向 facebook 提出申請後需要 24 小時的審核工作時間,目前需求類別有六大類:
- 教育:教科書、教材、出國進修等
- 醫藥:個人疾病的療程費用
- 寵物醫療:寵物疾病的療程費用
- 緊急公眾事故:地震、海嘯、恐怖攻擊等天災或人禍
- 居家意外:家裡失火、遭小偷
- 殯葬事宜:為往生者處理後事
根據官方釋出的畫面與示範影片,通過審核後會像一般群眾集資平台提供的專案頁面一樣,有專屬的照片欄、集資金額進度條與贊助鍵,以及「哪些朋友也贊助了」的提示文字,好處是不需要再外連到其他網站,而且提案者與贊助者的真實身份更容易被檢驗;同時要注意的是,facebook 會向使用者收取集資金額的 6.9% 加上 30 美金作為手續費,並且這筆費用也會用於系統維護、強化安全機制等長期發展規劃,雖然這個功能目前僅向 18 歲以上的美國使用者開放試用版,但假如幾週內試行效果不錯,facebook 希望能繼續改善它,擴大造福所有使用者。
事實上,這些基於個人需求的群眾集資提案在歐美國家是很常見的,例如美國就有為這類專案而生的專屬平台“GoFundMe”,在 GoFundMe 的 2016 年度報告指出:全美國約有 22% 的人曾經參與群眾集資成為贊助者,在這之中有 68% 的人贊助過上述「以個人為中心」的集資計畫,其中又有 28% 的贊助者是贊助給一個「完全不在自己生活圈內」的陌生人。
除此之外,經 facebook 系統認證的公眾人物、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也可以在直播畫面中加入「贊助(Donate)」按鈕,網友們不僅能透過直播和粉絲專頁互動,還能以金錢實際支持。
狹帶著緊密社群連結的優勢, facebook 開發與群眾集資相關的功能並不讓人太意外,或許我們可以持續觀察、等待更多使用者回饋意見後,再來與一般群眾集資平台作出更多面向的比較。
資料來源:facebook 官方消息頁
【相關文章回顧】
❏ 沒錢治病可以群眾集資嗎?
❏ 遭槍擊身亡歌手Christina Grimmie,經紀人發起集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