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第六屆殺人影展《洞》──當洞相連成道,溫柔之河會解救下個孤島

by 郁子

(圖片來源: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為什麼是我?」『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這些經典的「與惡金句」你還記得嗎?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只在完結篇創下 3.40 的高收視率,也因而喚起部分大眾對媒體道德、死刑存廢、加害者家屬的弱勢等社會議題的關注。

在上述舉例中,「死刑存廢」一直以來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一題:「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作奸犯科的人如無被嚴厲制裁何以安人心?」「死刑只是以暴制暴,如果是誤判呢?殺完了然後呢?」

在各方人馬爭得天翻地覆時,無論你支持哪一派,都該來看看這個名為《洞》的「殺人影展」集資計畫


(圖片來源: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這一次我們不靠文字,讓影像說故事
社團法人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所提出,第 6 屆殺人影展以「」為主題,預計在台北光點華山 (10/17-20)、台中萬代福影城 (10/23)、高雄電影館 (11/8-9) 三地,透過策展概念的規劃及呈現,試圖引領社會大眾對「死刑」的相關議題進行探討思辨:死刑某種程度上能說是一種極致暴力,處死人真能達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嗎?我們對於死刑的期待是什麼?死刑存在真的能降低犯罪率?


(圖片來源: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也許,槍決不只在死刑犯身上留下「洞」
同樣的問題被反覆抽絲剝繭、不斷深入剖析,網路上隨便一搜就找得到太多不同論點和思辨的痕跡。可撇除抽象而富含想像空間的文字,本次的展覽將透過影像和影音,以更直接暴力的感官體驗將「殺人」和「死刑」具象化,引領觀展者不斷反覆思考論證、自我肯定與質疑,最終在那些死刑存廢未被明確定義的模糊地帶中,看見你的、我的、他的身上一個一個的「洞」。

「洞」意味著那些懼怕、困惑、無助的感受:躲在每個表面和平的日子裡、蹲在每個人我接觸間手足無措,成為日常的動態潛伏因子,鑿出一個個孤立的洞。


【開幕片】《絞死刑》|1968年|日本|導演:大島渚|片長:118分鐘 (圖片來源: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用一部電影,換一塊靈魂碎片
由 1968 年的電影《絞死刑》作為開幕片,對觀展者展開一連串的無聲提問,本次影展也選入來自日本、台灣、澳洲、馬來西亞、伊朗、英國、美國、丹麥、馬拉威等國家的劇情片及紀錄片,包括周美玲導演的《阿青,回家了》及入圍坎城影展短片的《審判》等作品,讓社會大眾看見受害者家屬、犯人家屬、目擊者、每個接受資訊者因著一場死刑形成的「洞」,期待那些洞能因被聽見或看見而相連,互相共鳴、癒合,最後凝聚匯流成一條溫柔的小河,流向些無人關心的荒漫之地,最後,沒有人再是一座孤島。


【閉幕片】《有罪》|2017年|澳洲|導演:Matthew Sleeth|片長:82分鐘。(圖片來源: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三年舉辦一次,殺人影展《洞》開放免費進場
根據團隊說法,之所以每 3 年才舉辦一次殺人影展,主要還是因為廢死聯盟資源稀少,無法負擔一次影展需要耗費的人力及經費,且為了要讓更多人的可以參與,影展不僅全部免費,每一場次的映演後都會邀請專家座談。

目前,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計畫正在嘖嘖上進行,贊助者可根據贊助金額得到手工香皂、帆布袋、書籍、影展 VIP Pass 資格等回饋品。如果你對死刑存廢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期待能去這個展覽走走看看,在 9/21 前都還來得及點進去支持他們喔!

>>> 點我前往第 6 屆殺人影展《洞》集資頁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