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沛的海洋資源與多樣化鯨豚物種,超乎你我想像。世界有將近 90 多種鯨豚,在臺灣外海出沒的就有 30 多種;而得天獨厚的東部海域,更是鯨豚棲息和遷徙的重要路徑,在花蓮曾目擊到的鯨豚種類就多達 20 種,佔世界近 1/4。除了最常見的老朋友——有「海上鯨靈」美稱的飛旋海豚外,甚至也曾目擊到抹香鯨、大翅鯨等大型鯨類,這是大自然賜給海島臺灣的禮物,也是珍寶。
然而,遺憾的是,臺灣雖然四面環海,但近年因為人為活動的高度發展,許多海域均遭受污染與破壞,生活其中的鯨豚也深受其害,長期受到漁業活動、船隻轟轟響的噪音、船隻撞擊與不當的遊憩活動干擾,或海洋污染、廢棄物等影響,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與壓力。如原本在西部常出現的白海豚,近年已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還來得及之前,東部海域這片臺灣最後一片淨土,更需要好好守護,才能永保湛藍美麗。
(除了鯨豚保育,黑潮也長期與賞鯨業者合作,致力推廣友善賞鯨,帶領民眾用友善的方式親近並認識海上的鯨豚。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黑潮深耕花蓮 26 年,致力於鯨豚保育
臺灣第一個關注海洋、為鯨豚發聲的非營利組織「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深耕花蓮 26 年,長期為鯨豚保育默默耕耘、努力著,也與優質賞鯨業者合作,致力於推廣友善賞鯨,引領遊客透過友善的生態旅遊方式,對海洋、對鯨豚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更瞭解如何守護牠們。
而經過長期的研究與調查,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深深體認到,海洋中的人為活動既然難以避免,加上現行法規不足且遙不可期,唯有更積極的行動,才能讓東部海域鯨豚得以安然無憂。更重要的是:物種保育只能治標,唯有棲地保育才能治本。但由於鯨豚游動與遷徙的範圍,往往橫跨多國海域,要串起整個區域、落實聯合保育,其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花蓮海域最常目擊到的大型鯨類:抹香鯨,當牠們高高舉起尾鰭,總是會引來民眾一陣驚呼。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守護東部海域鯨豚,以 IMMAs 國際認證為目標
有鑑於此,2016 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開始推動「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 (IMMAs) ,以全球海域為尺度,整合海洋哺乳動物的棲地分佈、移動路線及生存威脅等資料,不但有助跨國海域間的串聯,也能在海洋保護區的劃設上,提供更強而有力的支持。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也在 2021 年率先提出《海洋綠洲計畫》,以申請成為「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MAs) 為目標。目前世界已有 280 個 IMMAs,若取得此國際認證,不但可有效助攻、督促政府劃設海洋保護區,也將是臺灣第一、東北亞第一處 IMMAs!
(圖片來源:《海洋綠洲計畫》集資頁面。)
步入關鍵銜接期,《海洋綠洲計畫》邀請大眾響應支持
近 3 年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持續不懈地推動《海洋綠洲計畫》,2024 年將進入最重要的第二階段關鍵銜接期,從研究人力、展開海上調查、採購各項設備等,諸多準備工作,每一項都不可或缺也不能中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亦在 2024 年為《海洋綠洲計畫》發起群眾集資,規劃分階段集資達標金額,長期用於教育及保育理念推廣、鯨豚生態海上調查、器材與設備更新、鯨豚專案研究計畫、調查研究成果發表等不同面向。
為了鯨豚的永續生存,為了海洋的湛藍美麗,歡迎支持《海洋綠洲計畫》——凝聚出豐沛的海洋保育聲量、讓計畫一步步穩健向前邁進,點亮臺灣海洋之光,讓全世界都看見!
>>> 點我前往《海洋綠洲計畫》集資頁面
本文為外部投稿,圖文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群眾觀點整理編輯。
延伸閱讀:
・【中華鯨豚協會專訪】前進擱淺救援現場──回歸大海前,人與動物各自掙扎
・地震重創、鯨鯊死亡,日本「能登島水族館」發起災後重建集資計畫
・台灣最美海洋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與萬名學子面對面,海洋之子 2.0 集資再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