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居家服務、文化傳承⋯⋯ 「烏度尼岸部落廚房」肩負 13 個部落的日常,集資盼走向下個 20 年

by 劉郁葶

(封面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facebook 粉絲頁面)

「廚房,是泰雅族家裡最大的空間。」在台中和苗栗分界的大安溪畔,有一間熱鬧的廚房,陪伴 13 個部落、老中青幼四代的人們,在地好好生活、深耕。

這間廚房是「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所成立,22 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使得大安溪流域一帶的部落對外道路和家屋被震垮,讓回家路變得更加難行。沒想到,災難促成青年們返鄉、協助重建工作,發展一系列的支持工作。 

協會在部落蓋起的廚房,為長者送餐、開設文化課程,提供部落的婦女、青年就業機會,不用離鄉背井。「德瑪汶」代表泰雅語的「深耕」之意,團隊表示:「當我們決定回家深耕,希望這裡不只是族人可安心回來的地方,也成為理念與文化編織、延續的重要匯集。」

這些年,德瑪汶協會完成約 74,000 份的送餐行動、4,200 趟的醫療載運;同時,也開發友善商品、支持 30~40 位族人考取證照,並陪伴 318 位孩子,融入泰雅文化的生活環境長大。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facebook 粉絲頁面)

近期,團隊發起《烏度尼岸部落廚房互助共建計畫》,希望將資金用於更新廚房設備、維運送餐服務,並購置多功能載送車,同時擴大部落照護服務、培育青年人力。

Utux nian (烏度尼岸) 在泰雅族語是「一起吃飯的團體」,吃飯之外,人們也因凝聚而能互相照顧、分享生活。這個廚房不只是煮飯的場所,更是屬於部落的、縝密的互助網絡。部落廚房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送餐、居家服務等協助外,也開發適合長者從事的養雞、種菇工作,使長輩從做中持續感受成就與尊嚴。

另外,廚房也肩負起「兒少陪伴」與「文化傳承」的任務,除了陪孩子寫作業、讀書,也開設文化課程,讓孩童們了解生活與文化的重要性。婦女、族人也能因此在地就業,不用到外地尋覓工作;由在地長出來的力量,根紮得深、走得長遠。

部落廚房已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中心,廚房最年長的工作者香蘭 YAKI (阿嬤):「我從剛成立就在廚房工作,已經把這裡當自己家。廚房不在的話,實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facebook 粉絲頁面)

德瑪汶團隊的日常忙碌而充實,每天早上 8 點半,團隊會先圍著餐桌開會,互相協調、交流;9 點開始為部落長者做午餐便當,此時廚房最忙碌的時刻。長者的飲食需求各有不同,工作人員總是細心地為每個人備餐。

到了 11 點,夥伴們騎車沿三條路線送餐,團隊服務範圍沿大安溪流域,共涵蓋 7 個部落,並與各文化健康站合作。對他們來說,送餐不只是一份餐點,而是有機會探望長者、陪他們說說話。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facebook 粉絲頁面)

休息過後,下午 2 點團隊開始做產品和出貨。下午的部落廚房變成小工作室。團隊開發自產蔬果、共有雞、竹製健走杖、泰雅編織品等,商品成為城市的共好供應鏈,也為族人帶來了成就感。

另外,此時也是「小學生的文化課」,下課的小學生們會湧入廚房農耕、烹飪、編織,藉此理解到文化即生活,部落當中的長輩、婦女都是最好的老師。

到了傍晚 4 點半,則開始了第二輪的料理;晚上 6 點是了孩子的陪讀時間,部落廚房成為放學後,繼續守護孩子們的地方。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facebook 粉絲頁面)

然而,人會老,廚房會舊,20 年過去了,有些婦女從媽媽做到變 YAKI (阿嬤),難以負荷廚房的高勞力;廚房設備不敷使用,家電、廚具、廚房空間等硬體設備已開始破損。此外,帶著團隊們訪視部落、雨天送餐、接送長輩與學生、下山採購、運送貨品的多功能交通車,因長年奔波而開始故障、即將退役。

部落廚房若想走向下個 20 年,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努力;因此,團隊希望獲得資金與支持,讓新一代年輕人投入部落工作,為長者找到適合的工作位置。如果你也認同部落廚房的理念,希望團隊繼續在這片土地深耕,歡迎到集資頁面了解詳情並贊助!

>>> 點我前往《部落廚房互助共建計畫》集資頁面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