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如何打進歐美集資市場?Indiegogo 和貝殼放大告訴你秘訣!

by 劉郁葶

(封面來源:貝殼放大 facebook 粉絲專頁

隨著群眾集資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提案者不只在本土集資,也有意拓展海外版圖,在海外集資有什麼眉眉角角需要注意? 有什麼平台或資源可以善加利用?

由貝殼放大主辦的《貝殼大航海時代講座|第三彈》在 9/10 (五) 線上登場,邀請到 Indiegogo 國際行銷策略顧問 Amy Chiu、Indiegogo 硬件事業部專案經理 Kennie Qiu 與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以「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為題,分享歐美集資市場趨勢與提案前的準備建議。


(圖片來源:「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講座簡報)

Indiegogo 服務彈性,疫情帶動特定產品熱潮
講座一開始,由 Indiegogo 國際行銷策略顧問 Amy 介紹 Indiegogo 的背景:Indiegogo 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群眾集資平台,於 2008 年創立,每個月累積 2,000 萬訪客人次,贊助者來自全球 237 個國家與地區。Indiegogo 最主要的市場包含北美、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亞洲區最多的使用者則來自澳洲、日本;Indiegogo 自 2016 年開始積極往亞太發展,至今在亞太地區累積 71 件百萬美金集資計畫。

Indiegogo 站上提案類型多元,除了最早發跡的影視產業外,還包含科技 3C、設計、公益⋯⋯等類型。Indiegogo 硬件事業部專案經理 Kennie 也分享疫情下熱門產品,疫情迫使多數人都待在家中,對飼養寵物的興趣也因而提升,「寵物智慧產品」的集資效果不錯;加上多數人改為居家辦公,升降桌、美容燈光等「居家辦公設備」也獲得不錯的迴響;小廚電、烹飪工具讓消費者不用外出,在家即能做出高級餐飲,在 Indiegogo 也有亮眼表現。

此外,折疊式跑步機、爬梯機等「居家健身類產品」,與指尖陀螺、遊戲機等紓解焦慮的「娛樂休閒產品」,以及讓人們避開大眾運輸工具的「騎行產品」,各自在 Indiegogo 上得到很好的成績。

Amy 進一步指出,Indiegogo 的特色在於「彈性」,這也是和 Kickstarter 最大的差異。以達標來說,當提案者在 Kickstarter 沒有達到集資目標,就無法在下線後拿到集資金額,然而,Indiegogo 會提供彈性的方案。在資源層面,Indiegogo 提供個人化的推薦,另外有行銷部門專門做曝光與流量;從前測、集資、預購到實體通路,每一個環節 Indiegogo 都會提供服務,諮詢團隊也會一對一指導和策略諮詢;在風險管理上,Indiegogo 會嚴謹審核提案,從上線資格到集資撥款皆嚴格把關,最終才會發放資金。


(圖片來源:「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講座簡報)

跨足海外集資,讓世界看見產品的好
提案者可能會好奇:「產品為何要做海外集資?」Amy 說,想必大眾都對蘋果、小米的發佈會印象深刻,「每一次的海外集資,都是一次面向全球觀眾的線上新品發佈會」。集資除了可以募集生產資金,還能驗證市場、分析消費者輪廓,在集資期間,更可以建立社群、增加品牌知名度,為產品在正式進入大眾市場前,打下良好的銷售基礎。

至於什麼產品適合在 Indiegogo 上對全球集資?Kennie 表示,Indiegogo 期望上線的產品是「全球首發」,意即完全創新、其他海外渠道沒有的產品,或者產品本身具備更好的性能,簡單來:「完全沒有的產品,或是外面市場已經有了,但我們更棒」,會是 Indiegogo 偏好的產品,而平台也會花較多資源在首發專案上。

另外,有關於集資的海內外順序,Kennie 提到,如果是已透過台灣本土的集資平台進行本土集資,Indiegogo 也可以接受產品日後來平台做歐美集資;但若是台灣產品已做了日、韓集資,將無法用同一款產品做歐美集資,如此會和 Indiegogo 上的受眾重疊。因此,Kennie 建議可以先來做歐美集資,再來做日、韓集資。此外,由於 Indiegogo 的會員有 70%80% 為生理男性,因此客群主打生理女性的產品,例如美容保養用品,集資成功的難度較高;提案團隊在提出此類產品前,需多加思考是否適合用 Indiegogo 來集資。

(圖片來源:Indiegogo 官網

影視內容海外集資,需注意題材關聯性
除了產品性質的集資計畫外,Indiegogo 也有許多影視、表演藝術的專案。Amy 分享,Indiegogo 當年從影視發跡,近期有一部美國紀錄片《The Star Trek Voyager Documentary》集資超過 200 萬美金,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不過 Amy 提醒,影視內容若要海外集資,需要注意海外觀眾對題材的敏感度與相關性。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則表示,從 Indiegogo 的 “Indie”,就知道集資一開始是很多人想支持獨立的創作者,只是創作已不侷限於「內容」,也包含「產品」。而在製作文化內容時,有「認同的粉絲」相當重要,若台灣的提案者已有眾多國際粉絲,就不需侷限於台灣的群眾集資平台,可以直接在海外平台集資,甚至可能因為在海外平台得到關注,而有「鍍金」的效果,回台灣後得到更多肯定。


(圖片來源:「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講座簡報)

如何打進歐美市場?「在地化溝通」為關鍵
林大涵分享,過去較少人知道貝殼放大在做海外群眾集資,其實目前出海集資的台灣團隊,約有一半以上由貝殼放大執行。貝殼放大自 2014 年創立以來,已累計服務超過 400 件成功集資專案、總金額累計超過 1 億美金,其中服務的千萬台幣專案將近 90 件。 

在海外集資方面,貝殼放大服務近 100 件成功集資專案,過去統計台灣團隊到海外集資金額排名前 10 的專案,當中有 7 件由貝殼放大提供服務,例如月球燈 Luna Light 累積 2,000 多萬台幣的贊助金額,依然是台灣團隊在 Indiegogo 上集資金額的紀錄保持人。

林大涵認為,貝殼放大在歐美專案的成功要素可分為以下幾點。首先,要做到「在地化溝通」,在台灣,多數團隊會透過問卷調查來蒐集市場的想法,但不同國家對「填問卷」的習慣不同,同樣方法到歐美未必行得通;因此會建議想海外集資的團隊,建立一頁式的前測頁面,有利於被檢索時的 SEO 排序。他補充,Indiegogo 有「獨家內建前測頁面模板」,提案者可以在 Indiegogo 透過前測模板發展內容,並從中了解什麼內容才是吸引人的,以創造出更好的流量。 

此外,集資頁面上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不只是當地的市場風格、溝通方式,「講故事的方法」都不見得一樣。在台灣,比較常見的是「情境式」敘事方式,但碰到不同的專案類型,不同地區的人想了解的也會不同,例如掌上型 3A 級遊戲機,比起情境,贊助者更在乎遊戲實際運作的效能。

另外在商業攝影上,林大涵不太建議把台灣的素材原封不動搬到海外,若只是涉及商品近照,或許不需要重新拍攝;但牽涉到人、氛圍,則會建議針對不同市場調整影像,以符合當地的視覺風格和溝通方式。

林大涵指出,平台能為集資計畫帶來最大貢獻來自 3 個管道,第一是「首頁的版位」,第二為「電子報」,第三是「只有平台知道的資源」,例如跨專案間的聯繫,以及意見領袖、媒體等行銷資源。他強調「電子報很重要」,不只平台方協助發布的電子報,與自己撰寫的電子報,能否讓海外民眾打開信件時,被標題、內容、Call To Action 所吸引,是需要經過無數次實測,才能慢慢找到有效轉換的 Know-how。

廣告貼文亦是如此,林大涵以「通明扣武術外套」為例,這件武術衣服在台灣廣告上呈現許多中文內容,但在海外廣告上,則設計成宛如「電影海報」,廣告上有大大的「倒數」2 個字,這種「把中文字變成藝術內容」的行銷手法,是在海外集資時一個有趣的呈現方法。 


(圖片來源:「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講座簡報)

從媒體曝光到社群經營,增加品牌知名度與效應
除了內容製作,公關企劃與執行也相當重要,包含 KOL 的規劃與曝光、媒體發稿、體驗大使活動與露出。在走向海外集資時,貝殼放大可以協助規劃與曝光 KOL,找到該領域的知名 YouTuber。林大涵指出,「YouTube 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搜尋引擎第 2 名的存在了」,許多人在群眾集資時會尋找 YouTuber 合作開箱,讓品牌被搜尋到時,在 Google 的演算法中出現圖文並茂的宣傳素材。

在媒體曝光方面,林大涵分享月球燈 Luna Light Cubo Ai 智慧寶寶攝影機的例子,「當你的群眾集資佈局好到一個程度,除了主動發稿外,也會有很多人會想來報導上面有趣的專案。」有趣的切點該如何呈現,讓媒體轉發時有省力省時的模板,也是公關提供服務的一環。

至於尋找體驗大使,在台灣可以快速找到合作對象,但若想走向歐美市場,找大使會是一個挑戰。因此,貝殼放大會跨境邀約各國消費者,藉由素人真實體驗回饋,吸引贊助、加強贊助者的信心。 

林大涵說到,「社群經營」在海外集資時很重要,團隊在跨國集資時,不只期待得到不錯的銷量,也期待可以得到經銷商和通路的合作,這些經銷商除了看品牌知名度,也會觀察品牌是否有跨境經營的的能力。

林大涵舉「大象杯」(Elephant Cuppa)為例,當時貝殼放大協助品牌從零開始經營全球性的社群,並創立英文粉專與社團,專案期間產出 39 則廣告,觸及 150 萬人次,累積超過 5 萬點擊次數。他指出,經營私密社團不只是一次性的溝通,例如 Cubo Ai 智慧寶寶攝影機的社團就是長期營運的例子,在集資結束後,仍有許多使用者在社團中活躍分享寶寶錄影片段,擴大品牌效應。


(圖片來源:「後疫情時代的歐美集資市場」講座簡報)

貝殼放大與 Indiegogo 攜手合作,提供團隊專業服務
林大涵也強調「平台長期夥伴關係」的重要性,提案者跟貝殼放大合作後,再上到 Indiegogo 的好處在於:貝殼放大與 Indiegogo 國際事務部窗口有緊密的關係,會在過程中確保專案順利進行,如有突發狀況,平台方能提供即時的支援。此外,透過貝殼放大與 Indiegogo 的專門窗口,也可以為團隊提供目標市場 insight 與建議,確認專案的行銷切入點符合當地受眾的期待和喜好;若直接上平台提案,可能無法得到明確的服務。

最後,林大涵以 Indiegogo 使用者和合作夥伴的角度分享,「我覺得『彈性』是群眾集資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有太多的事情無法在事先準備時完全預知,特別是當你走到一個陌生的、你沒有接觸過的市場。」因此,提案者可以透過貝殼放大、Indiegogo 等專業服務單位,解決已經碰過的問題,哪怕只是文字或電子報的調整,都可能創造出很大的效益。「這也是我們和 Indiegogo 合作時,感受到濃厚的『人味』,而且很願意幫忙、一起討論的心態」,林大涵歡迎有意跨足歐美市場的提案者,和貝殼放大與 Indiegogo 接洽合作,讓有價值的產品被更多人看見。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