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集資】內容、機會與品牌:專訪臺灣吧 Taiwan Bar 共同創辦人謝政豪

by jie

現在起,推動一場「新媒體教育革命」
臺灣吧 Taiwan Bar 在 YouTube 至今擁有超過 38 萬名訂閱者,從一開始在 2014 年 9 月推出「動畫臺灣史」並展開長期集資,2015 年與不同團隊合作的「故事・臺北」、「十八銅人健康教室」等,再到 2016 年啟動全新的《大抓周計畫》,不少網友看過他們製作的影片,甚至對「藍地」、「黑啤」等以台灣原生種動物發想的原創角色愛不釋手;不過兩年的時間,臺灣吧已經走出當時意想不到的成績,藉著堅強的原創實力,立志讓臺灣成為「全球數位內容的燈塔」。(文章回顧:為何臺灣吧要推動「新媒體教育革命」?)

今 (2016) 年起,臺灣吧團隊聚焦於《大抓周計畫》,想在三年內打造 50 組不同主題的數位內容,每一組節目製作門檻是 100 萬元,節目主題由他們來提案、各主題製播的先後順序則由觀眾來決定,藉由這件集資計畫統一運用從群眾手中集結而來的資金,有效率地產出作品。

「抓周」是一種民間習俗,人們會在嬰兒滿周歲時擺放象徵各行業領域的物品,像是算盤、畫筆、書籍、聽診器等,從嬰兒抓取的物品推測其未來生涯發展。

抓周傳統在現代人眼中或許早已流於迷信、不具參考價值,臺灣吧卻相中「讓孩子自由選擇」的精神,期望透過新媒體的力量,為「抓周」賦予全新的價值。於是,在《大抓周計畫》預定打造的 50 組內容裡,目前可以看到有「法律吧」、「數學吧」、「實驗吧」、「消防吧」等不同領域的提案,未來臺灣吧也會繼續製作多元題材的內容,讓孩子從中探索興趣。


這次,我們有幸邀請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謝政豪 (Hauer),來聊聊目前仍持續集資中的《大抓周計畫》,以及獨立集資帶給臺灣吧的影響與啟示。


獨立集資官網的設計重點
由於《大抓周計畫》所需總資金規模龐大,點進集資官網就可看到上方有即時更新的量尺進度條,讓人能明確知道目前已達門檻、距離製作下一個節目還差多少金額,且持續開放支持者贊助,不受到一般平台對於集資期間只有 1 ~ 2 個月的限制。

Hauer 說,其實臺灣吧做的內容本身(也就是影片)都能從他們的 YouTube 看到,所以設計集資官網時重點還是放在「說明」,希望讓大家知道《大抓周計畫》是什麼東西,也分別列出「給家長」、「給老師」的話語。

聊到自架官網獨立集資最明顯的優勢,Hauer 認為是「容易說明」。

任何人從各種平台接觸到《大抓周計畫》的消息、對它產生興趣後,只要點進官網就能得到最詳盡的資訊,從理念介紹、圖片、文案、贊助按鈕⋯⋯,每一個網站細節都能依照團隊的想法打造,與群眾直接溝通。

我覺得網站不是一個擴散的工具,它是一個擴散的終點,或至少是個節點;這個意思是說,你被擴散到了、知道了一件事情以後,你需要完整地暸解它或產生一些行為時,就要進到這個官網來。」

這些行為可能包括贊助、詢問與交流。許多提案團隊會在集資頁面最底端擺放「Q&A」欄位提供贊助者留言詢問;《大抓周計畫》除 Q&A 外,還設置了開放填答的個人聯絡資料表單


Hauer 對此說明,大抓周計畫是集眾人之力生長出來的,長期來看也有很多可能合作的團隊或對象,包括發行商、資料提供者、夥伴、資金等,各種關於計畫的可能性都需要先搭起聯繫橋樑,所以這個區塊的用意跟一般 Q&A 不同,它並非為了彰顯「團隊為大家解決疑惑」,而是想建立資料連結的窗口。

拓展新策略結合官網,讓品牌走出去!
談到合作,Hauer 分享了前陣子臺灣吧與陶板屋合作的公益計畫,在活動期間,消費者每贊助 500 元給「大抓周計畫」就能得到一張陶板屋的買一送一餐券,前 2,000 名贊助者還可加碼獲得一套動畫台灣史的 DVD。

你可能想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業合作?

「教育這個市場很特別的是:使用者跟消費者分別是兩塊,你要讓用的人(孩子)喜歡,也要讓買的人(家長)知道這些事情且願意購買。」

Hauer 認為要應對這種市場狀況可以有兩個策略,一是透過品牌現已掌握的受眾族群,設法跟這些人的長輩溝通二是跨出這個族群去做推廣,往更多元的媒介主動出擊,例如電視、報紙,或者校園裡的演講、家長座談、公益活動等,想辦法讓新的對象接收到這些訊息。

臺灣吧與陶板屋的合作便是在實踐第二種策略,最後也收到明顯效果,贊助者幾乎都是原本會去陶板屋消費的人,藉由這次活動才瞭解臺灣吧的理念並願意實際支持。


群眾集資應該是一個 provable concept

「內容創作本質上是很有道理的,臺灣人很該做這件事情——我們內容很強,動畫特效音樂攝影很強,但沒有辦法賺大錢,只能幫別人代工。」

語氣有些無奈的 Hauer 相信臺灣絕對有發展內容產業的潛質;當政府在推、媒體也在喊,產業資源卻沒有明顯成長時,群眾集資就是一個機會,而架設自有官網獨立集資可以讓內容創作者完全自由地發揮創意。

「其實群眾集資應該是一個  provable concept ,就是有一件事情你是有道理,有錢人不這樣覺得、可是群眾認同你有道理,所以給你一個機會證明。」

內容創作者想嘗試獨立集資?先把作品做好!
那麼,若有內容創作者也想嘗試獨立集資,會建議他們注意什麼?Hauer 不假思索地笑著說:「做好東西呀!」,並強調「作品就是最好的宣傳」。

在 Hauer 眼中,想靠一個獨立經營者去改變消費者行為模式是非常困難的,要衡量一下自己做的東西是不是夠特別、夠有意義,是不是值得大家為了它以任何形式付費,不管是消費式的付費、贊助發行、置入、廣告型的付費等。

因為:絕對不是有好東西就會有人買單,也不是有流量就會有錢進來——以實際例子來看,行車記錄器影片點閱次數也許很容易衝高,但網友們不會想付費給這一類影片。

「其實我覺得瀏覽、追蹤次數都要乘上轉換率再乘上價值才有意義,不然這些數字都很空。大家慢慢轉向 To B 合作之後,現在越來越多商業公司會設定更精確的指標,而不是那些數字。」

集資成功?恭喜你,第一關過了!
我們常說群眾集資可以是每個人夢想的推手,已有成功集資經驗的臺灣吧則常提醒自己要把眼光再放遠一點。Hauer 認為,每一位想做群眾集資、甚至是獨立集資的數位內容創作者都可以思考:集資成功後你的下一步是什麼?誰要把你帶到更大的市場?

Hauer 舉例,2015 年底台灣遊戲廠商「雷亞」在 Kickstarter 推出《Implosion》改編動畫電影《聚爆:第零日》的集資計畫,公司會在集資成功後把這個作品帶到下一個市場去,但獨立製作者大多就沒有這樣的資源或規劃。

沒規劃也沒有什麼不好,但它可能就是一個計畫性的案子⋯⋯」

獨立集資的團隊相較於一般使用平台集資的提案者,通常是比較需要長期的發展,而非計畫一執行就把資金跟團隊能量耗盡。

哪怕只是拍一支 20 幾分鐘的動作片,那接下來呢——這個導演、這個團隊、這個 IP,你要前進好萊塢嗎?還是你要把它做成電玩呢?還是⋯⋯要賣給迪士尼?

即使是資優生也會有煩惱,Hauer 坦言,臺灣吧至今擁有的數字是觀眾、是有影響力的證明,但還不是商業能力的證明。藉群眾集資證明自己「有道理」以後,團隊終究還是得跟整個市場進行下一步的溝通,跟產業建立更多的連結,像是製作商、發行商、代理商、授權商⋯⋯這些需要學習的 know-how 會跟集資前完全不一樣,而臺灣吧也持續在探索他們的下一步。

群眾集資就是第一關的大魔王而已 (笑),集資成功、出貨成功,恭喜你過了第一關!

看完臺灣吧的分享,你的夢想也準備好闖過這第一關了嗎?

獨立集資專題由此去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