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眾籌–重新定義“Crowdfunding”

by 吳佩容

〈首圖來源:百度百科

「這功能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嗎?」

「哇塞,這玩意兒真的是前所未有!」

「這專案太具有意義了,不支持一下怎麼行呢?」

如果你是一個重度群眾集資贊助者,以上三個情境也許就是你平常的生活寫照。

每個專案擁有的創新性、獨特性,以及背後需要群眾支持的故事和原因,讓不管是需要開發高難度的技術,或是產品開模量產所需要的支出等,都能順利經由群眾的支持而成功達標。但同樣的概念,到了每個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就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不同的發展與變化。

中國式眾籌就因為社會因素和市場差異而產生了新型態的發展,更出現了所謂的咖啡眾籌,這次我們就來剖析看看中國式眾籌到底是什麼樣子。〈延伸閱讀:重“眾”輕“籌”的中國式眾籌

群眾集資理想型移植中國卻變樣

「Kickstarter 的模式並不適合中國,眾籌在中國肯定會失敗。」-點名時間創辦人張佑

在 2009 年 4 月,Kickstarter 上線後,它彷彿就代表著美國源源不絕的創新力,各種新奇、看都沒有看過的案件不斷在網站上面產生。看到了 Kickstarter 的成功以及特色,張佑,原本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工作,於 2011 年 11 月,開始立志要成立中國版 Kickstarter 的事業,創辦了點名時間。但沒想到,經營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點名時間就在 2014 年 8 月宣佈,不再追尋美國發跡、傳統的群眾集資型態,而改為電商化的智慧硬體限時搶購平台。

三大問題導致現在的中國式眾籌
張佑提出中國式眾籌總共有三大問題,第一是社會條件限制。本來群眾集資案件有著非常多類別,不論是社會公益、藝術文化、影視音樂等,但是這些產業的內容都會遭到中國政府的關注以及審核,因此,若有特別不同於政府所希望社會發展的聲浪出現,想必就會遭到禁止。

「美國的眾籌更關注產品的設計者、產品的創意,而中國的眾籌,用戶更關注產品好不好,實不實用。」-眾籌網合夥人王煒煒。


第二是中國眾籌的用戶缺乏對創新的支持感。在張佑看來,有兩類的人是佔使用眾籌平台的大宗,一種是對資訊或是網路技術有特別狂熱的人,在意參與感;另外一種則是一般大眾消費者,在中國大量生產、量多價廉的商業風格下,中國的消費者大多在意產品售價、質量,兩種人的組合十分極端,會衍生出許多問題。

第三是專案在提案團隊上線後缺少監督,張佑提出,很多專案在眾籌平台上成功之後,卻出現了各種問題,例如產品有問題、跳票…等等,導致提案者和贊助者之間的信任每況愈下。

於中國眾籌平台上架專案的,高達九成都是創業公司,有初成立的也有成熟型的公司,但都選用眾籌這一條路,原因就在於眾籌一次就可以解決「用戶」和「資金」的兩大問題,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產品能突破這兩個測試,就等於是驗證了產品的潛力。

打造社交圈 眾籌咖啡館開闢新路
2013 年 10 月,
1898 咖啡館開始在北京大學東門附近的小區開始營業,但它背後其實來歷不小,1898 咖啡館是成功利用「社交圈」、「眾籌」概念,成功經營的新型態眾籌案例。


當時北京大學校友創業聯合會,因為常常需要舉辦各種的講座、活動,但一直都是在外尋找場地,常常換來換去,擔任聯合會秘書長的楊勇,恰巧與幾位校友在咖啡館閒聊,彼此之間討論到這個問題,楊勇本來也已打算自己經營場地,於是,1898 咖啡館的計畫就開始萌芽、起跑。


楊勇一開始所採取的辦法是設立文化傳媒公司進行運營,設置 200 位聯合創始人「平等入股」,其中特意選擇了 120 位來自創業者集中的行業、50 位來自為創業者服務的行業、30 位來自成功企業家所在行業,如此就造就了一開始的多元組成背景。

發展到現在已有近 140 位的股東,股東組成也經過精心挑選,覆蓋了從 71 級到 2000 級的北大校友群體,不同院系、年級、行業形成的差異化又產生了互補性。這樣的營運模式和眾籌的概念,吸引了非常多創業圈、高端人士前來參觀、消費、尋找商業機會。甚至還順水推舟,成立了「1898 投融資俱樂部」,股東創業或是由股東牽線的項目都可以利用此俱樂部做策劃、串聯。

楊勇認為 1898 咖啡館的成功模式還可以復製到電影明星圈、體育明星圈、媒體圈、教育圈、商學院圈、醫院圈等等,這種新型態的咖啡眾籌,相比於智能硬件限時搶購平台又是另外一個全新的發展,若真能有人複製這種經營模式,想必又會是給中國眾籌產業一大刺激。

群眾集資到了中國,就好像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定義與發展,到底群眾集資在中國還能變換出什麼樣的花樣呢?就讓我們繼續關注吧。


|參考資料|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