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野火般失控的 GoFundMe

by 海淨

 

 

本文編譯自:The New York Times, 《 GoFundMe Gone Wild 》,作者:JUDITH NEWMAN

 

編按: GoFundMe是針對個人(Personal Fundraising)的集資網站,成立於2010年5月。不同於 Kickstarter 著重在科技、3C產品、設計等的創意專案,GoFundMe偏向個人、生活面的提案,且沒有時間與目標金額的限制。站上數量最多的,是醫療類、籌集學費的教育類,以及募集旅費等的提案。平台在過去一年募集到10億美金的捐款(330億台幣)。GoFundMe從每筆款項中收取5%+各國不同的金流費用(約2%~4%不等)。

 

 

超級脫線和神經大條的我,直到最近才注意到一個在社群間已經被談論了好幾個月的問題。

 

 

「我今早醒來後,有四位新的朋友在四個不同的集資平台向我要錢,」一位朋友說。 「一個是我的前保姆宣布她即將舉辦婚禮,還有我可以在哪裡付禮金。沒有婚禮邀請,她只要我的現金。」

 

 

在舊金山開相框店的老闆 Heidi Knodle 說:「我只相信真正的慈善機構:醫學研究、學校基金、紅十字會等等,我已經厭倦了人們要求我贊助他們的休假、婚禮或是大學學費。」

 

 

當犯罪小說作家 Mark Ebner 的信箱充滿越來越多的金援要求,他為這一現象做了個結論:「我覺得線上乞討已成為新的經濟。」

 

 

我以為我的朋友們誇大其詞。畢竟在瀏覽 GoFundMe 〈延伸閱讀:Kickstarter 競爭對手 GoFundMe 如何成為眾籌之王或是 YouCaring 後,我看到很多需要幫助的受助者:

 

— 家園被天災毀滅的人們;

— 患有我從沒聽過的疾病,沒有保險和需要負擔驚人醫療費用的病人;

— 試圖支付父母葬禮的孩子們;

— 家中的重病兒童想要去迪士尼樂園的家長們;

— 還有付不起毛小孩看病賬單的主人們⋯⋯

 

 

不過,還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受助者。

 

 

如果一名女性已經減去很多重量,但卻向朋友要求支付8萬元的雷射皮膚緊緻療程?或是一個女孩尋求2萬元,以資助她的「個人成長之旅」? (這要求其實不算過分,但她超級正,我不懂她為什麼沒有讓自己「成長」為一個模特兒,然後賺取更多的錢。)〈延伸閱讀:台大學生資資登山錯了嗎?

 

 

一名婦女尋求合法離婚的費用,她的懇求有些戲劇性:「我的生活 − 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生活,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幸福快樂生活在一夜之間破滅。沒有美味佳餚和新娘嫁妝,反而是混亂和動盪,再灑上惡毒的流言蜚語成為我每天的食物和衣服。」

 

 

各種請求持續進行中:

 

 

— 因為有人潑飲料在他的電腦上,而需要一台新的 MacBook 的一個傢伙;

— 每天都收到朋友小孩的花式溜冰課程的募款提醒,但卻從旁人得知該名小孩的母親才重新裝潢她的廚房;

— Larry Paciotti (著名情色片導演 / 扮裝皇后 Chi Chi LaRue )來說,他要求130萬元的金援好讓他延長住在貝蒂福特勒戒中心的時間。一名網友在他的請求資助網頁上留言說:「惡劣的濫用名聲… Larry 具有足夠的個人資源可以自行支付這筆費用。」

 

 

而這當然是反彈聲浪的重點:暗自懷疑某人已有可觀的(或至少是充足的)手段或關係,卻仍然在募資。

 

 

當暢銷小說家 Jane Green ,決定效仿生活風格大師瑪莎·史都華,推出了一個豪華的設計食譜叫:「好滋味:好食物。一個美好的生活 – 珍藏版」。她要求每名朋友和讀者在 Kickstarter 上各贊助800元。集資過程包括頻繁的更新和競賽− 獲得跟 Jane 午餐的機會,或是贏得一套復古的派熱克斯玻璃組!(我不太懂什麼是復古耐熱,但顯然有這種東西的存在。)

 

 

許多在她郵寄清單上的人都嚇了一跳。畢竟,這是一個 Instagram 頁面充斥著豪宅美景照片的女人,金融時報去年一篇文章「 Jane Green :都會小說家和地產大亨」的主角,嫁給華寶銀行家族接班人之一的妻子。

 

 

或是如同一個朋友轉寄她的網站給我時所說的:「我剛從一名千萬富翁收到這個。」

 

 

「這不是一名富有的女士向她的讀者要錢好進行一項虛榮的計畫,」 Green女士的代言人解釋。( Green 女士拒絕回應。)

 

 

「她會開始這個計畫是因為她非常的有創意,」 言人說。 「這就像,如果你想要,就訂購;如果你不想要,就不要買。她只是要求人們購買妳的作品,只是在 Kickstarter 上,而不是在商店裡。」

 

 

不,這不完全是。

 

 

鑑於懇求募資的電子信件高頻率,和預期的親密交流等級(以將名字寫入她的小說中的方式,向一名幸運的三萬元捐贈者提供「不朽」的回饋),這不像是在亞馬遜網站上訂購商品。它更像亞馬遜本人直接到你家喝酒,到了半夜卻仍然在聊天,而你只能使盡全力不要看手錶上的時間。

 

 

我希望能找到一名社會學家對這個現象所發表的評論。當我搜索「社會學家」和「 GoFundMe 」時,我卻得到這樣的搜尋結果:「幫助一名社會學家去 GDC !」這顯然是一名正在念社會學博士班的遊戲玩家需要資金去參加會議,好完成她的搖滾音樂電子遊戲中的性別表現成果。這不是我所想要找的。

 

 

研究線上集資網站像是 IndiegogoKickstarter 的沃頓商學院管理學系的助理教授 Ethan Mollick 解釋說:「如果我只是將募款作為群眾集資的一種手段,那我就是畫錯重點。」(延伸閱讀:Kickstarter 6年來改變了什麼?

 

 

「令人驚訝的是,一個以現金獎勵為基礎的群眾集資中,錢只是其中一項,」他說。 「人們使用類似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平台不只是要為一個計畫募集到資金,而是要衡量是否有觀眾,建立一個社群 − 並且得到重視。沒有人真正研究過個人捐贈網站,但我估計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

 

 

事實上, Mollick 教授認為,比起獲得金錢,個人網站可能會更想要得到關注。網站的調查顯示,很多人對於成為脫口秀《艾倫·狄珍妮秀》的下一位來賓,和獲得資金有著相同的興趣(與艾倫狄珍妮會面是 GoFundMe 上一個令人驚訝的普遍要求)。

 

 

我忍不住想問:是不是社群媒體使我們渴求關注而壓倒所有其他的考量?請求你朋友的幫助不是什麼新鮮事(還記得租金派對*?),但這種幫助只限於你熟知的一小群人。

 

 

如今已沒有這樣的界線。你的 4,000 名 Facebook 的朋友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你不能支付你的房租 − 或是你的整形手術。誰知道?他們可能會直接為你付了。

 

 

曾有一段時間,當我們有需求,也有慾望,而我們知道它們之間的差異。但現在?

 

 

現在我不那麼確定。

 

 

 

*租金派對 ( rent party ):(特別是在大蕭條時期)有音樂和舞蹈的派對,通過收集每一名客人的捐款來募資主辦人的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