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歲開始拍片,他用鏡頭帶出教育亂象:《學習的理由》放映計畫

by jie

你還記得 14 歲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嗎?

每天埋首書堆、被沈重的升學壓力追著跑,彷彿有永遠讀不完的課文與單字,家人與師長不斷強調讀書考試的重要性,你沒有太多時間能探索課本與考卷外的世界、釐清自己究竟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大人。

臺灣有許多人的 14 歲是這樣定型的。

1995 年出生的楊逸帆從小接受體制外教育,幸運地沒有被課本主導學習的路徑,卻也看到身邊許多同儕的例子:有人喜歡彈吉他,有人喜歡跳舞,有人充滿正義感……他們都嚮往課本外的風景,持續探索的熱情卻在升學壓力中一點一點地消退。

「敢夢敢想的你,究竟去了哪裡?」

近年,臺灣的教育政策漸漸鼓勵孩子多元發展,但考試導向的教育早已成為常態(請回想你的國高中時期,有多少藝能科的課堂時間被借去上英文、數學等「主科」?),任何政策變動都不會是「一劑就好」的特效藥;想改善這樣的困境,就必須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困境,開啟更多的思考。

於是,楊逸帆在 14 歲那年開始把鏡頭對向身邊同學,記錄他們的成長與改變,並從中反覆思索教育的意義,歷時 7 年終於完成《學習的理由》紀錄片。這是台灣第一部針對教育議題拍攝的紀錄片,在問世後陸續入圍了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印尼、台灣等地的九個影展,共計十項殊榮;國內外媒體報導常形容楊逸帆有著早熟的思維與意志,才能誠懇地把教育議題用故事帶出來。

「這部片的素材,是無數年輕生命被磨滅才換到的。

但如果能選擇,我不需要拍成這部片,更不需要這些獎。

我希望用這些,換回孩子們充滿意義與快樂的童年時光。」

儘管《學習的理由》至今榮獲多個影展獎項肯定,楊逸帆仍堅定地呼籲人們要看見光環背後嚴肅的意義,期盼有越來越多教師與家長能讓莘莘學子逃離體制的綑綁,追尋心中真正嚮往的未來。

這位眾人眼中充滿理想的青年導演不只用影像發聲,更成立「青醒 Awakening」媒體平台,關注華人教育發展,企圖點燃一場學習革命。
本月初,該團隊在集資平台嘖嘖提出《學習的理由》公益放映X影響力計畫不僅要把《學習的理由》推向臺灣北、中、南的電影院,更計畫舉辦工作坊與論壇等實體活動,促進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參與社會實踐的可能。回饋項目除了基本的電影放映票券、企業工作坊外,還有《學習的理由》 DVD 與限量包;專案頁面更提到,團隊將進一步推出「動動腦」、「測測看」、「問問題」等六項企劃,邀請社會大眾持續關注。

讀書考試 到底是為了誰的堅持

幾個數字 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

盡情放肆 是為了掩蓋什麼無知

我還是個孩子 不要逼我做不想做的事


你能不能夠給我一個像樣的解釋

關於這一切為什麼如此

該為什麼費盡心思 什麼才是真實

( Crispy脆樂團〈孩子〉)

不只《學習的理由》關心孩子被現下教育體制「壓模」成規格化的人生,Crispy脆樂團也曾在〈孩子〉一曲中,以青少年視角控訴臺灣過度追求分數與排名的教育環境。當有越來越多藝文工作者主動為這個議題發聲,「改革教育體制」便不只是圍繞在孩子身上的事了——健全永續的社會,需要每個人給予多一些被聆聽的機會。

現在起,你也可以和這些孩子一起探索學習的理由,陪伴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志願」。

前往專案頁面▶▶▶《學習的理由》公益放映X影響力計畫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