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累積 25 年的飛行、超過 30 萬張的空拍,知名攝影師、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從高空記錄台灣這座島嶼的美麗與哀愁,讓全台灣正視環境問題,並加速立法。然而這一切,就在 2017 年 6 月 10 日,《看見台灣Ⅱ》開鏡記者會的 2 日後,在一場高空拍攝工作直升機失事意外中,齊導與他熱愛的事業,同時提前降落。
即便哀傷與不捨,齊導的長期夥伴與好友們,於 2018 年 2 月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希望扛起齊導未竟使命,讓齊導的精神,能繼續在台灣深耕,首先便規劃在淡水著名歷史建物「得忌利士洋行(後棟)」落腳展覽空間,將齊導的作品數位化永久典藏,保存台灣地景地貌的脈動歷程及珍貴文化資產;進而希望結合大眾的共同力量,用不同的角度看見自己的家鄉,匯聚不同的思維、相同的正能量,在環境、生態、人文的平衡與相互提攜間,持續看見台灣!將台灣推向國際,讓台灣的藝術與世界接軌,完整呈現齊導的使命與心願。
(圖片來源: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在 12 月 27 日齊導生日的這一天,基金會正式發起《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目標號召當時《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的相同人數 3,000 人成為「齊柏林空間共建人」,藉由群眾集資的方式支持展館成立,首批共建人更可留名於展館中,延續齊導對台灣最深切的期許。
>>> 點我前往《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
未竟的人生使命,基金會接棒傳承
「再不快點做,可能以後也來不及做了!」2009 年八八水災後,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進入災區空拍地景,看見滿目瘡痍的台灣,讓他下定決心用空拍記錄這座島嶼、呈現給世人;累積了 1,600 小時以上的直升機飛行時數、耗資近一億台幣,終於完成《看見台灣》紀錄片。
對齊導而言,這份工作的意義不僅是記錄這片土地的景色、樣貌,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觀察與警戒環境災難,讓人們正視環境問題。齊導的意外過世讓眾人慨歎惋惜,而這樣未竟的使命,便由齊導所創立的「台灣阿布電影公司」工作夥伴接棒傳承,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並由啟發齊導從事空拍的貴人─前高鐵董事長歐晉德擔任基金會董事長、齊導多年好友與事業夥伴萬冠麗擔任執行長,目標為推行齊導作品的數位典藏與齊柏林空間展覽館,並扎根環境種子教育,找尋同樣懷抱守護台灣夢想的「下一個齊柏林」。
(圖片來源: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齊柏林空間」落腳淡水,扎根環境教育
基金會的第一階段任務,便是共建「齊柏林空間」,規畫落腳於淡水老街尾端的著名歷史建物「得忌利士洋行(後棟)」(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 316-1 號),不只展出《看見台灣》的相關視覺,更典藏齊導生前的數千小時影像資料、超過 10 萬張底片以及 20 萬張數位照片,期待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淡水,串聯起藝術工坊、淡水老街末端的藝術廊帶,用無聲的畫面、衝擊的影像,讓更多台灣人與來自各國的觀光客,持續看見台灣。
在展館規劃的部份,預計將齊導歷時 25 年心血留下的空拍影像資源,進行數位典藏整理,以巨幅投影呈現齊導珍藏影像,用高空俯瞰的角度,讓參觀者與齊導一起看見家鄉台灣,拓展國際視野,並播映齊導與各地影像紀錄者長年拍攝的紀實影片,以及提供關心地理、人文、自然紀錄的人們,一個自由發聲討論的「築夢平台」,並透過視覺、觸覺等五感體驗的「全方位互動展覽空間」,深刻感受環境的美麗與哀愁,將環境教育從校園的平面課本跳脫成為立體教材,更加落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之中。
(圖片來源:《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
齊聚 3,000 位共建人,延續看見台灣的無限感動
齊柏林生前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跟台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這段戀情雖不是天長地久,卻讓全台灣人刻骨銘心。而對於這次的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齊柏林之子齊廷洹也說:
「希望邀請更多人繼續看見他們未見過的齊柏林與其作品。真正的消失不在生命逝去,而是被遺忘;在這裡,父親不曾離開,繼續感動無數來訪者。」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表示:「《看見台灣》露天首映會時,我們有幸能與全台各地超過 3,000 名熱愛台灣的朋友們,齊聚一堂;時至今日,我們同樣希望號召 3,000 名朋友成為齊柏林空間的共建人,與我們重溫當年共同看見台灣的感動,也將齊導的空拍作品,永久獻給這片土地。」
「齊柏林空間」預計將於 2019 年上半年正式開幕,在此之前希望藉由群眾集資的方式,募集 3,000 位共建人,延續齊導對台灣最深切的期許。響應集資者不僅可優先獲得「齊柏林空間」紀念票券,同時有機會獲得齊導裱框典藏作品、以及展館專場導覽等回饋,更能夠以「共建人」的名義列名於展館中,作為永久致敬與紀念。
>>> 點我前往《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
本文為外部投稿,圖文由《齊柏林空間計畫》團隊提供、群眾觀點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