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才能國際化」4 位交大畢業生化身島嶼說書人,讓傳奇重現光彩,將傳統存入「文化銀行」

by 大晴

你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嗎?或是它們是拿來做什麼用的呢?


因為這些老師以前都沒教,為了讓大家沈澱深思、激發靈感,我們先中場休息 5 分鐘(明明才剛開始 XD),看一段能讓思緒深呼吸的影片。

京都這個城市一直是許多台灣人的旅遊首選,因為那裡沒有滿街以文創為名的招牌或夜市、沒有走到哪都極相似的攤販店面,那兒的空氣聞得到亦古亦今、土地觸得到歷史的痕跡。

你是否也好奇他們是如何保存這樣的傳統呢?片中這位宮大工(宮殿木匠)小川三夫的回答解釋了一切:「傳統不是要維護,而是要『自己形成』——只要拼命建造出不會丟臉的東西,這個東西自然就會留下形成傳統。」你也許會說“能用、能看就好啦,需要這麼拼命嗎?”但如果你知道就是這股魔鬼精神讓這座古都曾榮登世界人氣觀光都市榜首、曾因其寶貴文化價值而倖免於原子彈轟炸的話,也許會對這個問題有不一樣的答案。


雖然我們沒有像京都般三步一古蹟、五步一神社(因為都被獨步全球的超自然現象燒毀了),但其實從南到北,台灣各地都有究極的職人精神存在於角落各處,不少人一直用生命之手小心翼翼的圈著那些將熄的燭火,不讓古人的智慧結晶成為燈熄後的黑煙。

(淡水南北軒團練照)

例如出團看交情,有錢也請不到的淡水南北軒,始終堅持彈奏著曾是民俗慶典中的必備、曾是台灣早期農業社會流行樂的北管音樂。剛屆百年的他們,目前軒社中有眾多年輕團員,但 14 年前,其實僅剩 3 位高齡 70 的藝師。為了讓傳承四代的古樂薪火相傳,副軒長林星光扛起傳承責任,聘請老師、招募子弟、重新開館授課、自掏腰包贊助樂器,希望讓這個曾是舊時生活縮影的本土樂音,能持續的喧天奏鳴。

(陳惠美與纏花)

還有這個全台第一位「纏花」技藝保存人陳惠美,20 年來致力將台灣這項早年每位新嫁娘頭上必備、具吉祥意象的手工藝從失傳邊緣拾起,不僅開店、授課、推動認證機制,還結合設計師,將這個優雅細緻的傳統技藝推上國際舞台,甚至還成為總統出訪友邦國的伴手禮。因著對師父阿嬤的承諾,陳惠美終讓纏花從即將的凋零走到現今的花開處處。

(陳錫煌示範小生)

陳錫煌,一個擁有眾多頭銜的名字——李天祿的兒子、台灣布袋戲大師、雙料國寶級認證的國家級藝師。今年高齡 86 歲的他,見證布袋戲一路從光復之初的興盛,到二二八時的禁演,再到 70 年代的「史豔文」旋風,再到今日的沒落⋯⋯為了挽救失傳危機,他自 56 歲起走入學校傳道授業,並在 79 歲時創立「陳錫煌掌中劇團」。抱著「只要願意學,我都願意教」的態度,期許自己「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更期望布袋戲的精彩,能持續在後人的掌中舞動下去。

(文化銀行官網)

打開文化銀行的首頁,你會看到一則則跟上面一樣讓人想跪著看的小人物的大傳奇。這個由 4 位交大畢業生成立、以「保存臺灣傳統技藝及生活樣態」為宗旨的組織,如果你聽來有些陌生,那麼說起他們曾製作的企劃或發佈的作品,你一定不陌生:

▲ 例如熱鬧的神明誕辰大列表;

▲ 念稱號像在念繞口令的過年自救親戚稱謂全百科 XD;

▲ 還有今年初引發瘋傳討論的改造傳統天燈大作戰!

團隊說,成立文化銀行的契機,始於他們首次創業一起開了間青年旅館的經驗。在與旅客交流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其實大家都不知道台灣文化有什麼、是什麼、起源又是什麼?於是投入時間尋訪挖掘。越走越深入後,才漸漸發現,原來台灣有這麼多豐富精彩的傳統,只是可惜地被自己人低估屏棄。


島嶼上有些人,日益稀少的一群人,用生命傳承風雨中飄搖的技藝,
島嶼上有些畫面,日漸模糊的畫面,即將褪色成張張泛黃的老照片,
島嶼上有些語言,日趨凋零的語言,伴隨失傳的歌謠成了古老傳說。


有些事、有些人,再不寫、再不記錄就沒有人知道了。因此成立的一年多來,這群說書人行腳走遍福爾摩沙這座金礦,用跟時間賽跑的決心,淘金淬煉出近 70 篇閃閃發光的人物報導,將一篇篇故事存入一座名為台灣的文化金庫,期望讓這座金庫傳富代代,讓每個台灣子弟都有享不盡的文化財,更讓「台灣文化」不再只是個名詞,而是變成你我的生活方式。

(從左至右:新興糊紙(圖片來源)、蔡爾容夫妻於柏林工藝展、天冠銀帽的狀元帽。)

有人說:「在地化才能國際化。」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涵義,如果你對文化兩字還是難以想像,那麼去年應邀參加巴黎工藝設計師周的
新興糊紙店、四度參與德國柏林國際工藝展的蔡爾容紙塑神像、曾在羅浮宮參展,海內外得獎不斷的天冠銀帽等人的故事,能為你說明文化與這 8 個字的深刻意涵。

「文化是風,而風不知邊界。」從這些文化習俗,我們知血脈裡的故人;因著這些傳統技藝,我們得以擁有獨一無二的軟實力。既然繼承在歷史下,我們都該支持傳閱;既然站在這塊島嶼上,我們就不該只是個被動的文化消費者。

如果你有故事,請帶著它來存入文化銀行;如果你喜歡這間銀行,請帶著支持 點此 來開戶。文化儲蓄,你我有責,更是美德。

▶︎ 首圖與文首 4 圖解釋:

▶︎ 所有圖片來源:文化銀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