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印可法師提供。)
🌳 知恩寺地址:雲林縣虎尾鎮建國三村 10 之 1 號 |
「我發現人都是一樣的,活在某種茫然、不確定之中,想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語氣和緩的印可法師,出家前也有過一段與大多數人無異的日子——踏入職場累積社會經驗、在虛實真假中掙扎,「那個時候有點茫茫然,又好像有自己的方向,直到我實在受不了世間的錯亂,但我還是有我的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然後⋯⋯我生病了。
壓力逼垮身心,印可法師毅然決然為自己按下暫停鍵、辭掉工作重新定位人生,心中有個明確的聲音:「如果沒有找到出家的地方,那麼我這個殘餘的生命,將是沒有意義的。」
剃度出家至今 15 年,印可法師專注於修行弘法,與信眾結緣的身影遍及各縣市,也陪伴地方獨居老人、隔代教養孩童、貧病鰥寡與弱勢族群等,2024 年更發起《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希望能順利在雲林虎尾的建國三村興建「知恩寺」,邀請各方信眾共同護持,打造出能為眾生祈福的佛國淨土。
印可法師透露,選擇將「知恩寺」落腳在雲林並非偶然⋯⋯
(圖片來源:印可法師提供)
看見雲嘉地區需求,在戰火之地種下期許
「雲林這塊地方它有需求,『有形的需求』跟『無形的需求』。」印可法師進一步說明,「雲嘉地區有在講經修法的道場並不多,需要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可以讓大家一起來這裡共學、自由參訪。無形的需求是,生命的困惑如何能夠解決,大家會認為師父或許可以來協助,這是眾生心中的需求。」
另一方面,「知恩寺」預定地建國三村亦有一段特殊的歷史淵源,此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日軍訓練「神風特攻隊」的作戰基地,承載過無數生命的驚懼不安與傷痛。因此,印可法師希望知恩寺的落成能為當地帶來撫慰、安定的力量,親近佛法同時也護佑眾生平安。
「所以每一個條件都是因緣,就是『法不孤起』呀!所有因緣都是和合的。」佛教裡的「法不孤起」,意指世間萬物都不是憑空出現、單獨存在;就像印可法師這次選擇透過群眾集資來號召大眾們護持知恩寺,也是因應網路社群蓬勃發展的時代,讓真實需求能快速地被看見。
>> 點我前往《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 |
(圖片來源:印可法師提供)
臨時組合屋成修行考驗,盼建寺完善整體環境
印可法師與弟子們的日常起居、早晚課誦,都聚縮在臨時搭建的鐵皮組合屋裡。如此悶不透風的克難環境,光是靜坐在內就大汗涔涔,更別說颱風來襲時風強雨驟,漏水、淹水、跳電、停電等突發狀況都可能發生,「颳風啊、下雨啊,我們都很有感覺。其實以環境而言,對於修行人而言這樣的考核並不嚴峻,因為我們沒有猛虎、野獸啊!」但長遠來看,若能在此建寺,不僅出家人能有一個足夠安全、穩固的清淨道場,各方信眾也能來這裡安心地學習佛法。
從起心動念到正式開工歷時 8 年,「知恩寺」在 2024 年初已合法取得建造執照,第一期大殿主體結構預計在 2026 年底落成,空間規劃包括可容納多達 300~350 人的大殿,禪堂、藏經閣、教室,以及出家人居住的僧寮、信眾短期借宿的居士寮等。印可法師表示,「希望所有的出家人或修行人,日常修行甚至是辦活動、辦法會所需要的環境,都可以在這裡很完整地建構起來」。
(圖片來源:印可法師提供)
開發佛性善根,沒有「知恩」就沒有「報恩」
至於為何命名為「知恩寺」?印可法師回憶,自己年幼時是個「被捨出去的孩子」,在原生家庭裡不得疼愛、被送去另一個家也沒有迎來溫暖,取而代之是身心受虐的苦痛。當時親生母親聽聞後於心不忍,又把她接了回家。
「對我來講,從這個屋子到那個屋子,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都一樣沒有歸屬。但我的母親給我飯吃、讓我有衣服穿,她不會打我。所以我心中對她很感恩,會想要她活得好一點、活得久一點。」儘管童年坎坷,印可法師對親生母親仍心懷感恩,也將「知恩」視為根本泉源。
印可法師與僧團共同想出了「知恩寺」這個名字,正因為「報恩」是一種實踐與圓滿,而「知恩」是報恩的基礎點——人都有佛性,真正的佛性是沒有對立、殘缺與怨恨的,明白了這個基礎,才能夠開發真正的善根。
>> 點我前往《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 |
(圖片來源:印可法師提供)
人間紛紛擾擾,真正的和平源自於「智慧」
「沒有智慧是不可能和平的。」印可法師直言,每個人都會有煩惱、痛苦與疑惑,只是以不同的語言結構跟形式表達出來;想解決種種問題,就要先平息內在的矛盾。
佛教裡有「六根」、「六塵」和「六識」的觀念,「六根」是人的生理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感官接觸到的外在環境(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則是六根與六塵連結後引發的心理認知。當六根、六塵、六識相互作用,容易讓人產生貪(執著)、瞋(厭惡)、癡(迷惑)等情緒,紛紛擾擾心神不寧。
印可法師認為,真正的和平來自於「智慧」,佛性的「自覺」則由內顯於外,內心狀態會展露在言語和行為上,「他是這樣的人,他就說出這樣的話,他是這樣平和的人,他就會接受別人。世界也就和平了,是一個可以討論的世界。」
(圖片來源:《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
知恩寺首要工程「和平鐘」,讓煩惱隨鐘聲解脫
知恩寺建造的首要工程,便是鑄造「和平鐘」——鐘聲敲響 108 下,也象徵著人的 108 種煩惱將隨著鐘聲而破除、身心獲得解脫。和平鐘的鐘體也將刻有《楞嚴咒》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前者象徵佛教的護持力量,能讓修行者不受干擾;後者則教導執政者如何以智慧治理國家。
「一來是自己修行上的體證,二來是祈望世界和平,處處每個國家都有明君。」印可法師分享,《楞嚴咒》是佛教中的「咒中之王」,能護佑所有眾生;《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則談到了執政者的智慧、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每個國家都希望能有一個智慧的領導者,有了智慧以後,那由內而外感召到的世界就不一樣,國家自然就五穀豐收。」
(圖片來源:《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
一磚一瓦成就「大家的知恩寺」,共同開發生命的智慧
「其實寺院是一個『無情說法』的地方——『無情』的意思是說,磚瓦是無情之物,它是沒有感情的,可是它組合、結構起來之後,卻提供給人們需要的東西。」
印可法師認為,不管是在建築外觀上,或者是整體空間帶給人的真實感受層面,寺廟本身就提供一種清淨的「法」,具備適合修行的氛圍,能讓人來到這裡自然有恢弘、寧靜之感,心能定能安。
「知恩寺是大家的,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希望這麼好的學習、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能夠邀請大家來共襄盛舉;也希望很快的未來,你我能在知恩寺相會,共同開發生命的智慧。」集資發起至今已有超過 3,000 人護持「知恩寺」,集結眾人之力,將心意化為具體的一磚一瓦,每一筆贊助護持,都是打造清淨道場、護佑眾生平安的重要助力。
>> 點我前往《知恩寺建寺集資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