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要拜拜?新銳導演陳毅籌拍《三清》紀錄片,從宮廟故事探索信仰本質

by 郁子

(《三清》紀錄片導演陳毅。圖片來源:《三清》紀錄片團隊提供)
所謂「信仰」,既是相信,也是仰望。

當香頭燃起灼亮的橘色火光,白色輕煙冉冉而上。許下的心願能否上達天聽?神明又何以願意出手相助?拿香拜拜時,或許你也曾有過這些困惑。

為探尋「信仰」力量的本質,來自桃園的 23 歲青年導演陳毅,與夥伴走訪全台超過 80 間宮廟,以鏡頭留下那些散落各地,關於人與廟、人與神的珍貴信仰故事,花費逾 2 年時間籌拍《三清》紀錄片;2023 年 11 月,團隊正式為作品的後製與上映經費發起集資。

(左上為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之神像,右為員林衡文宮巨大神像。圖片來源:《三清》紀錄片團隊提供)
何謂「三清」?從廟宇開展人與神的故事
說到天庭最高位階的神,許多人可能會直覺想到「玉皇大帝」。實際上,道教神明譜系中的最高神祇為「三清道祖(玉清元始大天尊、上清靈寶大天尊、太清道德大天尊),以其聖號為名,《三清》紀錄片希望取其崇尚清淨、自然之教義,帶大家追本溯源,探究民間信仰的核心本質。

最初我想拍攝的,是我們在高速公路上會看到,宮廟頂樓那些高聳巨大的神像。」陳毅說。一開始他只覺得弔詭,實際訪談後,才發覺那是宮廟經營者的一個個「大夢想」。1961 年,彰化八卦山的大佛寶像竣工,自此吸引無數信眾參訪、財源廣進,不少宮廟經營者便開始紛紛效法。

陳毅指出,一間宮廟的香火越旺盛,代表其承載了越多人的心願。求姻緣、求財富、求遊子平安、求仕途步步高升,人們對神明開出一張又一張的願望清單。然而「拜拜」對當代人的意義,難道就是許願嗎?「信仰」的本質又是什麼?

走訪桃園大廟景福宮、南崁五福宮、青埔青昇宮、南投竹山紫南宮、雲林北港朝天宮等多間廟宇,甚至親赴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探尋道教緣起;田野調查過程中,歷經 COVID-19 疫情肆虐,陳毅逐漸明白:

正因有眾神明在上,人們許下的「大夢想」,即便自己力所不能及,也有處寄託安放。不只是拜拜祈福,包含喪禮上的誦經環節,有形的儀式藏著無形的祝福與慰藉,正因有一個存在,能被人們虔誠相信、謙卑仰望,即便時局動盪,也能安定身心、好好前行。

(《三清》紀錄片導演陳毅。圖片來源:《三清》紀錄片團隊提供)
從質疑到信服,見證不可思議「神靈降駕」
《三清》紀錄片的誕生,源於陳毅某次在宮廟靜坐時,突然出現的靈光一閃。但是實際上,他對「拜拜」、「神明」、「信仰」的思考,最早可以回溯到國中時期。

小時候,陳毅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中供奉的三尊神明問好,替祂們更換茶水、燒香拜拜。然而,升上國中之後,課業壓力逐漸繁重;每個睡眠不足、趕著出門的早晨,這件例行公事開始顯得麻煩而多餘。他開始思考自己為何要拜拜,久而久之,也對家中信仰產生質疑,甚至一度想過改信基督教。

直到大一下學期,我收到二郎神、四媽祖的旨意,希望我來為祂們服務辦事。」陳毅解釋,起初他只是到桃園承天宮、桃園龍德宮問事,不料卻被兩位神明的乩身特別點名。「當下我其實沒有馬上答應。即便後來真的當了義工,也還是抱有懷疑和試探。

陳毅自認個性鐵齒,可在服務過程中,他曾親眼見證「神靈降駕」,為信眾解決疑難雜症;自己擲筊問事,也多次獲得精準指引。「還有一次,我跟助理一起拿著的小神轎,突然開始激烈晃動。」當下他又驚又懼。自己並沒有出力,可第一次入廟的助理,怎麼可能知道如何製造神靈降駕的異象?「那種感覺很強烈,你知道真的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

那幾年,陳毅和神明特別有緣。除了在廟裡當義工、撰寫上百篇台灣宮廟主題報導,他拍攝的其中兩部紀錄短片──《伯公與我》《桃園龍德宮》,更是直接以神明和廟宇作為主題。拍攝《三清》期間,他對各個廟宇的主祀神祇如數家珍,甚至常被邀請到廟裡吃平安餐。

(左為青埔青昇宮主祀神明「青埔王公」,右為東山媽祖青年團徒步揹轎活動。圖片來源:《三清》紀錄片團隊提供)
不同時代相同信仰,人看待神有何差異?
從遠處遙望宮廟,到實際走進參拜的信眾之間,甚至深入平時不對外開放的神房;台灣民間信仰博大精深,《三清》紀錄片拍攝期間,陳毅與劇組夥伴走訪近百間廟宇,知得越多,越感嘆自己知得太少,不僅著眼於當代,還要向前回望道教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脈絡。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1980 年代左右,台灣社會風行『大家樂』、『六合彩』這類賭博遊戲,因此造就了很多『落難神明』。」拜神求財問明牌,需要時人們就瘋狂雕塑神尊、好生供奉,輸了錢就將神明隨意棄置。有的為了發洩槓龜的怒氣,還會將神像斷手斷腳、毀容削鼻,用火焚燒後丟入河海。

「比如桃園青埔青昇宮主祀的『青埔王公』,當初就是在溪邊被撿到。」陳毅補充,自家伯父好賭,當年家中的神明也差點落難。因此,在《三清》紀錄片中,他也計畫拉出一條時間軸,帶領當代台灣人回看過去──不同年代的社會背景之下,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夢想的寄託,如何在「宗教信仰」上反映呈現?

而在神明與信眾之外,《三清》也沒漏掉「為神明服務」的那群人。從宮主、爐主、主委,乃至義工,最令陳毅印象深刻的,還是彰化員林圳安宮的「東山媽祖青年團」。他坦言:「說到『廟會陣頭』,以往很容易有一些負面聯想。所以真正接觸前,我其實也有點害怕他們會不會是不良少年、甚至是幫派份子。」

然而,當他進一步認識,才發現這個組織就是一群年輕人,努力做出許多嘗試,只為傳承信仰,讓小小的地方廟宇,有機會被更多人認識。「他們一整年有很多活動,最大的一場是『徒步揹轎』,上百個人輪流揹著媽祖神轎、遶境彰化。」一路拍到現在,陳毅早已將這群人視為親兄弟,「我想把他們的努力記錄下來,無論最後結果如何,我覺得都很有意義。」

(圖片來源:《三清》紀錄片後製暨上映集資頁面)
越了解越捨不得!盼眾人牽成、陪伴前行
自 2021 年開始田野調查、2022 年正式出機拍攝,陳毅與劇組近兩年到訪全台多間宮廟。被問及拍攝時有無禁忌?陳毅直言:「我覺得大家都把神明想得太嚴肅、太可怕了!

他指出,禁忌的部分當然也有,不過若有事先做功課、詢問廟方、擲筊請示神明,其實就不用太擔心。假如要碰到神明的物品,他們也會事先燃起檀香、淨化雙手以示尊重。「基本上就是尊敬神明、也尊重廟方的管理,沒有什麼一定要拍到的畫面。

陳毅的上一部記錄長片《1819》,是到高中母校入班拍攝,由於場景相對單純,無須舟車勞頓,也不會有太多額外開銷。然而《三清》卻不同──光是驅車前往不同縣市的宮廟、到訪添香油錢、供奉水果、與廟方溝通拍攝等等,無論是交通或人事成本都相當可觀。陳毅無奈道,若非是走到山窮水盡,他實在不願發起集資、打擾大家。

可是越是田調,我就越是捨不得。」這麼多寶貴的故事,沒有被好好地記錄下來;許多人想到民間信仰,還停留在新聞報導帶來的負面印象。「真心覺得好可惜,很想幫忙說點什麼。」說到這裡,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總覺得,我只是一個很小的力量,卻想做這麼大的一件事,好像有點不自量力。

力小而任大,可那又何妨?前人蓋廟亦是眾人合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此次在神明的應允下發起集資,也希望凝眾人之力,第一階段預計募集 300 萬台幣完成影像後製,累積金額若成功達標 690 萬台幣,這部「與神同行」的紀錄片,還能夠上映院線、登上大銀幕。

《三清》的故事中,有人會在宮廟的場景或是信仰習俗中,回想起思念的親人;有人則會記起成長過程中的哪一次祈禱,生命的關卡因而被解決。」陳毅認為,這不僅是一部台灣民間信仰紀錄片,更是一份你我共有的珍貴文化記憶,「希望能邀請更多人支持,讓它順利在 2024 下半年完成上映。

>>> 支持《三清》紀錄片完成後製、上映院線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