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2023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輩救助計劃》)
計劃名稱 | 2023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輩救助計劃》 |
集資管道 | 台灣 / WaBay 挖貝 |
集資期間 | 2023 / 05 / 09 (二)~2023 / 08 / 16 (三) |
適合對象 | 關心高齡化社會議題的你 |
人邁入老年以後,要過怎樣的生活才算得上是「活著」?成立於 2003 年的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多年來以「宣揚及保障老人之權益」為宗旨,向獨居清寒的長輩伸出援手,提供跨縣市關懷訪視、長輩送餐、醫療救助、老舊房屋緊急修繕等多種形式服務,截至 2023 年已累積服務超過 4 萬人次,發送出超過 1.6 萬份物資包。
對社會角落裡的阿公阿嬤而言,有人來關懷,就能對日子有期待;有人能交談,就不覺得孤單。為讓這些服務能夠長久延續下去,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在 2023 年 5 月發起《清寒長輩救助計劃》,目標是每月募集到至少 36 萬台幣,以此支撐協會穩定運作、每月跨縣市發放生活物資給 632 位需要被幫助的清寒長輩。
(圖片來源:2023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輩救助計劃》)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社工須才容 (小須) 與《群眾觀點》分享,她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因而喜歡照顧長輩、與長輩相處,「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會有點固執,剛開始不能理解,但漸漸發現那是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所以要不斷讓他們安心、要很有誠意地約他們——他們不是不想一起出遊、一起吃飯,而是怕我們麻煩,擔心我們花錢罷了。」只是那些心意,很容易轉化成彆扭的表達。
進到協會服務以後,小須開始觀察到這群拾荒長者與一般長輩不太一樣:「他們的自尊與防衛心較強,靠自己的雙手養家,所以要花更多時間去經營與了解;他們有能力,但卻被社會淘汰。」如果可以選擇舒適優渥的生活,誰又想要每天風吹日曬、承受歧視的目光呢?漏水長年失修的屋頂,也曾經為一整個家遮風擋雨。
小須感慨,常有民眾只看表面、用一句話就否定了拾荒長輩的辛苦與社工的努力,例如「明明還有房子可以住,怎麼能算窮?」、「拾荒的人都很有錢」,然而老人福利關懷協會實際接觸到的長輩們並非如此,「我們服務的阿公阿嬤都是每天工作 8 小時,只為了換取一餐溫飽,甚至要獨自撐起一個家。」小須坦言,以前自己也曾不懂無家者為何流落街頭,會有貼標籤的想法,是因為對真實情況還不夠了解;迄今已在協會服務 6 年的小須希望能持續為此努力,讓大家看見這些長輩的處境,並給予友善的工作機會。
(示意圖,非文中提及當事人。圖片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
回憶迄今已服務過的 300 多位長輩,小須在工作中累積的成就感,來自於長輩們的依賴與需要。例如 86 歲的鄭阿嬤,因多年失聯的孩子名下有房產,所以無法申請社會福利。鄭阿嬤倚靠協會每月發送的物資包過日子,見到社工就像見到家人般,「有時候會高興並且很感激,有時又會難過得悲從中來⋯⋯。阿嬤說,因為有我們,她沒有放棄活下去;她也希望我們知道自己有多重要。」每每完成訪視後,社工們都會互相分享真情流露的感動,鼓勵彼此莫忘初衷。
然而對小須來說,從事這份工作也會有挫折感,例如一位曾與社工們非常要好的 80 歲劉奶奶,在罹患失智症後脾氣變得暴躁、開始會懷疑別人對自己的關心是否另有企圖。協會想協助劉奶奶修繕廁所的天花板與馬桶,工班師傅抵達現場時,劉奶奶卻不肯開門,直嚷著「你們會搶走我的家」。儘管協會夥伴都明白劉奶奶的言行是因為生了病,「但難過的是,熟悉的奶奶已經遺忘我們了」
(示意圖,非文中提及當事人。圖片來源:2023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輩救助計劃》)
多年前,小須還沒有接觸到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時,也曾在路上看見一名拾荒長者,推著滿滿一大車回收物步伐艱難;當時她主動向阿嬤搭話說想幫忙,「但自不量力的我,沒多久就氣喘吁吁。來往的車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呼嘯而過,短短幾分鐘的路程,卻花了近 1 小時才完成。依稀記得疊滿推車的回收品最後兌換不到 200 元,阿嬤卻直說要請我喝涼的感謝我。」
「日久見人心,我想無論是長輩或一段感情,要的都是一份安全感。」小須強調,「如果只是偶爾的探訪或作秀般的受贈,對於阿公阿嬤來說不是『扶助』,而是『同情』;我們沒有誰比誰高,所以不能用同情心去看待長者,而是要讓這樣的服務能持續與完善。有一天我們也會老,會感謝當時的我們為這樣美好的社會做出這些努力。」
人都會變老、都會有需要幫忙的時候,社會上有一群人過著富足生活的同時,也有一群人求的只是能夠安穩度日。如果你也願意對社會角落裡的長輩多幾分理解,參與群眾集資每月小額贊助,讓這份關懷能成為阿公阿嬤們的生活助力:
>>> 點我前往了解 2023 老人福利關懷協會|《清寒長輩救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