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吧專訪 1】第二季《小黑啤玩臺灣》更進化!帶領孩子深入腳下土地,接軌世界關係

by 劉郁葶

(臺灣吧近期推出《小黑啤玩臺灣》第二季集資計畫,以桃園、彰化、高雄、臺東四個縣市為主軸,帶領孩子認識臺灣、走向世界。攝影:劉郁葶) 

繼「臺灣吧 Taiwan Bar」在 2020 年推出《小黑啤玩臺灣第一季集資計畫》,累積逾 800 萬台幣的亮眼成績,近期團隊推出《小黑啤玩臺灣》第二季集資計畫,以桃園、彰化、高雄、臺東四個縣市為主軸,帶領孩子認識臺灣、走向世界。

黝黑的皮膚、圓滾滾的身軀,胸前有一 V 字型白色紋路,相信許多臺灣小朋友都對這隻俏皮小熊不陌生。它是臺灣吧設計的小黑啤 BEERU Kids,在繪本和動畫中,經常可見小黑啤帶著紅帽,背著包包到各地遊走,展開精彩的冒險之旅。

近期,臺灣吧在臺灣群眾集資平台挖貝上推出《小黑啤玩臺灣》第二季集資計畫,提供 4 本繪本、桌遊、動畫和有聲書,讓 3~8 歲孩子透過一系列內容,認識腳下土地的同時,也能培養接軌世界的國際觀。 

這 4 本繪本各自代表不同的特色與素養,孩子能從《彰化篇》的鹿港傳統建築與老街,思考古蹟價值與文化保存;透過《桃園篇》開齋節的習俗,認識遠渡重洋、來臺灣生活的朋友。藉由《高雄篇》的貨櫃與港口發展歷程,體會臺灣跟世界密切互動;並在《臺東篇》發掘史前文化的過程,學習判讀媒體資訊而不受騙。

(《小黑啤玩臺灣》每一集都是配合 108 課綱的三面九項素養。圖片來源:臺灣吧提供)

以素養為錨,認識臺灣、走向世界
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分享:「臺東跟鹿港比較深入談我們的根源,桃園談伊斯蘭文化,高雄是從貨櫃看整個國際分工。兩集在地內容,兩集往國際,去對接從臺灣到國際的概念。」而這 4 集分別代表北、中、南、東,希望每一季都全面性地照顧到臺灣。

或許讀者會好奇,為什麼《桃園篇》談的是「開齋節」,而《高雄篇》則聚焦「大港」?這些縣市各自有許多不同特色,團隊又是如何從中篩選出某一主題?蕭宇辰表示,《小黑啤玩臺灣》的 22 本繪本其實是配合 108 課綱的三面九項,每一個面向會分配一到兩集。

臺灣吧思考的並非是「桃園有這麼多文化,究竟要選哪一個?」而是從整體格局和架構出發,思考由哪個縣市談特定素養最為適切。「問題不是為什麼講 A 而不講 B,當背後有一個更整體的架構時,把 22 本拉開來看,會覺得合情合理。

而如何透過視覺語言,表達各縣市的文化特色,在製作過程相當重要。為了更貼近當地文化,成員也實際走訪當地,例如前往鹿港查看街區樣式,感受古蹟的文化底蘊;也到桃園龍崗品嚐米線,體會多元的民族風情。

(每一集的故事都是經過成員反覆討論、推敲、篩選,最終聚焦。攝影:劉郁葶)

站在小朋友的觀點思考,調整敘事方式
每一集小黑啤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而這一系列的故事又是如何產生的?蕭宇辰說明,編劇會針對故事原型提出企劃,設計成 2~4 個版本,並端上會議桌討論合適的故事走向。舉例來說,當繪本架構完成時,團隊會思考角色往下推進的動機是否強烈?劇情的安排是否合理?由於每位成員注重的面向不同,討論時自然會發生思想碰撞,但蕭宇辰明白「大家都是為了作品好」。

他說:「我們其實最在乎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小朋友觀點去理解這些事情,到底行不行得通。」然而,團隊成員都不是 3 歲小孩,要揣摩孩子的觀點有一定的困難性,因此會向文化顧問與繪本顧問諮詢意見。

蕭宇辰分享,在執行前有許多假定,但隨著蒐集更多資料、思考更深入,會發現當初的設定不太合適,因而重新調整。例如每一集的《小黑啤玩臺灣》都會出現一種動物,《屏東篇》是蝙蝠、《雲林篇》是變色龍。團隊都花了長時間構思,哪種動物的性格與樣貌更符合故事劇情?哪種動物更能展現該集的素養? 

比方說,臺灣吧最初在設計《桃園篇》時,選定「山羊」作為代表動物;幾經討論後,認為山羊與基督教關聯性較高,和伊斯蘭教不太相符,因此決定改為「駱駝」。然而駱駝會引起「中東」伊斯蘭教的聯想,但繪本描述的伊斯蘭是以「印尼」為核心,因此最後選擇穆斯林喜愛的動物——「貓」來呈現。由此可見,團隊透過滾動式修正,不斷調整繪本版本,讓內容更加合理、適切。
 
(第一季的桌遊只有一套玩法,臺灣吧在第二季設計出 2 套玩法,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能從中獲得樂趣。攝影:劉郁葶)

持續優化教材,第二季更進化!
被問及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小黑啤玩臺灣》有什麼不同?蕭宇辰說:「最大的不一樣是優化。」第一季的桌遊只有一套玩法,因當時設想只有 6~10 歲的孩子會使用,經調查發現,也有很多 3、4 歲的小朋友會玩桌遊。因此第二季時,團隊設計出 2 套玩法,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都能在桌遊中獲得樂趣。

另外,繪本也做了更多細緻化的調整。蕭宇辰分享,他們並非等到第二季才優化,在製作第一季的繪本時,就先把《台南篇》的試閱篇給家長們閱讀並蒐集意見,再根據建議即時優化第一季後面 3 本。

團隊提到,當初提供的試閱篇並沒有注音,因為想像的情境是「小朋友和家長共讀」;但後來收到非常多「要加上注音」的回饋,才發現有注音小朋友會更好理解,並即時更正。 

另外,每本繪本都會出現一個物件,藏身在每一頁的細節,有家長回饋:「小朋友每次都找得不亦樂乎。」因此在第二季依然保留這個設計,讓孩子們發揮觀察力。 

與此同時,臺灣吧在製作第二季的過程也背負更多期待。蕭宇辰說,做第一季時,贊助者僅抱著支持看看的心態;但第一季集資成功後,累積了一群購買第一季的用戶,他們對第二季抱著很大的期許。他說:「團隊的挑戰和壓力就是,我們接下來只能做得一次比一次好。」這個壓力也來自內部,成員在第二季持續優化內容,思考如何能更貼近小朋友的觀點。

(在閱讀第一季《小黑啤玩臺灣》後,家長會帶著著小朋友和繪本,實地走訪書中提到的景點。圖片來源:小黑啤玩臺灣  facebook 粉絲專頁)

繪本鼓舞家長帶小孩實地走訪
除了壓力,也收到感動的回饋。小黑啤品牌總監蕭仲鈞提到,第一季的贊助者會加入一個 VIP 社團,因此臺灣吧在製作第二季時,有更多的機會和贊助者協作。 

社團中,團隊會和家長們密切互動,想到新主題時會在社團提問,贊助者則給予回饋;同時會蒐集家長們與孩子的互動經驗,做為參考依據。

蕭仲鈞觀察到,有家長帶小朋友與第一季的繪本,實地走訪故事中的景點。例如家長在社團分享,他和孩子拿著《雲林篇》在雲林布袋戲館前拍照;幾天後帶著《屏東篇》,來到故事中提到的客家古厝建築前拍照;接著又帶著《花蓮篇》去參加繪本提及的阿美族祭典活動。

「當發現《小黑啤玩臺灣》觸發小朋友、家長的動機和好奇,真的去現場走一趟,感受臺灣當文化的氛圍和情感,這對團隊來說蠻鼓舞的。」

但臺灣吧為什麼想透過繪本推動素養教育?素養對孩子有什麼重要性?團隊希望將繪本提升到什麼格局?蕭宇辰娓娓道來背後的理念⋯⋯

>>> 點我前往《小黑啤玩臺灣》第二季集資計畫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