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攝影:Mu)
「土耳其邊境難民營區都是 COVID-19 的群聚感染,雨下得那個泥啊、水啊淹得帳篷稀哩嘩拉的。都 10 年了,還在發帳篷⋯⋯。」眼前低頭呢喃著難民困境的,是土耳其畢爾肯大學 (İhsan Doğramacı Bilkent University) 建築系教授裘振宇;同時,他也身兼了「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 (簡稱土耳其台灣中心)」執行長的身份。
24 歲便出國留學,此次回台 3 個月,裘振宇說這是 18 年來待在故鄉最久的一次。他帶著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小鎮「雷伊漢勒 (Reyhanli)」因戰爭承受的千瘡百孔,發起《土耳其台灣中心維運集資計畫》,裘振宇深知,要讓世人體會難民困境談何容易,可就算只能拯救一個流離失所的人,他也會卯足全力,在暗處鑿出一道光。
(圖片來源:《土耳其台灣中心》提供)
生而為人,都該被好好對待
2016 年,裘振宇初踏上土耳其這塊土地,不久便從時任台灣駐土耳其代表鄭泰祥手中接下任務——協助在雷伊漢勒市建設難民中心。彼時手邊僅有外交部贊助的 1,200 萬台幣,預算不夠,他只能將工程分期,先帶著學生一磚一瓦築下「希望」,守護這方淨土不被市長拿去不當利用。第一期工程,僅完成 52 個單元牆面及屋頂;牆壁的材料,由隔開土、敘邊境混泥土高牆製作而成。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的屋頂,則是從因敘利亞內戰,被炸彈摧毀的「阿勒坡大清真寺」留下之建材,拼出拱形屋頂。使用這些材料,背後有個重要原因:是想讓土耳其台灣中心,添上「族群共融」與「共同信仰」的深層意義。
2019 年 9 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未料隔年全球爆發武漢肺炎 (COVID-19) ,政府關起大門、各國面對不斷攀升的感染人數焦頭爛額,誰還有餘力關心難民議題?然而,計畫若在此刻喊停,不只努力毀於一旦,難民昂首期盼的一線生機,又得重新歸零。
看過太多苦難的裘振宇不願就此放棄,自嘲自己是「無可救藥的人道主義者」。事實上,在他 40 幾年的生命經驗裡,已受到各種歧視、或打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年在芬蘭阿爾托大學 (Aalto University) 拿到博士後學位,原本要申請學校教職,沒想到校方早就內定好人選了。每個社會總是有他的陰暗處,老實說是一個非常討厭的問題。」即便表現比他人出眾,仍不敵種族間的排他性;談回自身,他吐露出同志身份的無奈,「我曾經在雷伊漢勒市聽當地人說,敘利亞之所以會受到真主阿拉的天譴,是因為那裡出現過男同志。聽到這些故事,你覺得能怎麼辦呢?同志真的跟一般人一樣嗎?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差別。」。
一路走來,那些大小眼的對待,裘振宇已處之泰然。不過眼見難民因各種歧視,無法好好生存,不免使他將生命經驗投射其中,也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被公平對待何其重要。
(攝影:Mu)
失落的國度,何處是天堂?
談及是什麼原因,選擇到土耳其畢爾肯大學任教?裘振宇苦笑,「基本上研究『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博士畢了業之後,是沒什麼工作機會的。剛好畢爾肯大學有一個職缺是教理論跟批判,後來我就申請到了。」回望那段四處求職的日子,他形容自己如同難民。只是,一邊是受戰爭影響而無家可歸的人、一邊則在諸多國家攻讀學位,何以相提並論?裘振宇說,有相似之處啊。「我們都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尋求生存、被公平公正對待的機會,不是嗎?」。
落腳土耳其轉眼已來到第 5 個年頭,除了授業解惑,他還必須勤跑雷伊漢勒市 26 個 NGO 組織,了解難民需求;然而,在漸漸熟悉這裡的人事物之後,裘振宇發現,土耳其絕大多數人都想「逃」、逃離這個「沒有希望」的國家⋯⋯。
他雙眼望向遠處,想起在異邦遇到的不公義,以及百年前台灣有一波一波難民上了岸、各個族群花了多長的時間才學會如何互相包容。裘振宇搖搖頭,嘆一口氣,「每個人都想離開,到達以為是天堂的地方;可是真的抵達了,才會體認到你只是天堂裡的難民,而沒有人會視如己出地對待難民。」。
既然扎實地吃過苦頭,或許就會知道通往天堂的捷徑吧。如今已成人道救援推手的裘振宇說,「其實當下就是天堂,只要我們能夠用雙手改變的世界,那就是天堂。」。
(在中央社特派記者何宏儒的介紹下,裘振宇 (左一) 結交了來自敘利亞的患難兄弟——瓦歷德・阿布迪 (左三) 。圖片來源:《土耳其台灣中心》提供)
在異鄉,蓋出一份信任關係
戰爭烽火連天,位於敘利亞阿勒坡 (Aleppo) 通往土耳其必經之路上的雷伊漢勒市,因地緣關係,成為敘利亞人躲避內戰的首個庇護站。除了人口增加對城市帶來負擔,自殺炸彈及火箭攻擊頻傳、公共設施、醫療設施、基礎民生建設不足,使當地居民一併淪為難民。
起初裘振宇僅受時任台灣駐土耳其代表鄭泰祥之託,幫助媒合台灣、土耳其兩地建築師,共同建造土耳其第一座以「援助難民為目的」的建築。「可是我發現台灣建築師能來土耳其的次數有限,土耳其建築師覺得當地太危險、會死。所以找不到人。」尷尬的處境,逼得裘振宇只好捲起袖子,領著學生著手完成人生第一個建案。
裘振宇笑說,身邊的土耳其人聽聞他即將踏入險地,擔心得要他別去送命。想不到空間蓋好了,責任感的重量又往上疊加。「為什麼不離開?為什麼要留下來繼續幫忙?」,眾人的疑問盤旋在裘振宇周遭。「這棟房子是沒有營運費用及人員編制的,我不留下來做這件事情,你說市長會怎麼處理?我要確定台灣人花的每一分錢跟善意是真的化為行動,而且真正有擴張出去。這是我一直守在這裡很重要的原因。」他深諳雷伊漢勒市的政治風險——長達 4 年的調查過程,在地方政府、NGO 組織、敵方軍隊、不同種族間來回交涉,裘振宇聽聞太多趁火打劫、目睹過許許多多脆弱且痛苦的靈魂,他無法,也絕對不會視而不見。
裘振宇想方設法為雷伊漢勒市注入一點希望,但一個「外國人」可以從哪裡取得資源,完成理想?他想了想,點出關鍵,「過去這 4 年多你可以說我在蓋房子,或是蓋一個信任的關係。」沒有天花亂墜的諾言,裘振宇用行動說明一切。「講個例子給你聽,當地政府官員在得知我們要蓋土耳其台灣中心時,篤定一定蓋不成。他們親口對我說『我們認為你不會成功,接著就會知難而退,摸摸鼻子離開。本來不太信任你,可是沒想到市長換了 3 任,你還在這裡』。」責怪不了官員們最初輕藐的態度,他明白,那是眼見太多人來來去去產生的保護機制——不敢期待,害怕再一次受到傷害。可裘振宇不同,他對雷伊漢勒市的所有人說,亦告訴自己:「你們看著辦,我就是會一直待在這裡。」。
信任兩字,對裘振宇而言如通行證,筆直通往人心。「那個信任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沒有了它什麼事都做不了,尤其當地是部落政治,當信任感建立之後房子就建立起來了啊。用邊界混泥土牆、加戰鬥機機棚,去蓋一個阿勒坡大清真寺的樣子。這是在土耳其、全世界都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因為信任感,所以我們真的蓋出來了。」。
而這座由信任感築起的空間,夾藏著土耳其及敘利亞人共同的回教信仰,並且正緩緩地,瓦解兩個族群間,長期以來立起的無形藩籬。
(圖片來源:《土耳其台灣中心》提供)
活下來,才看得見希望
雷伊漢勒市,約有 12 個 NGO 組織在當地各司其職。問裘振宇覺得土耳其台灣中心和其他 NGO 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回答得小心翼翼,「我覺得土耳其台灣中心就生產兩樣東西:第一就是提供工作機會,再來就是生產故事。」理由很簡單,「因為現階段只要有工作機會就會有錢、有錢就能活、活了小朋友便能夠就學,接著醫療相關資源也會出現;那故事為什麼重要?老實說 1,000 多個台灣中心也拯救不了難民問題,但故事會改變人心。」。
投身其中,裘振宇察覺有些 NGO 犯了讓難民難以自立更生的錯誤,「這裡的 NGO 會長期對所謂的『傷殘難民』發放物資,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工作意願,因為他們已經覺得『我理所當然就是要收到你們給的物資』。」即便樂觀看待一切,他也明白世間不存在永恆,「當有一天物資發放結束,或是你拿不到資源的時候,所有事情就會瞬間化為 0⋯⋯。」。
「所以土耳其台灣中心不能犯這些錯啊」,裘振宇滔滔不絕分享他縝密思考後的計畫,「我們一定要有產業、利潤,還有營運。台灣中心共有 55 個單元,裡頭規劃成『緊急 / 過度庇護所』、『在地特色產品店家』、『非政府組織進駐空間』、『藝術家工作室 / 商店』、『清真寺、淨身設施、洗手間等公共設施』、『設計工廠』、『中央廚房』、『孩童、婦女殘疾人士使用之公共空間』。」不僅創造正向循環,裘振宇也期盼,藉由一個基本場域的建立,能夠讓出生便不停逃難的孩子們,有個對「正常生活」的想像。
(攝影:Mu)
集眾人之資,行眾人之願
裘振宇坦言,發起群眾集資的念頭,早在 4 年前便開始在心中盤旋。一直到土耳其台灣中心 1 期工程完工,才下定決心將想法化為行動。當時的躊躇不前,是考慮到房子尚未蓋起,毫無說服力;也是擔心,有人會質疑「把錢拿去救遠方國家的人意義在哪裡」?
他說話輕聲細語,吐露出的每一個字卻鏗鏘有力,「第一個就是說,不是因為他們是『敘利亞人』,只是因為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當有一天台灣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祈求的,何嘗不是世界各地的『人』,能夠為我們伸出一隻援手,哪怕你有多遠。」執行難民議題的艱辛和焦慮,全部反應在裘振宇一再說明「就只是人幫人」的論述裡,深怕沒有好好傳遞。
《土耳其台灣中心維運集資計畫》於 2021 年 3 月正式啟動,計畫共有 3 階段等待大家一起完成——第 1 階段,要幫助 150 位難民婦女,獲得長期穩定的工作;第 2 階段,完成至少 5 座建築單元,讓孩子們有個可以安定的庇護所;第 3 階段,募集到土耳其台灣中心 2 年的維運經費,使計畫得以持續運作。
「每個人都會因為生命的狀態,抑或是因為無情的、現實的條件或壓力,讓我們動不了、做不了任何事情。但我們心中還是有個夢,仍會被一些事情所燃燒、或勾起夢想。而『群眾集資』是讓我們把共同相信的夢想,能夠一起燃燒的管道。」裘振宇眼中有光,閃閃爍爍地說著。
終究是要回家的,而遠方國度身心充滿傷痕的人們,需要你我的支持。即便力量再小,總會匯聚成暖陽,一點一點照亮每個人的心房。
>>> 點我前往《土耳其台灣中心維運集資計畫》集資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