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不了 ACG 產業?專訪《知知訂閱》團隊,打造全台第一個「ACG 專屬學習平台」讓創作者不再孤軍奮戰

by Mu

(由左而右為《知知訂閱》平台技術長 Peddy、營運長 JC、執行長 A-Sam。攝影:Mu)

2020 年,日本動漫《鬼滅之刃》風靡全台灣,電影版《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更數度蟬聯台灣票房第一名。而這陣風,也刮起大家對台灣原創動畫的討論——為什麼台灣發展不了自己的 ACG 產業?

沒有看見,不代表不存在;2020 年 11 月,三名深耕數位學習、ACG 教育平均年資超過 15 年的大叔們,在群眾集資平台發起《知知訂閱》給 ACG 創作人的加值站集資計畫,以訂閱式課程為媒介,最終目標是想替長期孤軍奮戰的創作者,在迷航中找到一前行的夥伴。

(由左而右為《知知訂閱》執行長 A-Sam、平台技術長 Peddy、營運長 JC。攝影:Mu)

創造機會,而不只是傳遞知識的 ACG 交流平台

當多數上班族步入中年、預備規劃人生下一階段之際,這三位年近 40 的大叔不小心在聊天過程中,孵化出開創 ACG 教學平台的念頭——他們是《知知訂閱》平台執行長 A-Sam、營運長 JC,以及平台技術長 Peddy。究竟有多「不小心」?且聽大叔們娓娓道來——

2017 年,彼時從事 3D、室內設計教學的 JC,為提供學生課後學習管道,開始錄製影片上傳至 YouTube。這無心插柳,竟默默累積 1,000 多支影片與追隨者。他笑得宏亮道出驚喜的觀察,「即便教學影片講述得十分詳細了,還是會收到報名實體課程的需求。那些人其實本身就有設計背景,我想自己應該獲得了相當程度的信賴,於是開始思考另一種線上教學的可能⋯⋯。」如同所有英雄動漫組隊打怪,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元素,負責媒合師資的 A-Sam 率先出現在 JC 眼前,「A-Sam 是我以前在補習班工作的同事,所以最初就找他聊聊,看有沒有機會做線上教學。沒想到這件事越聊越大 (笑),他後來就把線上教學的想法歸納成一項大企劃。」。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只是當時 Hahow、YOTTA 等線上教學平台已逐漸茁壯,另覓新路絕非易事。A-Sam 坦言,思忖兩年,整體架構才慢慢浮現方向——我們想做一個 ACG 遊戲、插畫、動漫類型的教學平台,一個創造機會而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平台。

眼前道路日漸清晰,約莫 2018 年底,A-Sam 回到母校向教授聊到尚未實現的理想的雛形;教授聽聞後拉著耕耘大專院校數位學習領域許久的 Peddy 說:「你學長想要做數位學習欸。」,對早已想嘗試不同事物的 Peddy 而言,無疑是捎來好消息。他深思半晌,重現往日心境,「A-Sam 以前在補習班主要負責找尋 ACG 領域師資、而 JC 的背景又偏向行銷。如果一個案子裡頭有所謂的『製造』、『銷售』和『產品前置聯絡窗口』,那聽起來對於發展事業最初的三個基礎面向都有了,我覺得是時候可以加入團隊試試看。」。

(圖片來源:《知知訂閱》平台集資頁面)

整合跨領域師資,開啟看見彼此的大門

日劇裡演繹的漫畫家,大多有著崇高社會地位;登門拜師學藝的徒弟先從助手做起、戰戰兢兢描繪筆下原稿,於他們而言,順著線條延伸的是有朝一日蛻變為漫畫大師的嚮往。

然而台灣 ACG 創作環境相較封閉,大部分時間都得單打獨鬥,一肩扛起所有事物;因工作關係認識眾多老師的 A-Sam 指出,「ACG 領域看起來產值很大,可實際上台灣人對在地原創 IP 並沒有這麼熱衷⋯⋯,好的作品和創作者彷彿身穿隱形斗篷,很難被察覺。平台選擇從 ACG 出發的理由很簡單——無論職業創作者抑或是初學者,都希望提供他們『看見彼此』還有『被看見』的機會。」談及今年 (2020) 首次舉辦講師交流會所聞所見,集結手邊資源、串起互動的成就感熨平了 A-Sam 深鎖的眉頭,「那場活動大家非常熱絡,漫畫家想了解 IP 是否有機會轉成動畫、動畫老師則說『台灣怎麼很少有把漫畫轉成動畫的作品呢?」若沒有促成跨領域對話,誰也沒想過終有一天應該躍出舒適圈,激盪不同創作形式的可能。

我們希望 ACG 領域是一步一腳印被串聯起來,更準確地說,希望台灣各世代 ACG 專家的經驗能夠被傳承下去。」第一步,A-Sam 拿出手邊人脈資源,從中生代找到新生代、再從動漫圈拉到遊戲圈,一個接著一個,如今已邀請到 50 位願意分享經驗、提攜後輩的講師。這 50 人並非全然與 ACG 有直接關聯,JC 用發現新大陸的語氣闡述,「我們本來都是找 ACG 的老師,你怎麼想都想不到跟『法律』會扯上關係。後來才發現老師在簽約或 IP 授權上,都曾經遭遇困難。所以又找了專門講 IP 授權、合約簽訂的律師及專業人士。把課程包覆得更全面。」老師們縱使在 ACG 圈享有或大或小的名氣,但成功不是偶然,細看那成績單裡盡是淚水與汗水滴落的痕跡。

農地找到了,種籽撒下了,下一步團隊將「課程」化為肥料、滋養未來的明日之星。

(《知知訂閱》平台技術長 Peddy。攝影:Mu)

碎片化學習時代,訂閱式平台提升課程完課率

講起課程,現場霎時如搶答節目,三人你一言我一語,話題核心都圍繞在:為什麼要做「訂閱式平台」?

擅長數位學習領域的 Peddy 解釋,「這個時代一直在討論所謂的『碎片化學習』。在學校教育底下會提供學生的是具有『系統性』的課程,但是成人教育很難做到。以 ACG 為例,假如我今天要教授水墨畫或漫畫所有技巧的話,那上起來會是非常冗長的一門課,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如此具體的課程。所以,這會是平台設計課程一項很大的特點——我們把每一個小單元變成精簡扼要的概念型課程 ,學生可以藉由短短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組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系統化課程。」JC 接著補充,《知知訂閱》有別於一般線上教學平台預錄好一套課程的模式,他們選擇每週更新 2 部各 15 分鐘的影片,再透過數據分析了解學員需求、繼而進行調整,將課程往更精緻的方向邁進,提升學員完課率。

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沒辦法使用別人的平台」,JC 收起笑容嚴正以對,「我們必須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去研發一個理想的平台。經由不斷修正、讓會員了解到我們一直有在調整內容。這麼做不是為了賣出課程,而是真實希望他們可以學到東西。想要的知識得到了,老師和學員之間才會有更深一層的交流。」。

讓漫畫有機會做成動畫、讓動畫有台灣原創 IP 可以使用、讓新人有地方與前輩學習,然後把經驗不斷不斷傳承下去。三人異口同聲答:「這就是我們做《知知訂閱》平台,覺得最有價值的地方啊。」。

(由左而右為《知知訂閱》執行長 A-Sam、平台技術長 Peddy、營運長 JC。攝影:Mu)

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沒有限制

滾動 ACG 產業的責任感,像石頭「咚——」一聲在團隊心中漾起漣漪。想要和線上平台做區別,網羅對 ACG 或熱愛、或有一點興趣的民眾;因此,《知知訂閱》團隊選擇以「群眾集資」管道爭取與群眾「對話」的機會——「我們希望先讓台灣人認識在地原創 IP,這些東西都是由這片土地長出來的。而學習這件事本身就沒有限制,每個時代、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模式長出來;同樣地,這 50 位老師 (如:插畫家接接、漫畫家韋宗成、漫畫家兼 Coser 陳漢玲) 本來就接受了磨練跟挫折,那藉由這些人將經驗分享給初學者,我覺得是最直接的方式。你不需要在嘗試、碰到問題之後才發現不知道如何解決,這樣不是更好嗎?」。

回到知知訂閱團隊在集資頁面寫下的這句話:「由興趣出發,讓喜歡的事變得有價值」,在「興趣究竟能不能當飯吃」的時代,更顯得格外重要。「所以你如何定義說生活所需跟基本收入的價值?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把所謂價值定義在金錢高低上。反而是能夠透過這一個平台,嘗試不同的經驗與方式。就等於我們拿這 50 個老師做例子,你可以成為一個你想要的樣子。」Peddy 帥氣拋出這段話。「對對對,就像我們有 50 位老師,每人分享 4 個單元。這樣我們就有 200 個故事啊、200 個人生歷練的故事。」眾人大力點點頭,期盼這個平台有一天真正成為串接、接住 ACG 領域迷途羔羊的所在。

>>> 點我前往《知知訂閱》平台集資頁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