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下半年至今,一場"內著復興運動"引爆內褲搶購熱潮 !
由台灣原創內褲品牌 rezzer 所發起的首波預購活動,1 天內 500 組 1000 件內著被預購一空,神奇的是,在這之前沒有人穿過 rezzer 的內褲,更沒親眼看過、摸過,因為它是一件還沒做出來的內褲!是什麼魔力讓質男質女們願意盲購這件內褲呢?”
(▼不同於以往服飾品牌行銷方式,rezzer的官網中看不見真人model)
內著復興運動的幕後推手是 Boggy 和 Ryan,兩位是在朝陽科大工業設計系認識的同學,畢業後繼續走上工業、科技產品的設計。汽車、機車、音響、鍵盤、滑鼠 都設計過甚至得過紅點設計大獎,絕對沒想到八年後他們會設計一件男性內著,創立台灣原生的內著品牌 — rezzer。
(▼圖左為 Ryan,右為 Boggy,攝影:陳臆如)
找回買內褲的興奮感!
為什麼毅然決然辭去原本穩定的工作,還選擇內褲作為創業的題目? 『就是要找回消費的快樂!』,Boggy 說穿了三十年的內褲,每天與他貼身相處卻漸漸忽視的他的存在。當我們還是男孩的時候會很興奮地炫耀自己的新內褲,把褲子拉低並露出內褲似乎宣示自己又長大了一些、對於內褲更有獨到的品味。
但當男孩長大成為男人後,買內褲不再帶有太多情緒,市面上大部分的平價內褲也都是服飾廠商的附屬品,花樣大同小異,缺乏設計與故事,難以滿足男人心中的男孩對於內褲的期待,也許因此失去了對內褲的感覺!兩人希望藉由內著復興運動來喚醒大眾對內著的重視,尤其是男性,因此有了這場『質男內著復興運動』。
世界也許變了,但不變的是台灣製造對於品質的要求
一切從頭開始,Boggy 到輔大紡織當一個業界學生,喜歡跑工廠的 Ryan 跑遍台灣的成衣工廠以了解內褲的加工程序和製程,才發現做一件內褲不如想像中簡單,rezzer 一件內褲的誕生需要串聯多達 十二家 紡織廠、協力廠製造,也意味著一件內褲是有辦法撐起一個產業鏈的。在做市場調查時兩人發現市售大多數的內褲都不是台灣製造,儘管有的品牌標榜來自台灣。
『台灣曾是世界的成衣工廠,而我們生長在這裡也對環境與人文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世界也許變了,但我們相信不變的是他們的手藝與技術和對於品質的要求。』,rezzer 對於在地製造、設計的堅持,也獲得許多支持者的認同。
『網友五花八門的提問?』
談到創業與產品開發中遇到的困難,兩人的苦笑說明了解釋了一切。「同溫層不可靠」,Ryan 建議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不能只跟朋友聊天,而要大量採樣,尤其是『設計師』!設計師大多很主觀,他認為「不主觀的設計師無法做出好東西,但主觀同樣是設計師的要害」。
以 rezzer 所推出的布料花色為例,rezzer 用科普的浪漫、男孩的童心為發想設計了宇宙與海洋兩個主題四個圖案,在朋友圈中「消坡塊教科書」(下圖右一) 這個圖案一直受到大家的喜愛,沒想到四千個網友票選第一的是「星際座談會」(下圖左一),目前賣得最好的也是這款,目前已開發出八種故事主題了!
(▼內褲的花色由左至右分別為星際座談會、宇宙塵埃、黑潮暖流、消坡塊教科書)
(▼丹寧布料般的靛藍視覺感,超特別喔!)
藉由市場調查, rezzer 除了找到首波潛在購買者,更了解消費者的想法外,也有意外的收穫。原本預估 rezzer 的客群會是想要購買禮物給男友的女性族群,沒想到一向對於內褲品質與樣式有高度要求的同志族群也表達了對 rezzer 的興趣與期待,當然團隊也因此收到了更為多元的意見,包括有人詢問是否有囊袋分離的設計,有人想要有更為鮮豔的色彩…,令兩人差點無法招架。Boggy 說最困難的是如何從一堆 idea 中做取捨,並讓消費者認同團隊的選擇與品牌理念。
(▼以工具箱做為概念,環保紙漿製成的收納盒,在妝點過後身兼包裝盒與卡片的功能)
設計師應該擁抱群眾
rezzer 團隊目前僅有三人,被問到如果能再多加入一個新血會如何抉擇,Ryan 馬上回答:『女秘書!』,一旁的 Boggy 則反問,『可以是金主嗎?』,創業背後需要不同專業的支援及資源。現在的 Boggy 和 Ryan 也成為了『Maker』,不像過去單純把設計當作服務,自造者要包辦所有工作,包括廠商串連、 行銷兼業務,現在還要直接面對客人。
第一天預購開始後,陸續有訂購者反映不知道有沒有下單成功,原來是訂購系統中漏了查詢訂單的功能,於是兩個人在十二小時內一一回了四百多個訊息。這一天 rezzer 五百組內褲搶購一空,同時兩位設計師也從幕後走上了前線戰場。
Boggy 說屁股不是黃金做,不一件一件試怎麼會知道不同廠牌的內褲有什麼差別,設計師應該相信專業、擁抱群眾,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斷學習,這也是 rezzer 所相信的 maker 精神!
經過第一波預購試水溫後,針對使用者的回饋新增了便利商店貨到付款服務,近期也推出了新的限量優惠活動,有興趣的讀者們可至 rezzer 官網 瞧瞧!
rezzer 官網: www.rezzer.com.tw
(▼攝影:陳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