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畢製變成世代的事:專訪《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集資計畫提案者湯晴雯、黎世堯

by jie

(封面攝影:jie)
2020 年春天,收錄上百款經典瓷磚圖樣的《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成功集資超過 300 萬台幣—— 這本獲得近 1,800 人贊助支持的瓷磚圖鑑,前身其實是臺師大設計系校友黎世堯、湯晴雯的畢業製作。看似平凡的「瓷磚」如何成為創作題目,《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想透過群眾集資實現的又是什麼呢?答案都在新北市竹圍一帶小巷內,這間名為「畸零地」的工作室裡。

創業初期,三位夥伴相中了一間已歇業的成衣廠建築,當時屋況可以用「破敗」來形容,但也因此租金負擔較低,整整兩層樓空間寬闊。世堯回憶,當時費了一番心力重拉管線、解決漏水問題,而屋後一塊畸零地荒廢多年,一挖竟挖出一卡車的垃圾,再買回一卡車的土把它填平。左鄰右舍見狀笑他們傻——那塊畸零地又不是自己的,何苦如此大費周章?但年輕人想得很認真:「其實有很多社會上的事情就像畸零地一樣,是大家忽視的、沒有去關注的角落,那我們覺得可以用設計或創作的方式,能讓這個地方重新長出一些不錯的故事。」。

畸零地工作室第一個悉心打造的作品,是它自己。目前團隊成員均齡不到 30 歲,世堯與晴雯是視覺設計專業出身,加上幾位具有工業設計、雕塑、戲劇背景的夥伴,時而發想創意提案、時而一起 DIY 專案道具。


(攝影:jie)
走進畸零地工作室會驚喜看到,他們不僅精心編製《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也樂於親手「玩」瓷磚,把懷舊彩磚浴缸與馬賽克磚融合改造成地墊、洗手台,拼接得毫無違和感。不免令人好奇,
當年這兩位設計系學生對「瓷磚」的情感從何而來?


(攝影後製:jie)
「我是土生土長台北人,我們家從以前住的就是這種台北最常見的公寓大樓,
家裡的環境就是很多瓷磚,但我不覺得它漂亮。」世堯說得直白,那份習以為常的疏離,像有些人出國回台後會抱怨「臺灣街景好醜」,無法欣賞雜亂的電線桿、舊鐵窗與廣告招牌。直到大學唸了設計系、他開始思考生活中有什麼元素能呼應臺灣設計史,有天和晴雯騎車經過加油站時,瞥見一款灰底鑲著紅白條狀的瓷磚。

「剛好那時候流行古著,就覺得它的拼法非常有趣,很像古著毛衣;也是從那次才發現,原來瓷磚是這麼漂亮的東西。」當年臺灣還沒掀起《Pokémon GO》熱潮,世堯與晴雯已像「訓練家」般開始探索大街小巷,尋找不同款式的瓷磚,近距離觀察它們的燒釉方式、色彩與紋理——那對兩人而言是一場場輕鬆的旅行,也是一次次與瓷磚認真的相遇。


(攝影:jie)
我們大概是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前前後後密集地記錄這些瓷磚、蒐集一些資料,到最後我們把拍攝到的瓷磚做重繪、數位化建檔,花了大概快一年的時間。」聊起私心最喜歡的瓷磚圖樣,晴雯首先介紹了一款常見於臺灣民宅外牆的綠色馬賽克磚。

「遠看就是一般的綠色的磚,近看其實它在燒製過程有一些小細節,裡面有一些製作上比較突起的部分,在上釉料的時候它會呈現不一樣的班、紋路,我們都覺得這款圖案很像一個笑臉的感覺。」聽晴雯這麼說完,看似無戲的牆面瞬間滿滿表情了。


(圖片來源:《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集資頁面)

讓兩人印象尤其深刻是前往金門那一次,當地由於長期少雨,建築上的瓷磚細節大多保留得很完整。

像馬約利卡磚,它的背景其實就是當時金門有很多僑商到南洋、中國經商,那時帶回來裝飾在洋樓或古厝的外牆上。」晴雯回憶,當時她在一棟廢棄洋樓前駐足欣賞,豈料一隻狗突然從旁衝出撲過來,嚇得她趕緊拔腿狂奔,世堯在一旁則看得很樂。

「後來再看到我們拍的那棟洋樓,都會想起那個被狗嚇到的過程!」這件插曲讓當時拍下的照片從此自帶音效,而照片裡的瓷磚圖樣,也成為世堯每每提起《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時,必定向人介紹的經典款。

「可以看得出東方跟西方的設計邏輯是不一樣的,東方的邏輯都是以『圓』為設計面向,數量都會以奇數為主,可是在西方設計邏輯他們講求的是『對稱』,像瓷磚圖樣就是對稱,四方連續、二方連續⋯⋯,它就變成四個,左下、右下能夠去做拼接。」在這款圖樣裡,中國傳統祝福語「三多九如」的意象以佛手柑、壽桃、石榴來表達,同時也注重畫面的平衡。


(圖左攝影:jie,圖右:畸零地工作室提供)

世堯繼續翻著《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停在一隻貓頭鷹上 (圖左):「那這款瓷磚的話我覺得它非常有趣,
我們大部分看到的馬約利卡瓷磚都是比較歐式的風格,但這款有點像是日本浮世繪的繪畫風格。」源自西班牙的馬約利卡磚流傳至英國、日本,繪師們為了回應市場需求,將日本文化裡象徵「吉祥」、「智慧」的貓頭鷹元素放進瓷磚圖樣創作,成品再輾轉來到了臺灣。

小小一方花磚有時是漫漫歷史的線索,有時是家庭記憶的入口。接著,晴雯指向一款常用於七、八零年代臺灣居家裝潢的鬱金香花磚 (圖右):

「我家廚房到現在也還是用這款!在拍攝、收集瓷磚圖樣的過程時,我們有發現跟它很像但又有些變化的圖案,造型比較矮胖之類的,配色上也會有些微不同。或許當時出產的是不同廠商,他們互相學習,變成有很多種版本的鬱金香磚。


(攝影:jie)

收集到後來,兩人已數不清究竟拍過多少張瓷磚照片。每一款收進《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的瓷磚圖樣都經過數位重繪並附上色票,不知不覺圖鑑頁數越來越厚、贊助集資計畫的同好也越來越多;集資第一階段希望出版圖鑑,第二階段則希望持續經營社群、打造臺灣傳統瓷磚線上資料庫,讓人人都能分享生活中見到的瓷磚圖樣。

我們希望大家上傳自己照片的同時,也能有一些對於生活的記錄。它有點像是口述歷史,這些瓷磚的地理位置在哪裡?有什麼特殊的使用方式?瓷磚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是很值得大家一起來做的事情。」《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集資計畫猶如「群眾集資中的群眾集資」,集「資金」也集「資料」。


(攝影:jie)

「大家一起來做」,是群眾集資產業迷人的原因之一。

世堯透露,自己第一次參與群眾集資的經驗,是 2016 年贊助了 Spinbox 黑膠唱機:「它會有一個影片先告訴你『我要做什麼』,然後你可以看得到有多少人支持這個東西,所以它的熱度會很大影響到群眾的感覺,我覺得是跟一般網購商品、預購平台比較不一樣的地方。」他有感而發,近年集資平台越來越像電商平台,自己也一度質疑那些「看起來並不缺錢」的團隊,為何還要做群眾集資?這個疑惑,漸漸有了新的觀察。

「其實現在很多傳統產業不是缺錢,可是他們希望藉由募資 (集資) 這樣的方式能夠開啟新的思維,去面對消費者、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東西。


(攝影:jie)

向來埋頭做設計的世堯與晴雯,這回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合作發起《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出版集資計畫,從零開始學習如何「把作品推到對的人眼前」。兩人坦言,聽到專案顧問提供的行銷建議時,第一時間心裡有些抗拒,對商業邏輯不太適應。幾經嘗試與溝通後才發現,「
你要從龐大的市場資訊中跳出來,確實需要一些手法跟行銷語氣,去找到你要面對的受眾」—— 如果不能讓人想要了解你,又如何把故事說到心坎裡?

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集資期間與「山牌」聯名推出數款經典瓷磚圖樣的白陶手作手環,與「菓實日」聯名推出的甜點禮盒則分別以壓模餅乾、磅蛋糕、蛋白霜餅乾等 3 種甜點,模擬馬約利卡磚、印花磚與馬賽克磚的質地。搭配圖鑑端出這些前所未見的品項,他們用行動在證明:文化傳承不是死氣沉沉,熟悉的花紋也能應用在各種想像裡,變得可愛有新意。

不管是傳統產業也好、還是新創產業也好,去做出不一樣的改變,藉由大家來認識我們,然後也梳理自己『想要跟大家說什麼』,我覺得這個是募資 ( 集資 ) 平台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世堯點點頭,有了《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的集資經驗,未來畸零地工作室還是會想透過群眾集資實踐更多有趣提案。

而人們循著這本圖鑑「捕獲」的在地記憶與生活紋理,或許也將繼續爬鋪、拼接成緻密連結的文化認同 —— 如同每一完整的牆面上,沒有一片瓷磚不被彼此需要著。

>>> 點我前往《爿爿花臺灣傳統瓷磚圖鑑》集資頁面
>>> 點我前往畸零地工作室官方 facebook 粉絲專頁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願意以最直接的行動支持群眾觀點,在文章正上方有個「媒體小農捐款灌溉」按鈕,按下它就能灌溉點數給我們滿滿的鼓勵,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群眾集資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