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打造物聯網生態圈 – Particle 創辦人 Zach Supalla 的精實創業

by Wellington

(▲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林大涵、王佑哲專訪 Particle創辦人Zach Supalla) 

近期物聯網新創公司 Particle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Zach Supalla 訪台,連續幾天的行程,對物聯網、創業及群眾集資發表了許多看法。透過這些演講、聚會、個人專訪,讓我們得以一窺 Zach 創業歷程中的寶貴經驗及趣事。

物聯網的崛起

Particle 的創業歷程其實一開始並不順遂,成立於2011年的 Particle (當時公司名稱為 Spark)在2012年末發表的第一個群眾集資案件,結果是失敗的,集資金額僅過半。然而,現在的新事業 Particle, 不但被 Fast Company 評選為 2015年全球十大創新物聯網企業,也在100多個國家也都有分公司,吸引了5萬多名共同開發者,更與許多全球500強的企業合作。Particle 無庸置疑的,是目前物聯網(IoT)最重要的開發平台之一。

Particle 的關鍵產品是第二次成功集資的 Spark Core – 一個可以連結上網路的物聯網套件。而 Pariticle 後續推出類似的 Photon 跟 Electron 等物聯網的開發模組也獲得相當的成功。當運算跟軟體開始侵蝕世界時,全世界科技產業都開始關注物聯網會如何普及至各行各業。IoT講求的是將裝置互連到網路,而Particle 就是打造工具讓任何裝置能最快最簡單的連上網路。

連上網路的價值目前可能還不明確,但這會跟得我們生活習慣跟著做改變。舉例來說農業就能受惠於物聯網:透過連上網的裝置,農夫們可以透過裝置追蹤收成、環境素質、土壤品質等數據。零售業的消費裝置也可以改變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物聯網的產業很特別,變化很多元。近期很多的的新創公司專精於打造裝置,但不同的新創公司瞄準的可能是穿戴裝置、可能是醫療、玩具、甚至大到智能交通、城市的產品,這些產業分屬不同市場,所以互相的競爭性低,能在互惠的環境創造更多應用及商機。這也是為什麼 Particle 在群眾集資的調整後,決定致力於開發物聯網的平台,加速這些產業的物聯創新。

Spark Core: Wi-Fi for Everything (Arduino Compatible) project video thumbnail
(▲Particle的第一個成功產品:Spark Core) 

集資失敗更可貴

曾經在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當任分析師的 Zach,參與過很多跨領域的結合,包含策略,營運,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後來決定跳離舒適圈到 Groupon 實習,這讓他對網路公司的行銷,跨領域整合能力更上一層樓。

「雖然這些能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對經營公司的各層面都有蠻深入的了解。不過其實群眾集資完全是另一回事,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面的跟客戶及社群溝通產品訴求,直接的傾聽客戶的需求及反應。」Zach 在訪問時表達這些經歷對他的影響。

大家其實都很好奇 Zach 是怎麼從第一次集資失敗爬起來的,在亞洲文化裡,很多創業者對失敗感到恐懼,但Zach面對自己的失敗卻很坦然:「我們第一項智慧燈泡的失敗原因有很多,產品價格太高,發佈的時間點也不好 (當時 LIFX 剛推出智慧燈泡),而在2011年 Kickstarter 提供的回饋方式也有些限制。我們當時的宣傳、媒體、行銷其實做得很棒,真的就是產品差了那麼一點點。」群眾集資仔細分析是有很多策略考量的,發佈時間跟產品設計的重要性也在很多案子都有反應出來 (延伸閱讀: 「有恆為成功之本!」連續提案者越挫越成功的祕訣)

第一次集資的失敗,Zach 並沒有放棄,決定帶 Particle 團隊加入深圳 HAX 硬體加速器,四人團隊中的三人都到大陸去摸索產品的發展。

「我們一直在想公司的產品未來要如何發展?產品做到一半時,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電燈公司,但我們並不想成為燈具公司」,Zach 後來偶然的在淘寶買了一些造型獨特的燈,把之前做的晶片放在燈裡,讓燈就變成連網的智能燈泡。而這個實驗讓 Zach 構想出發展一套物聯網的完整工具組給工程師或自造者(maker),建立一個物聯網(IoT)的生態圈。

經過群眾集資的調整,並透過了以上的努力和準備,Zach 已經找到良好的定位,並嚐試了第二次的集資。第一次的失敗,讓他們學到不少經驗。Particle的第二個集資案 Spark Core,發佈當天馬上就達標了,也讓Zach永遠難忘:

我們特別選在美國早上時間(中國的晚上)發布 Spark Core,按下發佈按鈕那一霎那,我們急忙地衝到自己電腦,想充當第一個贊助者。但發佈按鈕一按下後三十秒就有人贊助了,我至今都很懷疑她是怎麼動作那麼快的!一定連影片都沒看!而且我們原本想每一千美金,就開趴喝酒,結果我們一小時半就破了一萬五千美金!那一霎那真的好興奮,我們邊喝酒邊回覆社群的留言。我們成功了!

精實創業和群眾集資

矽谷常在談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群眾集資其實就是個很符合這個精神的實驗,我們跟著群眾集資平台上的贊助者一起實驗,然後不斷的做修正(iteration)。這個觀念花了我三四個月才想通,其實一個實驗失敗,就是該檢討然後把產品再進化,,這就是精實創業。我很感謝這個失敗的經驗,如果沒有失敗的話,我可能現在還在做智能電燈,而不是打造更宏觀的IoT平台。我認為我們現在的產品策略是比當初更棒的。


(▲ Particle 創辦人 Zach Supalla 解釋精實創業跟群眾集資的觀念) 

在私下接受專訪時,Zach 透露了很有趣的故事。原來在他失敗的第一次30天集資案,第16天才收到第一則留言,而留言寫著:「 真可惜,你們不會達標。」Zach笑著說,當下看到這個留言就知道這個專案完蛋了,才第一個留言就被唱衰。不過集資失敗只是市場實驗的回應,並不是創業失敗。創業家們該從中記取教訓,捲起袖子去改變現況。

知名科技家具公司 Dyson 創辦人 James Dyson曾說,「創意和反覆實驗等於創新。」,對我來說群眾集資重點不是集資。群眾集資是個實驗,實驗你的產品概念,實驗失敗不等於產品失敗或創業失敗。失敗不是結果,它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個階段而已。

接受專訪時,Zach 透漏了當時失敗時面臨的抉擇。曾有投資者打電話給他,願意補上所有差額並且希望能取得絕大部分的公司股份。在集資案失敗的當下,碰到這樣的一筆資金可能很多人都會心動,但 Particle 團隊的所有人都很堅決地不考慮這個選項。「這投資人聽起來就跟我們理念不相同,沒關係失敗就失敗。我們就調整我們產品,繼續精進! 」。Zach 讓人佩服的地方,坦然面對失敗且拿得起放得下,並馬上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正是群眾集資者該保有的心態,任何創業家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胸懷。

硬體創業的關鍵

過去幾個月,許多硬體創業優等生紛紛倒下,尤其是幾個著名的集資專案,像 Zano、 Lily 或台灣的CatiFi (延伸閱讀: CatFi貓臉辨識器延遲出貨,為我們上的硬體群眾募資四堂課)等。硬體產品的研發成本與風險比軟體、網路創業還要更高。而 Zach 的精實創業法則是何解決這樣的困境呢?Zach 專訪時透漏了他所看到的關鍵: 「緩衝的規劃」跟「供應鏈」。

我還是強調群眾集資不該被當成一個資金工具,而是實驗機會。成功的話,你會獲得適當的資金支持,失敗的話就趕快調整。既然不是資金工具,你要對財務的規劃得很仔細,你還要留給自己很多緩衝的時間,尤其硬體創業,往往時間跟金錢都是你所規劃的兩倍多、兩倍久。

另外硬體創業面臨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生產。有些時候,你可以手工的去製造少量的硬體設備,但大部份的時候,我們得依靠代工廠商幫我們大量的製造。另外有種困境在供應鏈管理學上稱之為 Chasm,就是「難度太高而無法手工製造,但需求量不夠也無法請工廠製造」。Particle 是開源電子版,所以很幸運沒有這樣的問題,但複雜的硬體產品,如需要複雜光學元件、塑膠模型甚至特殊工程驗證的產品,就很容易陷入這種高風險的困境。這也是為什麼 Particle 的第一個集資案金額偏高,Zach 的資金規劃是算的很精準的。另外 Zach 也建議硬體創業者別永遠期望會群眾集資後就會有天使或投資人主動找上門投資。

當你要切入一個特定市場或產業時,創業者必須親自下場參與。如果你今天要在台灣生產你就應該到當地,居住三四個月參與製造流程。這可能是很多西方的創業家不願意做的。我選擇孵化器就是這個原因。

好的產品不會是你寫個規格給供應鏈製造就可以發生的。你要天天跟廠商討論、研究跟解決問題,有時連細小問題像乾燥劑的品質都有可能影響產品的效能。所以,好的供應鏈管理才會有好的產品,而好的產品才對得起你的客戶。

群眾集資的策略

一定要記得群眾集資建立的社群給的協助是非常大的,要開放透明的對待他們,他們也會給予回饋。反過來,不好好處理社群網路的關係時,他們的反傷力是非常可怕的。

(▲ Particle 團隊平均每個月會花兩三次視訊在 Particle 論壇上,與社群分享各種開發進展或趣事。)

Zach 精實創業跟群眾集資的精神,貫穿了整個 Particle 成立歷程,Particle 公司的四項產品有三項都是透過群眾集資發起的。不斷地回歸到群眾集資去做市場實驗,就是因為 Zach 喜歡從各種實驗得到建議,又能不被負面的經驗所影響。

「我目前還想不到什麼理由可以說服我以後不繼續走群眾集資!集資平台真的可以幫創業家找到很棒的社群,而且這群人不是一般的買家,他們給的回饋跟互動性非常高,協助我們精實創業的下個 iteration(實驗)能夠走的更正確!」Zach 說。

很多創業者在集資前,都會無法抉擇要上哪個集資平台 (延伸閱讀:一張圖,一分鐘,找出最適合你的群眾集資平台!),Zach 也跟我們分享了他對不同集資平台觀察:

我之所以選擇在 KickStarter 平台是因為以前 KickStarter 的群眾是比 Indiegogo 還要大很多,現在我認為 KickStarter 的擴散性還是比較強,更能接觸到社群。不過在我看來 Indiegogo 給予創業者更多的協助、顧問或推廣,Indiegogo 給專案設計或時程的彈性也較大,這點 KickStarter 做的比較差一點。不過我們已經在 KickStarter 上跑過三個專案了,所以 Particle 就決定延續跟 KickStarter 合作。說真的兩個平台當然都各有好處,這就是提案者要好好思考的了。

群眾集資最重要的是社群跟客戶,這點 Zach 在這次來台也重複地強調這個觀念。「有了強大的產品概念後,用群眾集資去印證自己是對的。就像我們從規劃到集資,預購到運貨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能接連成長,因為我們把群眾的參與當成一回事」。提到群眾集資的策略,Zach 則是不斷地稱讚 Pebble 破紀錄的兩次集資。「我欣賞的集資案還是 Pebble,聽起來是個很老套的答案,但每次任何人問我要怎麼做集資案,我都會叫他們去看 Pebble 的案子」。


(▲ Particle 創辦人 Zach Supalla 受數位時代及國發會邀請至客座創業家論壇分享對物聯網的看法) 

Pebble 案子獨特的地方在於坦白的文案及敘述,Pebble 在 KickStarter上的標題就是「適用於 iPhone 跟Android 的電子紙錶」,一點也不花俏、酷炫,也沒說自己是世界第一款電子紙錶之類的老梗。用簡單扼要的標題,敘述了產品的功能,尤其第一個產品 Pebble 的影片沒有誇張的推薦或誇大,只有單純的敘述。

集資者別忘了集資平台是有很多國際觀眾的,有時過度的使用花俏的語言,反而難讓人聽得懂。「我認為集資專案就該這樣,優先確認所有人都能理解產品,所以我每次的集資專案都一直致力往這個方向發展。我還是建議大家去看 Pebble 的案子跟背景,仔細研究會看到背後有很多精心策畫的細節跟策略」。

群眾集資是一個的機會,讓你實驗產品的市場跟客戶。實驗只要成功,你就會有資金

最後這是 Zach 用一句話總結他對群眾集資的定義,一樣的簡單直白,但是務實。讓我們繼續期待 Particle團隊的精實創業加上群眾集資模式打造的物聯網生態圈吧!

你可能會喜歡